-
公开(公告)号:CN11884972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031168.9
申请日:2024-07-30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B60J3/04
Abstract: 一种防眩目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具体包括获取多个实时光源坐标,且获取驾乘人员的眼部实时坐标;基于所述实时光源坐标和所述眼部实时坐标确定出多条目标直线;基于预设的前挡玻璃曲面函数、所述多条目标直线和预设的距离阈值范围确定出防眩目点集区域;根据所述实时光源对应的光强度与预设的光强度阈值间的大小关系对所述防眩目点集区域进行透光率调节,以实现防眩目。本申请有效地减少了远光灯使用不当带来的视觉干扰问题,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791953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624451.8
申请日:2020-06-30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nventor: 万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横梁总成,包括采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型的横梁部、纵梁连接端面板及平衡悬架连接底面板,所述横梁部的长度方向横向设置,所述纵梁连接端面板形成于所述横梁部的横向两侧端面上,所述平衡悬架连接底面板形成于所述横梁部的底面下方。本发明的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横梁总成,相较于较冲压钣金横梁更加轻便,能够更好地提升车辆的燃油经济性;相较于冲压钣金横梁受力更均匀,抗扭转能力更强;采用集成化、轻量化设计,在横梁部上集成了纵梁连接端面板及平衡悬架连接底面板,减少了前端安装系统的安装支架,可降低车架自重,也降低了设计、制造和管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770008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837695.2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B60L58/32 , B60L58/33 , H01M8/04029 , B60H1/00 , B60H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回路、第二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第四循环回路和第五循环回路,第一循环回路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电驱动单元、第一阀门和第一散热装置;第二循环回路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动力电池、第一阀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三循环回路中连接有第一换热器;第四循环回路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加热器、第三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空调暖风单元;第五循环回路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燃料电池和第三换热器。本申请集成度高,各个循环回路相互配合,充分利用燃料电池和电驱动单元的余热,降低整车能耗,节能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8665144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849479.X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卡车的一体化电池包结构及车辆,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底盘一体化领域,该适用于卡车的一体化电池包结构包括车架结构,车架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前段车架总成、密封式中段车架总成以及后段车架总成,密封式中段车架总成内设有用于将密封式中段车架总成内部分隔为多个腔室的隔断组件;电池结构,电池结构包括设置于腔室内的电池包组件,且电池包组件底部设有延伸出密封式中段车架总成外的电器部件安装槽。通过将密封式中段车架总成的框架作为电池系统的承载架体,无需再额外增设电池框架,减少耗材及资金投入,也能减轻车身荷载和车辆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材料与结构的共用,以达到系统层级轻量化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343204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03456.0
申请日:2024-05-15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B62D21/02 , B62D21/09 , B60K1/04 , B60L50/60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架接头、车架及车辆,车架接头包括:两个端部支架,两个端部支架沿横向间隔设置,且通过连接梁连接,每一端部支架均具有纵梁连接接口和第一框架连接接口,第一框架连接接口用于连接动力电池仓的框架主体;端部支架朝向远离纵梁连接接口的一侧一体延伸形成固定板,固定板用于与框架主体固定,且固定板围成用于收容框架主体的框架收容腔。本申请通过连接梁对两个端部支架进行连接和支撑,且每个端部支架上设置的纵梁连接接口在纵向连接车架纵梁,端部支架通过第一框架连接接口连接至框架主体,同时,框架主体还收容在端部支架的框架收容腔中,并通过固定板进一步与框架主体固定,提升车架接头与框架主体的连接可靠性和扭转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34295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03452.2
申请日:2024-05-15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B60K1/04 , B60L50/60 , B62D21/02 , B62D21/09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仓的支撑纵梁、动力电池仓及车辆,其中,动力电池仓的支撑纵梁包括:纵梁主体,纵梁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端部安装接口,端部安装接口用于沿纵梁主体的纵长方向连接动力电池仓的框架主体;所述纵梁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安装接口,所述底部安装接口用于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仓的底板;空心加强管,所述空心加强管沿所述纵梁主体的横向设置于所述纵梁主体的一侧。本申请通过在动力电池仓中设置支撑纵梁,支撑纵梁的两端可连接至动力电池仓的框架主体,支撑纵梁的底部可以连接至动力电池仓的底板,能够对底板产生拉力,从而增强底板的支撑能力,同时,通过增加空心加强管能够增加支撑纵梁的强度,进一步抵抗支撑纵梁和底板的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1832326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603455.6
申请日:2024-05-15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B62D21/02 , B60K1/04 , B60L50/60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扭转性能的车架后段及车辆,高扭转性能的车架后段包括:两根车架纵梁;车架横梁总成,车架横梁总成设置于两根车架纵梁之间,车架横梁总成包括X型横梁主体,X型横梁主体的每一端均具有纵梁安装接口,且X型横梁主体通过纵梁安装接口连接两根车架纵梁;位于X型横梁主体同一侧的两个纵梁安装接口通过支撑横梁连接,且支撑横梁与车架纵梁垂直。本申请通过在两根车架纵梁之间设置X型横梁主体,X型横梁主体的每一端均通过纵梁安装接口连接至纵梁,并且位于X型横梁主体同一侧的两个纵梁安装接口通过支撑横梁连接,使得两根车架纵梁通过沙漏型的车架横梁总成连接,能够显著提高车架后段的扭转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06827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39320.3
申请日:2023-08-17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B62D25/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挡泥板组件及汽车,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挡泥板组件包括:挡泥板和支架主体;其中,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首端和尾端分别与车架和所述挡泥板相连,所述支架主体在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呈几字形,且所述支架主体中部的凹陷部用于安装尾灯。本申请中几字形结构的支架主体,在Z方向和X方向具备不同的轮廓尺寸,使得支架主体整体重量减轻的同时,满足应对车架尾端颠簸的刚度需求。进一步地,本申请支架主体呈几字形,支架主体几字形中部位置设计相对灵活,使得支架总成在满足刚度设计要求的同时,不影响现有汽车车身和挡泥板位置的相对位置,提高了零件的通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6782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39324.1
申请日:2023-08-17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B60B35/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抗反车面冲击半轴总成及车辆,其包括法兰盘、半轴,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第一端面齿;所述半轴上设置有第二端面齿,所述第二端面齿与所述第一端面齿啮合;所述第一端面齿与所述第二端面齿之间设置有非金属缓冲层,所述非金属缓冲层位于端面齿反车面上。相对于采用提高主减速器齿轮副强度,采用更大规格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方案而言,本申请是在扭矩传递路径的其中一个环节即半轴总成上增加非金属缓冲层,具体是在半轴总成端面齿的反车面上增设非金属缓冲层,利用非金属缓冲层的缓冲作用,对主减速器齿轮副反车面进行保护,这样可以避免常用的正车面设计冗余较多,成本与重量均上升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80979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950792.8
申请日:2023-07-31
Applicant: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架纵梁折弯方法及纵梁制造方法,涉及车架制造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在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上标计折弯线;在所述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上的折弯线处加工压筋槽;使用折弯机对所述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的折弯线处进行折弯。本申请在车架的左、右纵梁的折弯线处设置压筋槽,压筋槽可提升折弯圆角附近区域的刚度(提升32%)),减少钢板回弹,改善折弯圆角附近区域材料局部堆积、减少、纵梁厚度不均匀问题,从而改善折弯角偏差,有效改善车架后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