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车载重的电动商用车线控制动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45055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72149.8

    申请日:2024-0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整车载重的电动商用车线控制动控制方法,将线控制动技术结合商用车自身载重测量,以此实现更为经济的制动控制策略。具体地,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实时计算滑行能量回收扭矩基础值,并对整车重量进行估算,根据重量估算结果从滑行能量回收扭矩基础值中仲裁滑行能量回收扭矩目标值;当发生实际制动时,将滑行能量回收扭矩目标值与制动能量回收扭矩值叠加作为电制动总扭矩值。本发明站位于利用搭建的载重估算模型输出总质量信号,并以此作为能量回收策略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在线控制动取大和叠加策略两种控制效果之间引入载重因子,在兼顾驾驶感的同时,保证较大的能量回收利用率,由此更加符合商用车的车型及应用场景特点。

    一种基于车-云协同的纯电轻卡蓄电池健康监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418737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86984.1

    申请日:2024-07-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车‑云协同的纯电轻卡蓄电池健康监控系统。包括:车端、云端和用户端;所述车端将蓄电池异常信息通过所述云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用户通过所述用户端实现对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动态感知和远程监控。蓄电池健康监控系统能够对纯电轻卡低压蓄电池的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蓄电池工作状态的动态感知和远程监控。车端监控模块对蓄电池监测的信息,通过车载终端将数据上传云端,用户可通过汽车仪表、移动终端和PC端等及时收到信息预警。蓄电池健康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蓄电池多信息的监测,还可以在车辆长时间停放蓄电池馈电时控制整车上高压进行智能补电。

    一种EPS末端保护的控制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873032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1008874.7

    申请日:2023-08-08

    Inventor: 赵威锋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EPS末端保护的控制方法,包括:在车辆处于ready状态下,在空挡原地状态下,手动转动方向盘向左达到左极限位置后,使施加在方向盘上的最大力矩大于第一预设扭矩且至少保持第一预设时间,获取左转极限位置角度;向右转动方向盘达到右极限位置后,使施加在方向盘上的最大力矩大于第二预设扭矩且至少保持第二预设时间,获取右转极限位置角度;转动方向盘回到中间位置附近,至少下电第三预设时间,将所获取的左右转极限位置角度写入并固化在程序中。本发明的EPS末端保护的控制方法,通过优化末端保护逻辑,实现末端保护自学习,不同车辆通过操作自学习,方便、准确,无需实测转向角度;实现机械部分先限位,保证转弯半径。

    一种纯电动轻卡的自适应坡道驻坡和起步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394942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438335.0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纯电动轻卡的自适应坡道驻坡和起步方法及装置,坡道驻坡和起步方法包括:纯电动轻卡在坡道驻坡状态下再次加速起步时,获得加速踏板的扭矩值;将预存的驻坡扭矩与加速踏板的扭矩中较大者作为当前防止车辆后溜的驻坡扭矩,并发送给动力控制单元,其中,预存的驻坡扭矩与纯电动轻卡的当前载重对应。本申请在车辆中预存与车辆的当前载重对应的驻坡扭矩,在坡道上加速起步时,动力控制单元将预存的驻坡扭矩和加速踏板扭矩中较大者作为当前驻坡扭矩,实现起步过程中对电机扭矩的快速控制,防止坡道起步过程中车辆后溜以及起步扭矩抖动,因此本申请适用于纯电动轻卡在不同载重情况下的坡道驻坡和起步,提升了纯电动轻卡的驾驶平稳性。

    车辆游戏模拟器及其控制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06833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737075.2

    申请日:2022-06-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游戏模拟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车辆游戏模拟器包括:解耦装置,与制动主缸连接,解耦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电机、丝杠和活塞,活塞与制动主缸连接,活塞在靠近制动主缸一侧开设有出液孔,丝杠上设置有与丝杠相配合的丝杠螺母,在正常行车状态下,活塞通过丝杠螺母进行固定,在游戏模式下,电机用于驱动丝杠螺母旋转,进而带动丝杠和所述活塞向所述电机方向移动,制动主缸内的制动液通过出液孔进入所述活塞。本发明提供的车辆游戏模拟器及其控制方法,采用丝杠螺母式解耦主缸的结构,并通过电机操控可方便地进入以及退出游戏模式,可随时控制是否进入游戏模式,进入游戏模式后主缸部分不再消耗能量,有效节约能源。

    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7605986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0790894.2

    申请日:2017-0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合器分泵总成放气结构,包括:缸体,形成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壁面贯设有放气通孔,所述放气通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面;放气压块,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面;所述放气压块收容于所述放气通孔内形成第一工作态以及第二工作态;所述放气压块处于第一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紧密贴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放气压块密封安装于所述放气通孔内;所述放气压块处于第二工作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离合管路内的气体流经所述放气通孔以及间隙后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了排气时需要两人进行操作的问题,提高了方便性。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轻卡的驻车操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82133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285606.2

    申请日:2025-03-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轻卡的驻车操纵装置,包括:踏板垫、踏板臂、驻车拉线、支撑组件、固定组件和制动组件;支撑板的边缘与固定组件连接,踏板垫与踏板臂的第一端连接,踏板臂的第二端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制动组件包括限位板、卡接板和弹性部,限位板设置在踏板臂的第二端的一侧,且与踏板臂连接,卡接板位于限位板的上方,限位板转动设置在支撑板上,卡接板固定设置在支撑板上,限位板上设置有齿条,卡接板上设置有卡勾,卡勾与齿条连接;驻车拉线与限位板和车辆的后制动蹄连接。本发明能够合理实现驻车效果,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还提升了整车的驾驶空间及驾乘体验性。

    一种汽车的智能配电盒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6993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863232.X

    申请日:2024-12-1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的智能配电盒,包括第一配电组件,第一配电组件包括第一配电盒、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第一配电盒为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提供独立的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第一电源模块用于将新能源汽车的第三电压的电源电压转化为第一电压的电源,通过第一输入通道输入第一配电盒,并通过第一输出通道为第一电压的电压平台的负载供电;第二电源模块用于将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源转化为第二电压的电源,通过第二输入通道输入第一配电盒,并通过第二输出通道为第二电压的电压平台的负载供电;其中,第三电压大于第一电压。本申请实现了不同电压平台电源信号的兼容,并且提升了用电安全及车辆可靠性。

    一种商用车的低压电气架构方法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9860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694000.1

    申请日:2023-1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商用车的低压电气架构方法,包括:通过中央网关对整车网络按功能进行域间隔离,以分为动力网段、底盘网段、车身网段、诊断网段和智驾网段;将所述动力网段、所述底盘网段、所述车身网段和所述诊断网段设置成分布式架构,以实现网段平台化应用;将所述智驾网段根据配置需求设置成分布式架构或域控架构,以提供智能化扩展接口。本发明能提高车辆智能化扩展能力和个性化功能升级能力,提高车辆电气架构的灵活性。

    一种车辆转向的软限位区间标定方法以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783046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534240.0

    申请日:2022-11-28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车辆转向的软限位区间标定方法以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启动车辆,并在车辆静止状态下,将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向左旋转至极限位置并保持;若转向盘输入扭矩大于转向盘输入扭矩判定值、转向盘旋转角度大于转向盘旋转角度判定值时,启动计时器计时,若所述计时的连续时长超过第一预设时长,则进入软限位区间标定状态;在软限位区间标定状态下,转向控制器基于车辆当前转向盘旋转角度γ,将车辆左侧限位的软限位区间标定为[γ‑30°,γ]。本公开解决了因转向杆系而使软限位角度极限区间导致理论转角比实际转角小、转弯半径大的问题,通过自学习实现软限位区间的适应性标定的同时,保证了转向器的平台配置的通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