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的背面触点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696957A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2010143694.X

    申请日:2020-03-04

    Abstract: 背面触点结构包括蚀刻选择性材料以促进背面触点的形成。集成电路结构包括正面触点区域,在正面触点区域下方的器件区域以及在器件区域下方的背面触点区域。器件区域包括晶体管。背面触点区域包括在晶体管的源极区域或漏极区域下方的第一电介质材料,在横向上与第一电介质材料相邻且在晶体管的栅极结构下方的第二电介质材料。非导电间隔体位于第一电介质材料和第二电介质材料之间。第一电介质材料和第二电介质材料相对于彼此和间隔体是可选择性蚀刻的。背面触点区域可以包括互连特征部,该互连特征部例如穿过第一电介质材料并接触源极/漏极区域的底面,和/或穿过第二电介质材料并接触栅极结构。

    自对准局部互连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64428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031587.8

    申请日:2020-01-13

    Abstract: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倾斜蚀刻以去除材料从而暴露相邻导体的一部分来形成半导体器件结构。然后,在形成接触部或其它导电结构(例如,和互连)期间,在去除材料时形成的空间可以被一种或多种导电材料填充。以此方式,接触部形成还填充了空间以形成倾斜的局部互连部分,该局部互连部分连接相邻的结构(例如,源极/漏极接触部到相邻的源极/漏极接触部,源极/漏极接触部到相邻的栅极接触部,源极/漏极接触部到也连接到栅极/源极/漏极接触部的相邻器件级导体)。在其它实施例中,在本文中被称为“拼合过孔”的互连结构从导电结构的横向相邻的外围表面建立电连接,所述导电结构并不彼此同轴、同心地对准。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