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646720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758678.4
申请日:2018-07-11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5B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BSD控制器在环测试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实车、BSD控制器、动力单元、网关控制器、上位机、接口卡;所述上位机用于在虚拟的环境中搭建一个主车和多个目标车,并在所述主车上放置雷达,当雷达探测到检测范围中有目标车时,所述上位机将所述主车与检测范围中目标车的信息通过所述接口卡发送给所述BSD控制器;所述BSD控制器通过所述网关控制器获取所述动力单元的信息以检测所述实车是否行驶,当所述实车行驶静止时,接收所述主车与检测范围中目标车的信息,以向所述上位机反馈警报信息;当所述实车行驶时,接收所述检测范围中目标车的信息,并向所述上位机反馈警报信息。通过本发明,准确地对BSD控制器进行了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08151612A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810167370.2
申请日:2018-02-28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B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B5/06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齿厚测量仪器,包括支撑盘、壳体、量棒距测量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的底部,所述支撑板安装在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上,所述量棒距测量机构包括支柱、第一立柱、水平调节机构和第二立柱,所述水平调节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立柱可转动连接,所述立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测头,所述第二立柱安装在所述水平调节机构上,且可沿所述水平调节机构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安装有第二侧头。本发明能够高精度测量普通渐开线齿轮和渐开线变齿厚斜齿轮的齿厚,且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993906A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711278499.2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险丝固定结构,包括固定结构本体、卡接限位结构及插接结构;卡接限位结构与固定结构本体插接配合;固定结构本体包括长方形支撑体及U形结构;在U形结构的开口端连接有挡板,在挡板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卡接限位结构包括限位结构本体及两端的弯折部,还包括第一卡接结构及挡块;插接结构包括连接部、连接杆、第二卡接结构、第三卡接结构、第四卡接结构及导向结构。本技术方案的保险丝固定结构通过固定结构本体、卡接限位结构及插接结构,实现对保险丝的卡接限位,并且通过限位板实现防错装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979038A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711278469.1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2 , H02G3/04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线路固定结构,包括固定结构主体和卡扣,固定结构主体与卡扣连接为一体结构;固定结构主体包括固定结构本体及与固定结构本体连接的第一限位结构、T形结构及L形结构;第一限位结构自固定结构本体的下端向一侧延伸;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连接杆及位于连接杆端部的L形卡钩;T形结构的横边与固定结构本体连接,T形结构的竖边的下端设置有卡钩;卡钩与L形卡钩卡接配合;L形结构的一端与固定结构本体连接,L形结构的另一端设置有三角形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7479532A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10660129.9
申请日:2017-08-04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5B2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23/02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汽车的域控制器测试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场景模拟模块、仿真控制模块、车辆模型单元、实时数据处理单元和通讯单元。仿真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场景模拟模块的输出端相连,实时数据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与车辆模型单元的输出端相连。通讯单元与仿真控制模块、实时数据处理单元和待测域控制器通过串口相连。场景模拟模块用于模拟车辆的行驶环境,所述仿真控制模块根据所述行驶环境仿真环境感知信号,并通过所述通讯单元发送给待测域控制器。待测域控制器根据环境感知信号和车辆状态特征进行自学习训练得到车辆控制信号,并通过通讯单元发送给所述实时数据处理单元。本发明能降低测试成本和测试风险,提高测试的可重复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603314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710060737.6
申请日:2017-01-25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41/0695 , H04L12/40 , H04L41/145 , H04L41/22 , H04L43/045 , H04L43/08 , H04L2012/40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OSEK直接网络管理的测试系统和方法,用于对被测ECU阵列的网络管理进行测试,所述被测ECU阵列为待测ECU集合,该系统包括:上位机,下位机,通过PXI总线与所述下位机相连的开关量板卡、CAN数据采集板卡;所述开关量板卡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被测ECU阵列相连;所述CAN数据采集板卡通过CAN总线与被测ECU阵列相连;所述下位机根据所述上位机的指令对所述开关量板卡和所述CAN数据采集板卡进行控制,并将所述CAN数据采集板卡接收的CAN报文上传给上位机;所述上位机根据所述下位机上传的CAN报文确定网络管理故障问题。利用本发明,可以实现全面、准确的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04821386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510219982.8
申请日:2015-04-30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蓄电池桩头,包括上壳体、中壳体、下壳体、接线螺栓和紧固螺栓;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第一板与第二板相平行,且第一板高于第二板;第三板设置在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且第三板分别与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一端相连接;中壳体上设置有第四板,第四板分别与第一板和第二板相配合连接;下壳体上设置有第五板,第五板与第四板相配合连接。本发明的一种汽车蓄电池桩头,通过将原有的一体成型实心结构优化为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配合连接的拼装结构,不仅简化了蓄电池桩头的整体结构,大幅降低了蓄电池桩头的重量;而且在保证蓄电池桩头整体强度的同时,有效分散车辆振动所带来的应力,提升蓄电池桩头的使用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1175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13430.3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5B17/02 , G06F11/36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驾驶感知算法的专用仿真测试方法,搭建仿真车辆传感器模型及仿真场景,结合传感器模型及仿真场景,运行仿真器并输出仿真传感器信号;利用仿真传感器信号进行离线训练及在线测试,分别获取用于更新自动驾驶感知算法的模型参数权重及仿真测试的效果评价结果;利用权重信息优化感知算法,并基于优化后的感知算法的输出所得到的效果评价结果,调整实车上的各传感器配置及安装位置;基于调整后的实车传感器部署,重建传感器模型并再次进行仿真测试。本发明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大量测试数据且能够复现各种不可控的现实场景,并由此可以按感知算法的针对性需求改变传感器配置及安装位置等,大幅节省试验车辆改装成本及时间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348623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822229.3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W30/095 , B60W50/14 , B60W50/1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盲区监测和报警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若自车的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检测到盲区内存在有碰撞风险的第一目标车辆,则发出一级报警;其中,一级报警至少包括:点亮仪表台盖板两侧的报警灯或点亮仪表台盖板上与第一目标车辆同侧的报警灯。本申请在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检测到盲区内存在有碰撞风险的目标车辆时通过点亮仪表台盖板两侧的报警灯中至少一个来发出一级报警,方便驾驶员更容易更直观地观察到报警信息,降低发生剐蹭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9018013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353495.6
申请日:2024-09-26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辆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发生碰撞保护驾乘人员的主动安全系统,包括前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碰撞传感器、座椅检测传感器、控制器及执行器,控制器分别与前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碰撞传感器、座椅检测传感器及执行器电信号连接,执行器与座椅控制器电信号连接。本技术方案能够当车辆发生高速前向碰撞时,降低驾乘人员身体因强大的冲击惯性向前方冲出的幅度,加大碰撞时身体的可缓冲空间,同时避免腿部受到挤压与发舱物件侵入伤害,保护了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