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30180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472316.6

    申请日:2023-1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回路,包括第一PTC和电堆,利用所述第一PTC加热所述电堆;第二循环回路,包括第二PTC和暖风机,利用所述第二PTC加热乘员舱;第三循环回路,包括电池和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连接,以用于电池换热;第四循环回路,用于电驱系统循环散热;第五循环回路,包括室外冷凝器和蒸发器,用于乘员舱制冷,且所述第五循环回路与所述第四循环回路通过冷却器换热连接。本发明将三大热管理系统集成在一起,充分利用电堆和电驱的余热,降低整车能耗,节能环保,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种汽车乘员舱新风热负荷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15516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0871082.5

    申请日:2018-08-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乘员舱新风热负荷测量方法,通过在样车内对应的测点布置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电加热器;启动样车的新风系统鼓风机至预设挡位,直至样车内外达到热平衡;开启样车内的电加热器,直至样车内外重新达到热平衡,记录此过程中样车内各个测点的温度、湿度、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并得到对应的变化曲线;调整实验舱内风力喷口,使得样车的车前迎面风速改变为多个不同的预设风速,并对应每个预设风速,重复步骤3-5,得到多个变化曲线;根据所述变化曲线,得到汽车乘员舱新风热负荷,从而实现汽车乘员舱新风热负荷的简单有效的测量及标定,为整车热负荷标定系列实验提供参考。

    散热装置及汽车散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455214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011421182.1

    申请日:2020-1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散热装置及汽车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壳体、换热风道以及开关结构,散热壳体形成有并联设置的主散热流道和辅助散热流道,主散热流道和辅助散热流道均用于流通冷却液;换热风道至少部分形成于辅助散热流道内,换热风道内用于流通冷却风,用以与处于辅助散热流道内的冷却液换热;开关结构用以开闭辅助散热流道和/或换热风道。当发动机达到较高的温度时,开关结构打开辅助散热流道和/或换热风道,此时并联的主散热流道和辅助散热流道同时工作,加快冷却液的散热效率,从而将发动机的温度降低到安全温度范围内,提升发动机的散热能力,防止由于室外温度过高造成的发动机散热困难。

    车辆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879074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140375.4

    申请日:2021-09-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控制方法,本发明的主要设计构思在于,在车辆冷机启动后检测小循环的水温及采暖需求,并根据水温与阈值的关系,触发变速箱支路导通或切断;以及,根据采暖需求,触发暖风水箱支路导通或切断。本发明对传统冷却系统的控制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进,尤其是针对冷启动时的变速箱及暖风支路循环方案进行具体设计,从而可以加快发动机的温升以减少发动机的热损失;通过变速箱支路精细化控制,有效解决了蜡式节温器开启滞后所导致的变速箱温升慢的问题,从而改善传统车辆动力总成暖机过程的温升性能,对车辆节油和排放都作出了显著贡献。

    散热装置及汽车散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455214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421182.1

    申请日:2020-1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散热装置及汽车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壳体、换热风道以及开关结构,散热壳体形成有并联设置的主散热流道和辅助散热流道,主散热流道和辅助散热流道均用于流通冷却液;换热风道至少部分形成于辅助散热流道内,换热风道内用于流通冷却风,用以与处于辅助散热流道内的冷却液换热;开关结构用以开闭辅助散热流道和/或换热风道。当发动机达到较高的温度时,开关结构打开辅助散热流道和/或换热风道,此时并联的主散热流道和辅助散热流道同时工作,加快冷却液的散热效率,从而将发动机的温度降低到安全温度范围内,提升发动机的散热能力,防止由于室外温度过高造成的发动机散热困难。

    冷却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78542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1162127.8

    申请日:2018-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其包括散热器、中冷器、风扇和冷凝器;其中,散热器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中冷器上设置有第三卡接结构和第四卡接结构;第一卡接结构与第三卡接结构卡接配合;第二卡接结构与第四卡接结构卡接配合;中冷器上还设置有第五卡接结构,冷凝器上设置有第六卡接结构,第五卡接结构和第六卡接结构配合卡接;散热器上设置有第七卡接结构,风扇上设置有第八卡接结构,第七卡接结构和第八卡接结构卡接固定。本发明提供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卡接结构至第八卡接结构,实现了各模块之间的卡接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螺栓螺母配合连接时易发生锈蚀等问题,方便了装配,也保证了结构连接紧凑性。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554232A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10751548.3

    申请日:2017-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所述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左拖曳臂、右拖曳臂、弹簧、阻尼器和扭力梁,所述扭力梁为弯曲的非等截面梁。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通过将扭力梁设计为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非等截面扭力梁,在扭力梁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扭力梁的扭转刚度,从而提高整个后悬架系统的抗扭性能,更好地保证车身的稳定性;并且扭力梁内部附有相同弯曲弧度的连杆,连杆通过连接缓冲装置相连于扭力梁,进一步提高了扭力梁的扭转刚度。

    冷却系统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278542B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811162127.8

    申请日:2018-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其包括散热器、中冷器、风扇和冷凝器;其中,散热器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中冷器上设置有第三卡接结构和第四卡接结构;第一卡接结构与第三卡接结构卡接配合;第二卡接结构与第四卡接结构卡接配合;中冷器上还设置有第五卡接结构,冷凝器上设置有第六卡接结构,第五卡接结构和第六卡接结构配合卡接;散热器上设置有第七卡接结构,风扇上设置有第八卡接结构,第七卡接结构和第八卡接结构卡接固定。本发明提供的冷却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卡接结构至第八卡接结构,实现了各模块之间的卡接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螺栓螺母配合连接时易发生锈蚀等问题,方便了装配,也保证了结构连接紧凑性。

    节温器结构及发动机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25074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239214.3

    申请日:2019-1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节温器结构及发动机,所述节温器结构设在发动机冷却液循环水路中,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包括第一循环水路和循环支路,所述循环支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连通,以形成第二循环水路,所述节温器设于所述第一循环支路与所述第二循环支路的连通处,所述节温器结构包括水温感应柱和阀盘,所述水温感应柱设于所述连通处且沿所述冷却液循环水路的径向延伸,所述水温感应柱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一感应段、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水路设置的第二感应段;所述阀盘套设于所述水温感应柱的外部,且沿所述水温感应柱的轴向可活动设置,以使所述阀盘根据所述第一循环水路的水温快速打开所述第二循环水路。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7862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468788.8

    申请日:2023-04-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其包括电池循环水路、电机电控循环水路、乘员舱采暖循环水路、乘员舱制冷循环回路,电机电控循环水路与电池循环水路共用第一四通阀,通过切换第一四通阀的工作模式能够使电机电控循环水路与电池循环水路连通或断开;乘员舱采暖循环水路、乘员舱制冷循环回路分别与电池循环水路共用组合式电池冷却器,通过切换乘员舱采暖循环水路上第二四通阀的工作模式能够控制乘员舱采暖循环水路的冷却水是否流经组合式电池冷却器;通过切换乘员舱制冷循环回路上电子膨胀阀的工作状态能够控制乘员舱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是否流经组合式电池冷却器。本发明能够实现电机电控元件和发动机余热的回收利用,使整车更节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