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6778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311140335.9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0H1/00 , B60H1/32 , B60H1/04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63 , H01M10/6567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方法及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热交换器、制冷剂循环回路以及冷却液循环回路;制冷剂循环回路通过热交换器与冷却液循环回路耦合;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电池换热结构以及第一多通阀;第一多通阀用于导通或关断热交换器的冷却液出液端与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进液端之间的冷却液管道,以及导通或关断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液端与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进液端之间的冷却液管道。本公开通过第一多通阀的配合,可以使流经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温度适中,当冷却液经过电池时,避免电池出现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影响电池的寿命和电池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550770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893368.5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安徽江淮松芝空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剂侧和水侧集成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属于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所述剂侧和水侧集成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外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储液罐、电池、电机和五通阀;所述外换热器的两端均通过管线与设置在出风管套内的内冷凝器相连接,设定两条管线分别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本公开的系统中,冷媒回路和水路耦合在一起,电池冷却和余热回收器共用板式换热器,制冷膨胀阀采用节流短管,第二电子膨胀阀为全通型电子膨胀阀,可节流也可全开,即等同于管路,实现乘客舱的制冷、制热、除湿和电池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1948966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774188.5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深圳市科泰新能源车用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洪枫淇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增焓空调系统、电动汽车及增焓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增焓空调系统通过经济器能够实现压缩机的增焓,使压缩机的能效比有效提升,同时,其还设置了第三换热器,通过第三换热器实现载冷剂和制冷剂的换热,使制冷剂吸收载冷剂的热量后回到压缩机,提高了压缩机入口处的制冷剂温度,降低了压缩机的压缩量,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比,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提升了压缩机的制热效果。且,通过第三换热器还能够为电驱系统进行散热,使热泵系统和载冷剂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减小了增焓空调系统的整机体积和重量,延长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40837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989885.2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系统;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的一端与高压换热回路的一端连通,第一控制阀的再一端与电池换热回路的一端连通;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与高压换热回路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控制阀上还连通有散热器回路、换热器回路,高压换热回路的另一端与散热器回路的一端及第二控制阀连通;第一控制阀的至少两端和第二控制阀连通,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选择性地连通高压换热回路、电池换热回路、散热器回路、换热器回路中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回路与空调系统换热。通过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连通各个回路,优化架构,降低水阻优化能耗;充分利用电机的废热、余热和环境热量,提高能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17925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788636.6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深蓝汽车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60H1/00 , B60H1/04 , B60H1/14 , B60K11/0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模块和车辆,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流道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流道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汇流板,汇流板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不同的内置流道的出口和进口连通;水泵组件和切换阀组件,水泵组件连通于内置流道的进口和出口之间,切换阀组件用于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本发明的热管理集成模块,能够简化热管理集成模块的装配过程,且便于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的重量,利于实现其轻量化设计,同时,切换阀组件能够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以实现热管理系统多种工作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9217922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778951.0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深蓝汽车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60H1/00 , B60H1/04 , B60H1/14 , B60K11/04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有可相互换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汇流板,汇流板内设有多个内置流道,第一换热器设于汇流板,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分别与不同的内置流道连通,切换阀组件,切换阀组件安装于汇流板,切换阀组件用于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本发明的热管理集成模块能使热管理集成模块在安装于车辆时装配流程更加简便,且能够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的重量,利于实现轻量化设计,同时切换阀组件能将不同的内置流道选择性地连通以实现热管理系统的多种工作模式,且至少一条内置流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能够更好地确定热管理集成模块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002289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011404378.X
申请日:2020-12-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配备有控制部,控制部实施下述控制:对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的连接进行判定,第一单元具有使用者能够搭乘且设置有规定的设备的搭乘空间,并且,设置有第一路径,在规定的设备中使用的流体通过第一路径,第二单元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单元分离以及连接,并且,具有与第一单元连接而形成的车辆的驱动装置;以及向第二单元侧供应存在于第一路径中的流体,以便能够吸收从驱动装置发出的热。
-
公开(公告)号:CN11911662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311745091.7
申请日:2023-12-18
Applicant: 湖北美瑞特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涉及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系统包括座舱管路、电池管路、电机管路和第一控制组件,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控制阀组和第一连通管路,第一换热器包括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一热媒支路,第一冷媒支路设置于座舱管路中,第一热媒支路和第一控制阀组分别设置于第一连通管路中,第一连通管路分别与电池管路和电机管路连通;第一控制阀组用于将电池管路和/或电机管路与第一热媒支路连成回路,以利用电池和/或电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对座舱进行加热。本申请的整车热管理系统能够适应多种工作模式下的热量交换,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车辆工作过程中的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99136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98854.5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H1/04 , B60H1/22 , B60H1/00 , B60H1/32 , H01M10/615 , H01M10/6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动车辆储热式热泵系统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其包括:热泵单元;辅助加热回路;发动机冷却水废热回收回路;第一储热回路和电池加热回路。辅助加热回路可以进一步满足乘员舱的较大制热需求,发动机冷却水废热回收使发动机冷却水的热量得到更好地利用,同时减轻制热回路的耗能。第一储热回路和第一用热回路将发动机冷却水的热量储存后再利用,达到高效利用发动机冷却水热量的效果。电池加热回路可利用PTC加热器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降低动力电池续航衰减,保障动力电池在低温背景下的续航里程。动力电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第一储热体和/或发动机冷却水所加热,充分地利用发动机冷却水余热能量,提高余热能量的利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157967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210735828.6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安徽江淮松芝空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精简型带余热回收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包括内置冷媒循环结构,内置冷媒循环结构包括鼓风机、高电压PTC电加热器以及设于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蒸发器及内冷凝器,还包括通过换热管道并联在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外换热器;以及串联在内置冷媒循环结构及外换热器之间的水路循环结构,所述水路循环结构与电机及电池的水路循环管相串联,用于余热回收从而实现对电机及电池的冷却散热。本发明通过水路循环结构回收电池及电极的余热,且在内置冷媒循环结构的制冷及多种制热模式下均能够实现高效率热交换,应用前景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