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54364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709124.1
申请日:2022-06-21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S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雨刮自动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驾驶员将驾驶室内娱乐主机上设置的自动后雨刮软开关置于打开状态;步骤S2、所述娱乐主机将自动后雨刮软开关处于打开状态的信号发送给车身控制器;步骤S3、所述车身控制器在接收到自动后雨刮软开关处于打开状态的信号后,根据设定的判断规则,决定后雨刮是否进入自动刮刷模式;若判断规则被满足,则所述后雨刮进入自动刮刷模式,所述车身控制器根据雨量传感器采集到的关于外界雨量大小的信号,自动控制后雨刮的刮刷速度;反之,则后雨刷不进入自动刮刷模式。本发明较好地实现了对后雨刮的自动控制,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驾驶员的手动操作,提高驾驶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040405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711276280.9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5B47/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灯灯光控制方法及装置,通过对外界的光照强度进行分析,首先判断当前是否为白天模式,如果不是,则是夜晚模式,会使车灯处于常开的状态,在外界的光照强度发生短暂或者小幅度波动时,车灯的状态不受影响,如果是白天模式,则判断车辆的外部光照强度是否发生减弱,在发生减弱时,对实时获取的光照强度进行判断,一旦光照强度减弱到一定程度时,则将车灯打开,及时照亮驾驶员的视野中的空间,保证安全驾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汽车车灯灯光控制方法及装置,更为智能和方便,降低外界短暂的光照强度的波动对汽车车灯的影响,保证汽车照明的稳定性和汽车车灯的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925421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432588.8
申请日:2024-10-14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3K17/687 , B60R16/023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P挡开关采集电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该电路包括: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MCU、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一滤波电容、第二滤波电容、第三滤波电容、第四滤波电容、第一MOS管、第二MOS管;MCU包括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第三输入口、第四输入口;第四电阻为第一力敏电阻,与第一P挡按键配合使用;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输入口连接,另一端与设在第一滤波电容和第二电阻之间的a点连接,第一滤波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本公开能避免因为电路失效、机械卡滞、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非预期激活CDP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102456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513428.6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5F15/695 , E05F15/697 , E05F15/689 , E05F15/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窗状态指示及主动关窗控制系统及方法,属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领域,包括车辆开关装置、车身域控制器以及车窗驱动装置,所述车辆开关装置包括车窗主开关、车窗分开关和车窗状态指示灯;所述车身域控制器还通过以太网连接有场景识别控制器,所述场景识别控制器用于获取车辆当前的状态信号和车辆所处环境的环境信号,并将获取的车辆状态信号和环境信号发送至所述车身域控制器,所述车身域控制器根据接收的车辆状态信号和环境信号控制所述车辆开关装置升降车窗。本发明能够实现场景识别和主动关窗,保障驾驶安全性和方便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593356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410638.3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N)
IPC: B60R2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鉴权加密及密码验证的汽车应急启动控制方法,本发明的主要设计构思在于,为了提升用车便利性,利用鉴权加密和密码验证实现在一键启动天线故障或合法钥匙带离车辆场景下,车辆可上电启动并行驶的应急方案,具体第,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间的逻辑算法实现人机交互,绕过现有的天线搜寻合法钥匙的传统安全机制,借助鉴权加密和密码验证双重保障,实现车辆应急使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本发明利用已有的控制器设置应急启动策略,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不限制车型配置,且无需加装远程控制模块或者专用的指纹识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额外的硬件成本,能够有效且经济地为用户提供用车便利。
-
公开(公告)号:CN109624892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54857.2
申请日:2018-12-19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R16/0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副电气盒,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盒体;盒体包括侧板和支架板;多个侧板首尾顺次连接,支架板安装在多个侧板围成的空间内,且多个侧板的内壁均与支架板固定连接;支架板上设有安装部、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安装部、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依次并列设置,第一连接柱位于安装部与第二连接柱之间;安装部被设置为用于安装继电器;第一连接柱与继电器电连接;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被设置为用于分别与保险丝的两端电连接;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与盒体连接,且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别位于支架板的两侧。本公开有利于防止电气盒烧蚀。
-
公开(公告)号:CN116330940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37936.2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挡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挡雨系统包括:用于实现挡雨的挡雨装置、用于检测外界雨量并向挡雨控制器发送雨量信号的雨量传感器、用于检测车门的开关状态并将车门开关信号发送给挡雨控制器的门触开关、用于向挡雨控制器发送开启挡雨功能指令的遥控装置,挡雨控制器根据所述遥控装置发来的指令和所述雨量传感器、所述门触开关发来的信号,控制挡雨装置的挡雨组件伸展开实现挡雨或缩回收纳盒中关闭挡雨功能。本发明只需在距离车辆一定范围内时,利用遥控装置向挡雨控制器发送挡雨功能开启指令,就能够使得挡雨装置工作实现挡雨,从而能够较好地避免挡雨装置的挡雨组件伸展开时对乘员造成伤害,提高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89354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011197665.8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R16/03 , B60R16/033 , B60R16/023 , G01R31/3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车辆馈电的电源管理系统及方法,其中,包括PS控制器、ACC继电器、IG1继电器、IG2继电器和蓄电池;所述PS控制器内设有计时器;所述PS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以实现通过所述蓄电池供电;且所述PS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ACC继电器的线圈连接引脚、所述IG1继电器的线圈连接引脚、所述IG2继电器的线圈连接引脚电连接,以控制所述ACC继电器、所述IG1继电器和所述IG2继电器的通断;所述ACC继电器的开关引脚、所述IG1继电器的开关引脚和所述IG2的开关引脚串接在对应的车载用电单元与所述蓄电池之间;所述PS控制器与CAN总线连接。能够防止由于非正常使用导致的馈电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248764A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210035826.6
申请日:2022-01-07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后方车辆的防追尾躲避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车辆自动驾驶控制器和前向采集模块、后向采集模块、侧向采集模块和执行模块,前向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前方车辆目标的运动数据,得到前方车辆运动信息;后向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后方车辆目标的运动数据,得到后方车辆运动信息;侧向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侧后方车辆目标的运动数据,得到侧后方车辆运动信息;车辆自动驾驶控制器用于根据前方车辆运动信息、后方车辆运动信息和侧后方车辆运动信息,控制执行模块执行躲避操作,以使本车辆躲避后方有追尾风险的车辆。本发明提供的针对后方车辆的防追尾躲避系统,针对后向车辆的追尾风险进行预应,提高了车辆智能化程度以及车辆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13446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373536.4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驾驶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汽车,其监测通过在汽车方向盘、驾驶员座椅上集成传感器,直接监测驾驶员的生命体征数据,并与正常数据作对比,通过医学大数据判断驾驶员当前是否适合驾驶车辆,进行主动控制策略,在车辆起步前就可以判断,提前告知驾驶员不要驾驶车辆,并在一般的疲劳情况下,主动干预使驾驶员恢复清醒状态,提高行车的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