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的旋变自学习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22075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457346.2

    申请日:2018-05-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旋变自学习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以及分别与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CAN总线的电机装置、发动机装置;以及与所述电机装置机械连接的离合器,所述整车控制器还与点火锁连接,当所述点火锁点火后,所述整车控制器启动所述发动机装置,控制所述离合器吸合,向所述电机装置发送自学习标志,以使所述电机装置进行旋变自学习。通过本发明,提高了电机旋变初始零位标定的效率。

    一种分块式定子压装装置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33078B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611149313.9

    申请日:2016-12-13

    Inventor: 胡柏林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块式定子压装装置,其包括安装环,安装环包括与定子一侧的外表面相贴合的第一半圆形环以及与定子另一侧的外表面相贴合的第二半圆形环,第一半圆形环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第二半圆形环的连接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凹槽;第一端上远离第一半圆形环的第二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竖板,连接端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竖板相对应的第二安装竖板;第一安装竖板和第二安装竖板螺栓连接;第二端上远离第一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安装竖板,第二半圆形环的安装端上远离连接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三安装竖板螺栓连接的第四安装竖板。本发明的分块式定子压装装置,其在压装时定子较不容易对水套的内壁造成刮伤。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防护装置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2732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905875.6

    申请日:2024-12-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的热防护装置,包括:电池放置托盘和热防护组件;电池放置托盘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分别沿电池放置托盘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热防护组件包括环形凸台和阻燃体,环形凸台设置在通孔的底部,通孔内部用于放置电池单体,且电池单体的底部与环形凸台抵接,阻燃体包裹电池单体,阻燃体与通孔和电池单体之间形成的空隙相配合。本发明能够在电池放置托盘上的某一个电池单体发生热事件出现爆喷时,通过阻燃体能够保护相邻电池单体不受爆喷后的高温气体/固体而影响,并且通过在电池放置托盘上设置多个通孔,以将多个电池单体分隔开,便于后续电池单体系统返厂维修,极大的降低了维保成本。

    动力电池SOC动态修正方法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6167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728543.5

    申请日:2024-1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SOC动态修正方法,本发明的主要设计构思在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满足电流既定的条件工况下,计算电池单体电压均值与电池单体最小电压值的差值,根据SOC范围计算该差值对应的容差,从而在容差或压差值分别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后,对SOC进行动态修正,并在放电过程中根据预设的SOC下降梯度,持续调整需修正的SOC值,进而将SOC修正到最接近实际的SOC。本发明有效规避了动力电池包存在自放电等欠压问题时,车辆因SOC不准导致提前趴窝的情况。

    动力电池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87226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20752.9

    申请日:2024-0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主要由硬件在环台架、上位机、电芯充放电设备、真实的电芯单体及电池管理系统搭建测试系统的硬件架构,电芯充放电设备对电芯单体进行激励并实时采集电池参数;利用电池参数在硬件在环台架中搭建电池模型;将电池模型仿真计算出的各电池参数数据与真实电池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评估电池模型的精准度,并真实电池数据重建映射关系,用以修正电池模型参数,从而迭代至电池模型满足既定的精准度要求。本发明可以保证电池控制器预测电池性能的准确性,以及快速完成全生命周期全工况电池模型建模工作,对不同类型的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控制策略开发有显著的增益效果。

    一种油冷电驱动系统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92800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250638.0

    申请日:2024-09-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驱动冷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油冷电驱动系统,包括控制器组件、电机组件和减速器组件;控制器组件设置在电机组件的一端,控制器组件内形成有控制器冷却油道;电机组件内形成有电机冷却油道,电机组件设置有油泵和热交换器,油泵的出口与热交换器的进口连通,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控制器冷却油道连通,电机冷却油道与控制器冷却油道连通;减速器组件设置在电机组件的另一端,减速器组件内形成有减速器油道,减速器油道与电机冷却油道连通,油泵的进口与减速器油道连通。本发明通过将控制器组件、电机组件和减速器组件采用油冷循环系统,控制器组件与电机组件无需分开冷却,控制器组件无需再单独制作水冷模块,降低了冷却成本。

    一种电池包转接支架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92798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344984.5

    申请日:2024-09-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包转接支架,包括电池包连接支架和车架连接支架,电池包连接支架开设有电池包连接孔,电池包连接孔用于与电池包连接;车架连接支架包括第一U型支架和第二U型支架,第一U型支架的一端与电池包连接支架固定连接,第二U型支架设置在第一U型支架上,第二U型支架的两侧外壁与第一U型支架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第二U型支架的一端与第一U型支架背离电池包连接支架的一端对齐,第二U型支架的长度小于第一U型支架的长度,第二U型支架设置有螺栓衬套,车架与螺栓衬套通过螺栓连接。该电池包转接支架在柱碰仿真时,第一U型支架受力吸能弯折溃缩,避免电池包转接支架侵害挤压电池包,保证电池包安全性。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机的冷却水套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655631B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611149312.4

    申请日:2016-1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机的冷却水套结构,其包括外水套筒、内水套筒、密封圈,内水套筒包括薄壁圆筒、相对设置在薄壁圆筒的两端的环形板;薄壁圆筒与环形板同轴设置;薄壁圆筒的内圆的直径与环形板的内圆的直径相同,薄壁圆筒的外圆的直径小于环形板的外圆的直径;环形板的外表面上设有与密封圈相配合的环形安装槽;薄壁圆筒的外壁面上设有与环形板的外圆的直径相同的环筋;环筋上具有环筋缺口,环筋缺口中设有与环筋垂直且两端分别与两环形板相连的轴向隔板;轴向隔板上远离薄壁圆筒的一侧与外水套筒的内壁相贴合;外水套筒上有交错设置在环筋的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发明的冷却水套结构,其能够较好地防止电机出现烧毁。

    一种电机冷却装置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96039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552331.4

    申请日:2018-05-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包括:定子壳体、上端盖和下端盖,定子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定子壳体的内侧壁上固定有定子铁芯,定子铁芯上缠绕有定子绕组,定子绕组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第二端部与第二开口相对应;第一冷却通道环绕定子绕组设置;上端盖封闭第一开口且内部设置有用于冷却第一端部的第二冷却通道;下端盖封闭第二开口且内部设置有用于冷却第二端部的第三冷却通道。本发明的冷却结构通过在定子绕组的端部的内外两侧均设置有冷却通道,从而提高了定子绕组端部的冷却效率,解决了定子绕组端部散热条件差的问题,降低了定子绕组烧蚀的风险,提高电机寿命。

    一种分布式双电机冷却系统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34791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344983.0

    申请日:2024-09-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双电机冷却系统,包括左减速器组件、双电机组件、右减速器组件和电控组件,左减速器组件和右减速器组件位于双电机组件的两侧,电控组件位于双电机组件的前侧;左减速器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左侧进油通道,左侧进油通道与第一油泵的进口连接,第一油泵的出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油路连接,壳体内设置有左侧油路、注油路、左侧电机冷却油路、出油通道、右侧油路和右侧电机冷却油路,右减速器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右侧进油通道,右侧进油通道与第二油泵的进口连接,第二油泵的出口与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油路连接。当总成发热量较少时,可仅启用第一油泵或第二油泵,给双电机和减速器提供冷却,减小整车能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