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37399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250356.4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预冷却改善管线钢强度均匀性的方法,包括化学成分设计、板坯加热、粗轧、精轧及控冷工序,其中,在精轧工序,通过“采用每道次除鳞方式,并且控制钢板头部2m和尾部2m不除鳞”的方式,降低钢板开冷前温度差,并控制相应的轧制温度、轧制速度,达到控制钢板整板强度均匀的目的;进一步地,通过板坯加热控制,实现合金充分固溶,降低钢坯塑性;在粗轧阶段采用展宽+纵轧方式轧制,实现坯料在再结晶区域晶粒细化;在控冷阶段,通过对整板不同的终冷温度控制,减小钢板同板性能差,进一步提高管线钢板整板的强度均匀性,有效解决现有TMCP方式生产管线钢板整板强度均匀性控制难度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363093B
公开(公告)日:2019-01-08
申请号:CN201610311687.X
申请日:2016-05-12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1B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轧制前中间坯板形的薄规格钢板轧制方法,适用于采用开坯‑精轧工序、且成品厚度≤6mm钢板的加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经二次开坯后的中间坯出炉后先经粗轧机转钢;2)粗轧机辊缝值调整为中间坯厚度+(4~6)mm后,通过粗轧机对中间坯平整轧制一个道次;3)经粗轧机转钢及平整后的中间坯转至精轧机,直接进行轧制。本发明能够解决中间坯坯料出炉后板形上翘的问题,提高轧制成功率,降低由于钢板斜角大导致的短尺现象,减少经济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07282702A
公开(公告)日:2017-10-24
申请号:CN201610213441.9
申请日:2016-04-04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1D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厚度变化钢板的矫直方法,对于中间薄、两头厚的厚度变化的钢板,按照钢板头部厚度设定矫直机辊缝和PLC的矫直模型,手动对钢板头部进行矫直;当厚度薄的钢板中间部分进入矫直机后,按钢板中间部分的厚度手动调整矫直机辊缝后再进行矫直;当钢板尾部进入矫直机后,按照钢板尾部厚度手动抬升矫直机辊缝,然后进行矫直;每张钢板按照上述方法往复矫直至少3次,直到钢板不平度达标为止。本发明克服了中间薄、两头厚的厚度变化钢板无法矫直的难题,可有效保证钢板不平度符合标准和用户的要求,实现了厚度变化钢板的顺利供货,为小批量生产厚度变化钢板提供了成功经验。
-
公开(公告)号:CN106140828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510201072.7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1B37/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厚板轧机立辊辊缝标定方法,制作一厚度H≥60mm,宽度4750~4850mm,长度L≥(推床长度+立辊直径+2根机架辊间距),屈服强度≥235MPa,且长度方向的宽度偏差∑≤3mm/10m的标定板。将立辊和推床同时对标定板进行夹紧,当夹紧力达到90~100吨时,记录此时立辊操作侧和传动侧的辊缝值,相加后与标定板实际宽度值进行对比,如果两侧辊缝值相加大于或小于标定板实际宽度,则在一级立辊辊缝系统里对立辊操作侧和传动侧辊缝值修改为标定板实际值。本发明可极大提高立辊辊缝标定精度,保证立辊辊缝调整和控制的精准性,有利于钢板板形控制,提高成材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41138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11407.4
申请日:2024-04-26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宽厚板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低合金高强度中厚板叠装回火热处理方法。1)将两块钢板编为一组;2)叠装钢板运行至炉前进行测长操作;3)对叠装钢板进行对中操作;4)对叠装钢板进行热处理;5)回火温度均匀性为±10℃;6)下一组叠装钢板与上一组叠装钢板保持2.5m以上的距离;7)叠装钢板通过淬火机组到出炉辊道,通过出炉辊道和横移装置将叠装钢板送至冷床冷却;8)冷却过程中钢板仍保持叠放状态,叠装钢板以1~3℃/s的冷却速度冷却至80~100℃。改善低合金高强度中厚板热处理后组织均匀性,提高生产效率,释放热处理产能,降低生产单耗和人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166293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239930.6
申请日:2024-03-04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低屈强比超高强韧低镍钢板,所述的钢板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C:0.06%~0.12%,Si:0.04%~0.1%,Mn:1.0%~1.5%,Ni:1.5%~2.5%,Cr:0.3%~0.5%,Mo:0.4%~0.6%,V:0.03%~0.06%,Ti:0.010%~0.015,S≤0.002%,P≤0.005%,Als:0.03%~0.0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元素。其屈服强度>730MPa,抗拉强度>820MPa,延伸率≥17%,‑60℃V型冲击功≥170J,屈强比<0.90。本发明采用Ni、Cr、Mo、V和Ti共同作用配以微量合金元素控制第二相粒子析出相形态和数量,提高其强度及低温韧性。轧后热处理采用淬火+二次淬火+回火工艺可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显著降低钢板的屈强比。
-
公开(公告)号:CN114737130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464812.6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08 , C22C38/12 , C21D1/00 , C21D1/28 , C21D6/00 , C21D8/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355MPa级低温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09%~0.15%,Si:0.20%~0.45%,Mn:1.4%~1.7%,Ni:0.30%~0.55%,Al:0.015%~0.030%,Nb:0.01%~0.045%,S:≤0.005%,P:≤0.008%,余量为Fe和杂质;钢制造方法,工艺流程:转炉冶炼—LF或RH精炼—连铸—钢坯加热—除磷—控制轧制—热处理。本发明通过C、Si、Mn、Nb等元素确保钢板的强度,Ni和Nb元素的添加确保钢板的低温韧性,轧制后不水冷,热处理后不水冷,确保钢板内应力不增加的同时,也无需水冷后矫直工序,优化了现有技术的生产流程,减少了钢板板型控制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5509613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410500174.4
申请日:2014-09-25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B5/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轴承箱间距的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1)在轴承箱两侧的滑板上分别开设至少两个安装孔,所有的安装孔处于同一水平面;2)将测量轴承箱间距的装置通过安装孔固定在轴承箱滑板上,将直尺放置在滑板与测量轴承箱间距的装置之间,将螺栓旋入测量轴承箱间距的装置的螺纹孔中,使直尺紧密的抵靠在滑板上;3)用测量工具测量两个直尺之间的间距D。测量轴承箱间距的装置,包括Z形结构件,所述的Z形结构件一端设有通孔,另一端设有螺纹孔。优点是:避免了发生直尺坠落,砸伤人脚的事故;由于采用测量轴承箱间距的装置定位,与原有方法相比测量更加精确,为保证轴承箱在机工作时不发生晃动现象提供测量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3962375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161340.2
申请日:2014-04-21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1B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决钢锭轧制上翘的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钢锭轧制到不满足平整道次的上一道次,即钢锭长度≤5100mm时,通过平整道次消除钢锭上翘;2)当钢锭长度>5100mm时,手动摆压下,每道次压下量为15~25mm,并通过宽旋钢锭纵向持有±(5~15°)的角度,头部咬入,下一道次手动抬压下采用脚踩空过;3)手动摆压下,头部咬入,每道次带压下量都是头部单道咬入,脚踩空过返回,直至平整道次结束。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脚踩单道次斜向轧制,可有效规避由于冒口咬入而导致冒口上翘,这样可以降低在轧制时出现钢锭头部上翘,防止撞击水盒的风险;钢锭头部下落时,防止拍打辊道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4737130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0464812.6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08 , C22C38/12 , C21D1/00 , C21D1/28 , C21D6/00 , C21D8/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355MPa级低温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09%~0.15%,Si:0.20%~0.45%,Mn:1.4%~1.7%,Ni:0.30%~0.55%,Al:0.015%~0.030%,Nb:0.01%~0.045%,S:≤0.005%,P:≤0.008%,余量为Fe和杂质;钢制造方法,工艺流程:转炉冶炼—LF或RH精炼—连铸—钢坯加热—除磷—控制轧制—热处理。本发明通过C、Si、Mn、Nb等元素确保钢板的强度,Ni和Nb元素的添加确保钢板的低温韧性,轧制后不水冷,热处理后不水冷,确保钢板内应力不增加的同时,也无需水冷后矫直工序,优化了现有技术的生产流程,减少了钢板板型控制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