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35354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111451328.1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包括通海循环子系统、淡水循环子系统、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以及紧凑型集中换热器,紧凑型集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在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地安装有第一外挡板、第一内挡板、第二内挡板和第二外挡板,第一外挡板和第二外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一换热件,第一内挡板和第二内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二换热件;通海循环子系统包括冷却水泵;淡水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淡水泵和淡水用户。该船舶集中间冷系统能够实现蒸汽冷却系统和淡水冷却系统的集成,一方面减少了船内换热器数量,节省舱室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中间介质实现对冷却系统换热效率的精确控制,有效避免冷凝器过冷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4184061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111273119.2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管壳、管束、第一栅格板与第二栅格板,管束设于管壳内,管束内通入第一流体,管壳的内侧壁与管束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换热腔,换热腔通入第二流体;第一栅格板与第二栅格板设于管壳内;第一栅格板呈圆环状,第二栅格板呈圆盘状,第一栅格板与第二栅格板均设有多个,第一栅格板与第二栅格板沿管壳的轴线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管束依次穿过第一栅格板与第二栅格板,第一栅格板的环心、第二栅格板的圆心及管壳的轴线重合;第一栅格板的内径、第二栅格板的直径及第一栅格板的外径依次增大,第一栅格板引导第二流体靠近环心流动,第二栅格板引导第二流体远离圆心流动。本发明降低了流体的流动阻力,提升了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198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385991.4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平台凝汽除氧装置,海洋平台蒸汽动力领域,包括凝汽器、凝水水箱、抽气器、电子振荡器和信号处理模块;所述凝汽器位于所述凝水水箱的上方并且与所述凝水水箱相连;所述凝水水箱内设置有凝水收集板和凝水隔板;所述凝水隔板将所述凝水水箱分隔成多个区域;所述抽气器与凝水水箱相连;所述压电驱动超声振板设置在所述凝水收集板和所述凝水隔板中;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电子振荡器通信相连,所述电子振荡器根据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压电驱动超声振板进行震动。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海洋平台容易出现汽蚀,严重影响水泵及整个动力系统安全,增加振动噪声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857521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432585.5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跨介质航行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对多任务剖面的跨介质航行器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期望运动轨迹与实际运动轨迹作差输出运动轨迹误差信号,计算得到控制指令;基于跨介质航行器的实时高度信号,确定所处的任务剖面区域,根据切换规则切换控制模式;根据控制模式切换控制指令的输出通道,输出至对应的执行机构,控制执行机构的期望控制力和/或力矩。本发明基于运动轨迹误差确定跨介质航行器的运动偏差,生成对执行机构的控制指令,确定航行器所在的介质区间并切换控制模式,有利于实现多任务剖面的智能自适应协同控制,达到跨介质航行器空中巡航、水下潜航及跨介质过渡等全运行域整体控制性能最优的有益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852582B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010636984.8
申请日:2020-07-03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01D25/3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蒸汽动力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凝水系统和蒸汽动力装置。所述凝水系统包括凝汽器、凝水泵和喷射器,凝汽器包括排汽入口和凝水出口,排汽入口用于与原动机的排汽口连通,凝水出口与喷射器的第一入口连通,喷射器的出口与凝水泵的入口连通,凝水泵的出口用于与蒸发器的入口连通,凝水泵的出口还通过凝水回流管与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凝水系统,通过在凝汽器和凝水泵之间增加喷射器,并从凝水泵的出口引一部分凝水返回至喷射器的第二入口,通过喷射器引射凝水为凝水泵的入口增压,一定程度上避免凝水泵过流部件附近压力过低而引发气蚀,提高凝水泵可靠性,减小凝水泵的振动噪声。
-
公开(公告)号:CN111960503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0757425.2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李邦明 , 王苇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宋杨 , 姚世卫 , 柯汉兵 , 李勇 , 魏志国 , 王俊荣 , 吴君 , 肖颀 , 庞杰 , 苟金澜 , 黄崇海 , 陈凯 , 代路 , 李少丹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郑伟
IPC: C02F1/44 , C02F9/02 , B63G8/00 , B63J1/00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深潜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深潜器静默式造水系统和深潜器。所述深潜器静默式造水系统包括自流供水装置、反渗透装置、淡水舱以及压力调节装置;反渗透装置包括反渗透膜、第一通水口、第二通水口和淡水出口,反渗透膜安装于淡水出口处,淡水出口与淡水舱连通;自流供水装置包括第一自流口和第二自流口,第一自流口为伸入海水中的开口结构,开口结构的开口方向与深潜器的航行方向相同,第一自流口与反渗透装置的第一通水口连通,第二自流口与反渗透装置的第二通水口连通;压力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反渗透膜两侧的压差保持在设定范围内。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深潜器静默式造水系统无需排盐泵,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噪声。
-
公开(公告)号:CN114987729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606402.0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电机推进装置及船舶,该装置包括:轴端入流罩、主轴、轮毂第一连接件、轮毂第二连接件和轴端出流罩,轴端入流罩和轴端出流罩分别罩设于主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轮毂第一连接件和轮毂第二连接件套设于主轴,沿主轴的轴向方向设有贯穿主轴的第一通流孔;主轴与缓冲轴承和径向轴承配合连接,径向轴承和缓冲轴承用于承载轮毂第一连接件;主轴设有联通第一通流孔的第二通流孔和第三通流孔,第二通流孔和第三通流孔均为多个,第二通流孔和第三通流孔沿主轴的外周布置;第二通流孔与缓冲轴承和径向轴承间的空腔联通,第三通流孔与径向轴承和主轴间的空腔联通。该装置通过布置通流孔,实现入水与出水过程中的有效排水与注水。
-
公开(公告)号:CN11448320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499282.0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轮机内部降噪结构及汽轮机,所述汽轮机内部降噪结构包括通气孔、连接通道及空腔;通气孔设于蒸汽导流结构的导流面上,蒸汽导流结构在汽轮机内固定设置;连接通道、空腔分别设于蒸汽导流结构内;连接通道的一端与通气孔连通,另一端与空腔连通;在汽轮机内流场的脉动作用下,空腔内的蒸汽按照预设频率进行压缩与膨胀,预设频率是由通气孔的孔径、连接通道的长度及空腔的体积当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的。本发明基于空腔内蒸汽周期性地压缩与膨胀,可将特定频率的主流蒸汽的脉动能量耗散,达到降低特定频率的流动噪声和流体脉动的效果,实现在不改变汽轮机原有通流设计的情况下,对汽轮机运行时产生的特定频率的噪声进行降噪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4186500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140860.X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8 , G06K9/0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多时窗的船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属于机械部件耗损检测技术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训练CNN老化模型和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将待预测轴承的振动信号输入CNN老化模型以判断轴承是否发生了早期故障;若发生早期故障后,将振动信号对应的多种预设长度窗口的CNN深度特征输入多时窗预测模型,得到多种预设长度窗口各自对应的寿命预测值;融合多个寿命预测值以获取待预测轴承的目标预测寿命;本发明采用多种预设长度窗口融合的方法来解决单一窗口难以适应多种退化模式的问题,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估计待预测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准确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011173195.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柯汉兵 , 李勇 , 陈凯 , 林原胜 , 李邦明 , 柯志武 , 赵振兴 , 李华锋 , 宋飞飞 , 劳星胜 , 李献领 , 张克龙 , 代路 , 肖颀 , 苟金澜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柳勇 , 吕伟剑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设有冷却水入口及冷却水出口,其包括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分布于舷体的内壳与外壳之间,所述换热管束中的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将换热管束设置在舷体的内壳和外壳之间,并使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壳程流道内流经换热管束各管段的冷却水流量,提高了冷却器的换热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