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91845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210060394.4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119/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融合历史轨迹的船用动力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及其系统,该方法包括:定期采集轴承的健康因子,判断轴承是否发生退化,当轴承发生退化时,定期向前滑动时间窗口以根据历史轴承退化轨迹和当前时间窗口内的健康因子轨迹持续预测轴承的退化趋势;预测过程包括:根据当前时间窗口内的健康因子轨迹训练退化轨迹在线预测模型;选取历史轴承退化轨迹并截取与当前时间窗内的健康因子轨迹最接近的轨迹进行拟合后再与在线预测模型进行拟合,预测退化趋势。本申请在轴承出现退化时,历史退化轨迹和在线数据对退化轨迹进行预测,预测精度更高,且能够根据新获取到的在线数据持续更新预测,以使退化趋势的预测更加准确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4186500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140860.X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8 , G06K9/0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多时窗的船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属于机械部件耗损检测技术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训练CNN老化模型和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将待预测轴承的振动信号输入CNN老化模型以判断轴承是否发生了早期故障;若发生早期故障后,将振动信号对应的多种预设长度窗口的CNN深度特征输入多时窗预测模型,得到多种预设长度窗口各自对应的寿命预测值;融合多个寿命预测值以获取待预测轴承的目标预测寿命;本发明采用多种预设长度窗口融合的方法来解决单一窗口难以适应多种退化模式的问题,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估计待预测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准确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49184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60394.4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119/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融合历史轨迹的船用动力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及其系统,该方法包括:定期采集轴承的健康因子,判断轴承是否发生退化,当轴承发生退化时,定期向前滑动时间窗口以根据历史轴承退化轨迹和当前时间窗口内的健康因子轨迹持续预测轴承的退化趋势;预测过程包括:根据当前时间窗口内的健康因子轨迹训练退化轨迹在线预测模型;选取历史轴承退化轨迹并截取与当前时间窗内的健康因子轨迹最接近的轨迹进行拟合后再与在线预测模型进行拟合,预测退化趋势。本申请在轴承出现退化时,历史退化轨迹和在线数据对退化轨迹进行预测,预测精度更高,且能够根据新获取到的在线数据持续更新预测,以使退化趋势的预测更加准确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418650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210140860.X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8 , G06K9/0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多时窗的船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属于机械部件耗损检测技术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训练CNN老化模型和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将待预测轴承的振动信号输入CNN老化模型以判断轴承是否发生了早期故障;若发生早期故障后,将振动信号对应的多种预设长度窗口的CNN深度特征输入多时窗预测模型,得到多种预设长度窗口各自对应的寿命预测值;融合多个寿命预测值以获取待预测轴承的目标预测寿命;本发明采用多种预设长度窗口融合的方法来解决单一窗口难以适应多种退化模式的问题,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估计待预测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准确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816901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010635757.3
申请日:2020-07-03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H01M8/0612 , G21D1/0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核动力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核能发电系统和核动力装置。所述核能发电系统包括反应堆、制氢反应器和燃料电池;反应堆与制氢反应器通过冷却介质循环管路连接,冷却介质循环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使反应堆和制氢反应器之间形成冷却介质闭式循环系统;制氢反应器的氢气输出端与燃料电池的氢气进口相连,制氢反应器的氧气输出端与燃料电池的氧气进口相连,燃料电池的供电端子用于与用电机构的输入端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能发电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核能向机械能的能量转换形式,取消了汽轮机组或汽轮发电机组等主要噪声源设备,降低了核动力系统的运行噪声,提高了核动力船舶的安静性和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36713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111132179.2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力系统仿真计算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采集热力系统在第一计算时间步的基础物理量;在第一计算时间步距离第零计算时间步未达到目标数量个计算时间步的情况下,从存储器中提取泰勒展开系数,泰勒展开系数是在第零计算时间步计算热力系统的本构方程得到的计算结果,利用计算结果求取对本构方程进行泰勒展开的泰勒展开系数;计算热力系统的基础物理量与对应的提取得到的泰勒展开系数之间的差值,将差值作为第一计算时间步的本构方程计算结果;利用第一计算时间步的本构方程计算结果向热力系统发送控制指令。本发明能够提高热力系统的仿真计算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45681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010357749.7
申请日:2020-04-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赵振兴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柳勇 , 林原胜 , 马灿 , 肖颀 , 邱志强 , 戴春辉 , 李献领 , 陈朝旭 , 代路 , 李邦明 , 吴君 , 柯汉兵 , 吕伟剑 , 王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能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热源、透平和冷却器,同轴连接的压缩机和透平之间设有电机,压缩机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一恒压腔的第一静密封壳,透平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二恒压腔的第二静密封壳;系统还包括用于分离滑油和循环工质的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一恒压腔和第二恒压腔连接,油气分离器的出口包括与供油单元相连的回油口和与冷却器相连的回气口。本发明在轴端泄漏部位设置静密封的恒压腔,通过油气分离器将恒压腔内泄漏气体进行油气分离,滑油重新进入滑油循环,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从冷却器进入循环系统,实现油气分离和工质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14962357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210444560.0
申请日:2022-04-25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潜航器温差能动力系统及潜航器,潜航器温差能动力系统包括:换热器具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内填充有相变工质,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内囊;第一油缸设于第二油缸的周向,第一油缸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组件,第一缸体具有第一腔室;第二油缸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组件,第二缸体具有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活塞组件和第二活塞组件能够同步往复运动;第一油路用于连通内囊与第一腔室,第二油路用于连通第二腔室与蓄能器,第三油路用于连通第三腔室与外囊。本发明的潜航器温差能动力系统,能够大幅减少相变材料的用量,使得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加快,有利于提升潜航器温差能动力系统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776725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110925390.3
申请日:2021-08-12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远距离压力测量装置,包括压力引出管、压力传感器、至少两个集气器和至少两个截止阀;所述压力引出管的第一端用于连通待测压管路,第二端设有至少两个分支,每个所述分支分别与一个所述集气器连通,每个所述分支与所述集气器的连通管路上均安装有一个所述截止阀;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压力引出管。通过控制截止阀中的一个或数个的开闭,可以控制压力引出管与不同的一个或多个集气器连通,从而改变压力引出管和集气器构成的共振腔的共振频率并使之避开待测压管路的压力扰动频率,避免共振现象对压力测量结果的干扰,提高压力测量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530186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1910804557.3
申请日:2019-08-28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相变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热管,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管壳以及贴设于所述管壳的内壁的吸液芯,还包括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出液口的液体分配器以及与所述出液口一一对应的热敏出液组件,所述液体分配器安装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热敏出液组件用于封闭所述出液口,且所述热敏出液组件在关闭构型和开放构型之间可转换。该热管在出现干烧状态而温度刚有所升高时,能够自动给蒸发段补充冷却液,以强化热管换热性能,满足瞬时高效散热需求,保证热管在热源功率短时突增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使热管的临界热流密度得到提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