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5681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010357749.7
申请日:2020-04-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赵振兴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柳勇 , 林原胜 , 马灿 , 肖颀 , 邱志强 , 戴春辉 , 李献领 , 陈朝旭 , 代路 , 李邦明 , 吴君 , 柯汉兵 , 吕伟剑 , 王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能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热源、透平和冷却器,同轴连接的压缩机和透平之间设有电机,压缩机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一恒压腔的第一静密封壳,透平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二恒压腔的第二静密封壳;系统还包括用于分离滑油和循环工质的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一恒压腔和第二恒压腔连接,油气分离器的出口包括与供油单元相连的回油口和与冷却器相连的回气口。本发明在轴端泄漏部位设置静密封的恒压腔,通过油气分离器将恒压腔内泄漏气体进行油气分离,滑油重新进入滑油循环,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从冷却器进入循环系统,实现油气分离和工质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7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7143.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冷却系统,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外部换热装置和海水流动调节装置;外部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热交换管和外罩,外罩与船体之间形成冷却腔,热交换管位于冷却腔内,冷却腔和热交换管竖向设置,海水流动调节装置利用中压空气调节海水流速。船舶舷外冷却系统能够对舱内的动力设备进行降温,实现外部换热装置与海水的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3198.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邱志强 , 刘春林 , 柯志武 , 林原胜 , 李勇全 , 柯汉兵 , 陈凯 , 李勇 , 李邦明 , 张克龙 , 吕伟剑 , 肖颀 , 苟金澜 , 赵振兴 , 代路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劳星胜 , 柳勇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流式舷外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该自流式舷外冷却器设有待冷却流体入口和已冷却流体出口,其包括分别沿两个方向布设的第一换热管束与第二换热管束,第一换热管束和第二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封头,第一换热管束两端的封头分别与待冷却流体入口和已冷却流体出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管束两端的封头分别与第一换热管束一端的封头和已冷却流体出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管束的封头与第一换热管束的封头的连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舷外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通过调节换热管束与冷却水的换热面积,在不改变阀门流量或水泵转速的情况下,满足了不同工况下的热负荷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423545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011175819.3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邱志强 , 黄崇海 , 陈凯 , 柯志武 , 王苇 , 代路 , 苟金澜 , 林原胜 , 李邦明 , 冯毅 , 李勇 , 张克龙 , 王俊荣 , 吴君 , 柯汉兵 , 肖颀 , 魏志国 , 吕伟剑 , 庞杰 , 马灿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流量监测模块及微细通道液冷散热系统,该流量监测模块包括:导电流道,导电流道内用于通入进行流量监测的流体;容纳腔,容纳腔内装有磁流体;第一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伸入至容纳腔内,与导电流道电隔离;第二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电连接导电流道;阻流件,阻流件用于通过弹性连接件可移动地安装于导电流道内,阻流件上装有与磁流体相对应的磁力件,磁力件用于带动磁流体移动,通过磁流体实现第一信号端子与导电流道的电连接;本发明基于阻流件、磁力件及磁流体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流体流量的灵敏监测,以确保通过对液泵的切换控制,向微通道散热器连续地输送冷却液,从而达到对电子器件较好的散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8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011174103.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舷外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动力式舷外共形冷却系统。该蒸汽动力式舷外共形冷却系统,包括汽轮机、冷却器和共形换热器,共形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下封头、上封头以及多个换热管,换热器壳体包括设置在船体板的外侧壁上的外壳板,外壳板与船体板之间围合形成海水换热腔;各换热管的第一端分别与冷却水进水腔相连通,各换热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冷却水出水腔相连通;冷却水进水腔与冷却器之间通过进水管道相连通,冷却水出水腔与冷却器之间通过出水管道相连通。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舷外空间,使得冷却器在船体上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而且提高了系统换热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41B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011174605.4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且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分别与共形换热器的上封头和下封头连接;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射流装置,射流装置设置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柴油机排气管连接,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通过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设置射流装置,使共形换热器的换热形式变为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共形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942559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713487.3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王苇 , 李邦明 , 劳星胜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李勇 , 柯汉兵 , 魏志国 , 肖颀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吴君 , 李少丹 , 马灿 , 戴春辉 , 代路 , 柳勇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陈凯 , 郑伟 , 杨小虎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自流冷却系统性能的方法、装置和控制单元,包括读取冷却能力系数和附加阻力系数与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的关系;输入冷却能力系数和附加阻力系数的权值并求和得到加权能力系数及其余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的关系;在加权能力系数最大时,获取所对应的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自流冷却系统性能的方法,以加权能力系数最大时所对应的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为当前航速工况下自流冷却系统的最佳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使自流冷却系统在当前航速工况获得最佳综合性能,而且通过在不同航速工况时调整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有效解决了当前自流冷却系统完成设计后其性能难以与不同航速工况的需求相适应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377552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173218.9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F9/04 , F16F9/42 , F16F15/02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冷却气囊隔振装置,包括气囊、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分别固定于气囊的两侧,以围设成气室,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发电组件,发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压电体,发电组件的第一端连接于上安装板,发电组件的第二端连接于下安装板;下安装板还嵌设有电制冷片,电制冷片的冷端朝向气室内,电制冷片的热端朝向气室外;发电组件的电能输出端通过整流元件电连接于电制冷片的供电端。该自冷却气囊隔振装置实现了对气室的快速降温散热,无需额外的启动和控制措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自启动、自适应不同载荷,始终维持气室内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显著提高隔振装置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43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7555.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射流装置设置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柴油机排气管连接,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通过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设置射流装置,在湍动扩散作用下,使共形换热器的换热形式变为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舷外海水的流动速率,从而提高了共形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41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4605.4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且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分别与共形换热器的上封头和下封头连接;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射流装置,射流装置设置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柴油机排气管连接,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通过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设置射流装置,使共形换热器的换热形式变为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共形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