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61851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174240.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陈凯 , 柯汉兵 , 林原胜 , 柯志武 , 黄崇海 , 肖颀 , 魏志国 , 庞杰 , 李邦明 , 李勇 , 吴君 , 刘伟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戴春辉 , 代路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该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包括螺旋结构件和堆叠设置的多层换热板片,所述换热板片设有通孔,多层所述换热板片的通孔连通形成进口通道,多层所述换热板片之间的流体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口通道连通,所述螺旋结构件设置于所述进口通道内。通过在进口通道内设置螺旋结构件,将进口通道内流体的垂直流动转换为螺旋流动,使流体的流动速度方向与换热板片的夹角减小,并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各层流体通道中,减小了流体进入流体通道的进口阻力,改善了进入到每层流体通道的流体流量不均匀的问题,提高了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7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7143.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冷却系统,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外部换热装置和海水流动调节装置;外部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热交换管和外罩,外罩与船体之间形成冷却腔,热交换管位于冷却腔内,冷却腔和热交换管竖向设置,海水流动调节装置利用中压空气调节海水流速。船舶舷外冷却系统能够对舱内的动力设备进行降温,实现外部换热装置与海水的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3198.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邱志强 , 刘春林 , 柯志武 , 林原胜 , 李勇全 , 柯汉兵 , 陈凯 , 李勇 , 李邦明 , 张克龙 , 吕伟剑 , 肖颀 , 苟金澜 , 赵振兴 , 代路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劳星胜 , 柳勇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流式舷外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该自流式舷外冷却器设有待冷却流体入口和已冷却流体出口,其包括分别沿两个方向布设的第一换热管束与第二换热管束,第一换热管束和第二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封头,第一换热管束两端的封头分别与待冷却流体入口和已冷却流体出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管束两端的封头分别与第一换热管束一端的封头和已冷却流体出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管束的封头与第一换热管束的封头的连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舷外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通过调节换热管束与冷却水的换热面积,在不改变阀门流量或水泵转速的情况下,满足了不同工况下的热负荷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8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011174103.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舷外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动力式舷外共形冷却系统。该蒸汽动力式舷外共形冷却系统,包括汽轮机、冷却器和共形换热器,共形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下封头、上封头以及多个换热管,换热器壳体包括设置在船体板的外侧壁上的外壳板,外壳板与船体板之间围合形成海水换热腔;各换热管的第一端分别与冷却水进水腔相连通,各换热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冷却水出水腔相连通;冷却水进水腔与冷却器之间通过进水管道相连通,冷却水出水腔与冷却器之间通过出水管道相连通。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舷外空间,使得冷却器在船体上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而且提高了系统换热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41B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011174605.4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且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分别与共形换热器的上封头和下封头连接;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射流装置,射流装置设置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柴油机排气管连接,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通过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设置射流装置,使共形换热器的换热形式变为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共形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734712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1637389.2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振动设备健康状态的成像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步骤:在待检测对象的振动轴向的两侧布置至少两套三目视觉装置,每套三目视觉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单目高速相机,每套三目视觉装置与数据处理器连接;对所有三目视觉装置中进行标定;利用三目视觉装置对待检测对象进行成像,分别为每套三目视觉装置选取观测振动点集合;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获取每套三目视觉装置采集的观测振动点集合的三维坐标集合;确定所有三目视觉装置的共同观测振动点集合以及共同观测振动点集合的三维坐标均值,根据三维坐标均值确定待检测对象的运行状态。本发明可以有效检测高频振动,并获得振动点的精细三维信息,实现对船舶大型振动设备的振动信息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2465987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494582.5
申请日:2020-12-17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觉融合信息三维重建的导航地图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构建环境的环境数据信息,所述环境数据信息包括可见光视频图像、红外视频图像、伽马视频图像;将所述可见光视频图像分别与所述红外视频图像和所述伽马视频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得到红外融合图像以及伽马融合图像;获取所述红外融合图像和所述伽马融合图像的二维特征信息,构建所述待构建环境的三维导航地图。本发明实现了对图像与三维场景中的红外场、伽马剂量场等信息进行了语义分割与目标识别,为地图增加了语义级特征信息,为移动装备快速识别地图中的目标特征提供信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43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7555.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射流装置设置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柴油机排气管连接,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通过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设置射流装置,在湍动扩散作用下,使共形换热器的换热形式变为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舷外海水的流动速率,从而提高了共形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41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4605.4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共形换热器和射流装置,其中,共形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柴油机连接,且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分别与共形换热器的上封头和下封头连接;所述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流入海水,且第二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射流装置,射流装置设置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射流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吸入由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排出的海水,射流装置的第二入口与柴油机排气管连接,射流装置的出口用于排出海水和柴油机的柴油机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柴油动力系统,通过在共形换热器的第二出口处设置射流装置,使共形换热器的换热形式变为强制对流换热,提高了共形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853129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800054.1
申请日:2020-08-11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隔振器,属于隔振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气囊隔振器运输和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该气囊隔振器包括振器本体和支撑组件,隔振器本体包括气囊以及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气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密封连接;支撑组件设于气囊外且位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当气囊未充气时,支撑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可拆卸固定连接,支撑组件能够在运输过程中保护气囊不会受损,同时也能够在安装设备的过程中对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提供支撑作用,从而无需使用外部支撑块;当气囊充气后,支撑组件与第二盖板分离,支撑组件能够在气囊突然损坏时,临时支撑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防止设备损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