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504107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010415148.7
申请日:2020-05-15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形结构热管,包括热管外壳、毛细吸液芯、冷却液和若干个树形结构;热管外壳为密封壳体,树形结构依次穿过蒸发段和冷凝段,依附在热管外壳的内壁上;蒸发段内设有毛细吸液芯和冷却液,毛细吸液芯与树形结构连通,冷凝段内除树形结构所占的区域外,其它区域为超疏液表面区,树形结构为超亲液表面区。本发明通过树形结构配合超疏液与超亲液相间方式,利用超疏液表面来加快冷却速度,超亲液表面则来吸引超疏液表面上冷凝的液珠,使该树形结构热管能够实现冷却液的快速传输,有效阻止液珠对超疏液表面的换热影响。同时树形结构能够降低冷却液在超亲液表面的流动阻力,使冷却液能快速回流至热管蒸发段,提高热管的临界热流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9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011174222.7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换热器和射流装置;换热器设置在船体与外船板之间,换热器包括上封头、下封头、换热管和外壳体,外壳体与船体之间形成换热腔,换热管位于换热腔内,换热腔和换热管竖向设置,换热管连通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和下封头连通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外壳体上设置有分别连通换热腔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外船板上设置有海水入口和海水出口;射流装置位于出水口位置,射流装置连接舱内中压空气系统并朝向海水出口喷射中压空气。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能够对舱内的动力设备进行降温,实现换热器与海水的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92868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010712180.1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劳星胜 , 柯汉兵 , 柳勇 , 陈凯 , 赵振兴 , 肖颀 , 黄崇海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魏志国 , 代路 , 王俊荣 , 李勇 , 杨小虎 , 苟金澜 , 戴春辉 , 吴君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以及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包括:入口部和流体流量分配腔,入口部包括位于与流体流量分配腔相接位置的螺旋形通道,流体流量分配腔具有沿流体通道结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两相对端面,其中,两相对端面之间的间距由螺旋形通道起始沿宽度方向渐缩随后渐扩。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通过设置螺旋形通道,并将流体流量分配腔与螺旋形通道连接的端面设置成缩放型结构,使得远离入口位置的流体速度与靠近入口位置的流体速度基本相同,达到了流体通道结构内各流道流量均匀分配,提高了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0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4142.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舷外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蒸汽动力舷外共形冷却系统。该船舶蒸汽动力舷外共形冷却系统包括汽轮机、冷却器以及共形换热器,共形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海水入口部、海水出口部以及换热管,换热器壳体包括设置在船体板的外侧壁上的外壳板,外壳板与船体板之间围合形成冷却水换热腔,冷却水换热腔通过进水管道与冷却器连通,冷却水换热腔通过出水管道与冷却器连通;海水入口部设有海水进水腔,海水出口部设有海水出水腔,各换热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海水进水腔连通,各换热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海水出水腔连通。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舷外空间,使得冷却器在船体上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而且提高了系统换热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6780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1173169.9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黄崇海 , 张克龙 , 邱志强 , 李勇 , 刘伟 , 柯汉兵 , 庞杰 , 王苇 , 李邦明 , 王俊荣 , 柯志武 , 肖颀 , 陈凯 , 林原胜 , 宋苹 , 柳勇 , 苟金澜 , 魏志国 , 吴君 , 吕伟剑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阻式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包括若干个液冷散热模块,包括冷却液通道和首尾连通的磁流体通道;磁流体通道内填充有磁流体,磁流体通道设有两段,分别安装有磁极相反的磁铁以及电极组件;冷却液通道内填充有冷却液,冷却液通道的一侧与磁流体通道内的一段连通。本发明提供的减阻式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利用电磁场驱动磁流体使磁流体在磁流体通道循环流动,从而起到带动与其侧面连通的冷却液运行,使原有的冷却液与壁面的液‑固接触方式转变为冷却液与磁流体的液‑液接触方式,极大程度降低了接触面的摩擦阻力系数,同时也利用磁流体的运动使冷却液接触面从原先的无滑移壁面转变为滑移壁面,进一步降低流动阻力,起到低阻散热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011173193.2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陈凯 , 李勇 , 柯汉兵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王苇 , 李邦明 , 肖颀 , 苟金澜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赵振兴 , 代路 , 戴春辉 , 劳星胜 , 柳勇 , 吕伟剑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变径管,所述换热管包括支撑部,多个所述换热管对应的所述支撑部相互接触支撑,以在多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冷却水流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设置具有支撑部的换热管,多个换热管通过其支撑部相互接触形成支撑结构,能够有效抑制流激振动,避免管束结构周期疲劳及相互之间碰撞产生的应力损伤,提高了冷却器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76942B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010746916.7
申请日:2020-07-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组合式船舶冷却器,包括:冷凝器和淡水换热器,所述淡水换热器偏心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内部,所述冷凝器的出水口处构造有用于使气体向上流动的气体导流通道,所述气体导流通道上开设有通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船舶冷却器,能够利用蒸汽回流加热冷凝水,从而降低冷凝水过冷度;淡水换热器偏心设置,可以有效增加冷凝器下部空间,有利于蒸汽导流通道、空冷区和抽气口布置。
-
公开(公告)号:CN112633358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509462.8
申请日:2020-12-1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语义级特征学习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诊断方法,包括实时采集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的状态参数,形成样本数据集;根据样本数据集构建状态数据矩阵,提取状态数据矩阵的语义级特征向量;按照故障类型对语义级特征向量进行标签标记;根据深度学习模型和元学习器构成深度元学习模型,对深度元学习模型进行训练;提取测试状态参数,输入训练好的深度元学习模型,获得故障诊断结果。本发明针对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运行状态的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了通过提取装备的运行状态参数的语义级特征,采用深度元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新样本,通过语义级特征向量中的相似性输出新样本的诊断结果,有效提高了模型对于新样本的快速适应与诊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455642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187732.8
申请日:2020-10-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蒸汽引射的冷凝水增压装置及凝水系统,该凝水增压装置包括凝水输入通道、第一蒸汽输入通道及凝水输出通道;凝水输入通道与第一蒸汽输入通道的出口端连通凝水输出通道的入口端;凝水输入通道内用于通入冷凝水,以用于在其出口端形成输出的冷凝水流体;第一蒸汽输入通道内用于通入预设压力的蒸汽,第一蒸汽输入通道的出口端以相同的朝向排布于凝水输入通道的出口端的周围,以用以形成输出的蒸汽流体,蒸汽流体与冷凝水流体相接触;本发明不仅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了蒸汽能量的充分利用,而且噪音小,实现了对冷凝水的同时升温与加压,有利于确保凝水系统整体结构的紧凑性,提高船舶动力系统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874177B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0712179.9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李邦明 , 王苇 , 劳星胜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李勇 , 柯汉兵 , 魏志国 , 肖颀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吴君 , 李少丹 , 马灿 , 戴春辉 , 代路 , 柳勇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陈凯 , 郑伟 , 杨小虎
IPC: B63B7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自流冷却系统引水口尺寸设计方法,包括读取自流冷却能力系数和引水装置附加流动阻力系数与引水口尺寸系数;输入自流冷却能力系数和引水装置附加流动阻力系数的权值并加权求和,得到加权系数与引水口尺寸系数的关系;获取加权系数最大时所对应的引水口尺寸系数,根据引水口尺寸系数获取最佳的引水口直径。本发明提供的设计方法,通过读取自流冷却能力系数和引水装置附加流动阻力系数与引水口尺寸系数的关系,确定最大的加权系数时所对应的引水口尺寸系数,从而根据已知关系式确定船舶自流冷却系统最佳的引水口直径,给当前船舶自流冷却系统引水口尺寸提供了一种规范的设计方法,有效提高了船舶自流冷却系统的设计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