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73611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210681785.8
申请日:2022-06-15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电机推进装置用导流管,包括:入口壳体、环状壳体以及出口壳体;入口壳体、环状壳体以及出口壳体依次连接形成导流管,支撑轴设于导流管内,动叶轮与支撑轴转动连接,动叶轮的轮缘与转子组件连接,转子组件和动叶轮位于环状壳体处;静叶轮的一端与支撑轴连接,另一端与出口壳体的内壁面连接;出口壳体的内壁面和出口壳体的外壁面由靠近环状壳体的一端至远离环状壳体的一端朝向导流管的轴线方向逐渐收缩,使得出口壳体具有翼型轮廓。本发明的集成电机推进装置用导流管,出口壳体的翼型轮廓使得出口壳体的外壁面区域的流体静压升高,沿水平方向给予集成电机推进装置一定的推力,进而有利于提成集成电机推进装置的推进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45681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010357749.7
申请日:2020-04-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赵振兴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柳勇 , 林原胜 , 马灿 , 肖颀 , 邱志强 , 戴春辉 , 李献领 , 陈朝旭 , 代路 , 李邦明 , 吴君 , 柯汉兵 , 吕伟剑 , 王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能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热源、透平和冷却器,同轴连接的压缩机和透平之间设有电机,压缩机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一恒压腔的第一静密封壳,透平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二恒压腔的第二静密封壳;系统还包括用于分离滑油和循环工质的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一恒压腔和第二恒压腔连接,油气分离器的出口包括与供油单元相连的回油口和与冷却器相连的回气口。本发明在轴端泄漏部位设置静密封的恒压腔,通过油气分离器将恒压腔内泄漏气体进行油气分离,滑油重新进入滑油循环,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从冷却器进入循环系统,实现油气分离和工质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14323635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210018701.2
申请日:2022-01-08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M13/003 , G01S7/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太赫兹雷达的阀门故障状态感算诊断方法及系统,利用太赫兹雷达向正在工作的阀门以及阀门周围环境及物体发射线性的调频连续波;使用太赫兹雷达接收由阀门以及阀门周围环境及物体反射的回波信号;太赫兹雷达将回波信号与调频连续波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对中频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得到中频信号的相位信号;将中频信号的相位信息输入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中;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输出发生故障的部位以及发生故障的程度,完成阀门内电动换向阀的阀芯阀杆故障诊断。本发明弥补了传统方法不能对故障类别实现区分的不足,并能够有效且准确的识别发生故障的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146442B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0594060.5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8/241 , G06F18/22 , G06F119/08 , G06F119/14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669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0217733.5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1M13/045 , G01H9/00 , G01S17/88 , G06N3/02
Abstract: 公开了基于太赫兹雷达的滚动轴承状态监测方法及装置,方法中,使用太赫兹雷达采集不同状态滚动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信号,其中,太赫兹雷达向滚动轴承的轴承座发射线性的发射信号以及收到由轴承座和周围环境物体反射的回波信号;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基于所述中频信号提取得到相位振动信号;预处理所述相位振动信号且将所述相位振动信号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输入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将测试集输入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测试输出滚动轴承状态信息及剩余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78321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428649.4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动力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紧凑型船舶共形冷却器及共形冷却系统。上述的紧凑型船舶共形冷却器,包括:每个第一换热板的第一端设有进口流道,第二端设有出口流道,进口流道设置于船舶的球艏前缘弧面且朝向球艏,出口流道设置于球艏侧面且朝向船艉,第一换热板设有多个扰流块,每个扰流块设有第一尖端,第一尖端朝向进口流道,第一换热板用于海水流通;多个第二换热板与多个第一换热板间隔层叠设置,每个第二换热板设有多个流道,流道用于流体流通。上述的紧凑型船舶共形冷却器,通过在第一换热板设置多个扰流块,在起到纵向涡扰流作用强化对流换热的作用的同时降低了海水流道的通流阻力,提高了紧凑型船舶共形冷却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75926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65946.9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模糊偏好关系的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属于智能监测技术,包括:基于故障检测目标、故障检测对象和故障诊断指标集合,生成故障诊断证据集合;基于证据距离计算所述故障诊断证据集合中各证据的支持度值;利用基于信念熵的模糊偏好关系,计算得到所述故障诊断证据集合中各证据的相对可信度偏好值;将所述支持度值和所述相对可信度偏好值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多个证据的组合故障诊断结果。本发明将模糊偏好关系应用于多传感器环境下的故障检测场景,通过证据理论转化为证据冲突问题,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在故障诊断中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87925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352395.2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18/214 , G06F18/2411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不平衡样本的故障类型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故障分类识别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预先建立的故障类别层次树,从源域中筛选出与目标域中目标域类别相似度最高的源域故障类样本集,并创建所述源域故障类样本集的故障特征提取网络;将所述目标域类别的支撑样本集输入至所述故障特征提取网络,获取所述支撑样本集的故障特征向量集;基于所述故障特征向量集训练获取目标分类器,以进行目标域类别的故障类别识别。本发明利用类间层次关系,从源域中的源域故障类样本集提取到目标域类别的故障样本的可转移的相似性特征,从而利用迁移学习技术实现了目标域类别的故障类别识别,提高了故障分类识别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153880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011173211.7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黄崇海 , 林原胜 , 王苇 , 庞杰 , 吕伟剑 , 陈列 , 魏志国 , 李邦明 , 陈朝旭 , 邱志强 , 王俊荣 , 肖颀 , 陈凯 , 戴春辉 , 李勇 , 张克龙 , 苟金澜 , 柯志武 , 吴君 , 柯汉兵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换热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包括若干个液冷散热模块;包括两个冷却液通道和磁流体通道;磁流体通道设有两段,分别安装有磁极相反的磁铁以及电极方向相反的电极组件;两个冷却液通道分别对应磁流体通道的两段,每段均与一冷却液通道连通。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利用两个冷却液通道同时对热源进行冷却,实现双面换热。该散热器还利用电磁场驱动磁流体使其在磁流体通道循环流动,从而起到带动与其侧面连通的冷却液运行,使原有的冷却液与壁面的液‑固接触方式转变为冷却液与磁流体的液‑液接触方式,极大降低了接触面的摩擦阻力系数,同时也利用磁流体的运动使冷却液接触面从原先的无滑移壁面转变为滑移壁面,起到低阻散热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429171A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111434866.X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业系统故障检测方法和电子设备。所述工业系统包括多个传感器,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多个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基于待测传感器正常状态数据的第一局部离群因子,与待测传感器的实时数据的第二局部离群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故障传感器;将所述故障传感器的故障数据输入多层分类器,得到所述工业系统的故障模式;其中多层分类器包括多个依次相连的基分类器,各所述基分类器用于检测所述工业系统不同的故障模式。本发明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从具有众多传感器的工业系统中准确定位到故障传感器以及获知工业系统的故障模式的缺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