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323635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210018701.2
申请日:2022-01-08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M13/003 , G01S7/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太赫兹雷达的阀门故障状态感算诊断方法及系统,利用太赫兹雷达向正在工作的阀门以及阀门周围环境及物体发射线性的调频连续波;使用太赫兹雷达接收由阀门以及阀门周围环境及物体反射的回波信号;太赫兹雷达将回波信号与调频连续波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对中频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得到中频信号的相位信号;将中频信号的相位信息输入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中;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输出发生故障的部位以及发生故障的程度,完成阀门内电动换向阀的阀芯阀杆故障诊断。本发明弥补了传统方法不能对故障类别实现区分的不足,并能够有效且准确的识别发生故障的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669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0217733.5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1M13/045 , G01H9/00 , G01S17/88 , G06N3/02
Abstract: 公开了基于太赫兹雷达的滚动轴承状态监测方法及装置,方法中,使用太赫兹雷达采集不同状态滚动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信号,其中,太赫兹雷达向滚动轴承的轴承座发射线性的发射信号以及收到由轴承座和周围环境物体反射的回波信号;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基于所述中频信号提取得到相位振动信号;预处理所述相位振动信号且将所述相位振动信号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输入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将测试集输入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测试输出滚动轴承状态信息及剩余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0469369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910770590.9
申请日:2019-08-2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分流叶片的kW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径流式透平结构,包括蜗壳以及设置在内蜗壳的静叶叶栅、动叶叶栅和分流叶片;其中,分流叶片安装在相邻两个动叶叶栅之间,相邻两个静叶叶栅之间形成静叶叶栅流道,动叶叶栅与分流叶片之间形成动叶叶栅流道;工作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由蜗壳进入,由蜗壳均匀配气至静叶叶栅流道中,工质在静叶叶栅流道中压力逐渐降低,流速逐渐增大,随后进入动叶叶栅流道中,在动叶叶栅流道中,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推动叶轮旋转输出功,最终沿轴向排出。本发明中,分流叶片的加入及叶轮进口几何角的改进方案在保证运行安全性的同时,大幅提高了该径流式透平结构的气动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666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218131.1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轴承磨损制造及检测一体化装置,轴承磨损制造及检测一体化装置中,磨具打磨轴承生成磨损;磨具夹持机构可拆卸地夹持磨具;电机连接磨具以转动磨具;夹持结构夹持待打磨轴承;交流伺服电机连接夹持机构以控制轴承的旋转角度以调节待打磨平面;激光雷达检测待打磨平面到磨具的相对距离;太赫兹雷达朝向待打磨平面以实时检测磨损状态;控制装置,其连接激光雷达、太赫兹雷达、交流伺服电机和电机,其基于相对距离控制交流伺服电机,以及基于磨损状态控制电机驱动磨具。
-
公开(公告)号:CN11432363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210018701.2
申请日:2022-01-08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M13/003 , G01S7/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太赫兹雷达的阀门故障状态感算诊断方法及系统,利用太赫兹雷达向正在工作的阀门以及阀门周围环境及物体发射线性的调频连续波;使用太赫兹雷达接收由阀门以及阀门周围环境及物体反射的回波信号;太赫兹雷达将回波信号与调频连续波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对中频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得到中频信号的相位信号;将中频信号的相位信息输入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中;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输出发生故障的部位以及发生故障的程度,完成阀门内电动换向阀的阀芯阀杆故障诊断。本发明弥补了传统方法不能对故障类别实现区分的不足,并能够有效且准确的识别发生故障的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666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0218131.1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轴承磨损制造及检测一体化装置,轴承磨损制造及检测一体化装置中,磨具打磨轴承生成磨损;磨具夹持机构可拆卸地夹持磨具;电机连接磨具以转动磨具;夹持结构夹持待打磨轴承;交流伺服电机连接夹持机构以控制轴承的旋转角度以调节待打磨平面;激光雷达检测待打磨平面到磨具的相对距离;太赫兹雷达朝向待打磨平面以实时检测磨损状态;控制装置,其连接激光雷达、太赫兹雷达、交流伺服电机和电机,其基于相对距离控制交流伺服电机,以及基于磨损状态控制电机驱动磨具。
-
公开(公告)号:CN114739669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217733.5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1M13/045 , G01H9/00 , G01S17/88 , G06N3/02
Abstract: 公开了基于太赫兹雷达的滚动轴承状态监测方法及装置,方法中,使用太赫兹雷达采集不同状态滚动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信号,其中,太赫兹雷达向滚动轴承的轴承座发射线性的发射信号以及收到由轴承座和周围环境物体反射的回波信号;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基于所述中频信号提取得到相位振动信号;预处理所述相位振动信号且将所述相位振动信号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输入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将测试集输入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测试输出滚动轴承状态信息及剩余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1816901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010635757.3
申请日:2020-07-03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H01M8/0612 , G21D1/0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核动力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核能发电系统和核动力装置。所述核能发电系统包括反应堆、制氢反应器和燃料电池;反应堆与制氢反应器通过冷却介质循环管路连接,冷却介质循环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使反应堆和制氢反应器之间形成冷却介质闭式循环系统;制氢反应器的氢气输出端与燃料电池的氢气进口相连,制氢反应器的氧气输出端与燃料电池的氧气进口相连,燃料电池的供电端子用于与用电机构的输入端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能发电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核能向机械能的能量转换形式,取消了汽轮机组或汽轮发电机组等主要噪声源设备,降低了核动力系统的运行噪声,提高了核动力船舶的安静性和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8823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111161085.8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温度评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力电缆温度场评估方法、系统、设备、介质及程序。方法包括:获取所述测温单元的测温数据;基于所述测温数据和至少两个热参数集合的理论温度计算温度误差,确定所述温度误差最小的热参数集合作为目标热参数集合;根据所述目标热参数集合得到所述电力电缆的温度场。本发明一方面通过理论计算或仿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芯温度测量难度高、测温点有限的问题,从而提升了温度场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另一方面通过热参数集合的确定得到了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电力电缆物理参数,从而提升了温度场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5681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010357749.7
申请日:2020-04-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赵振兴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柳勇 , 林原胜 , 马灿 , 肖颀 , 邱志强 , 戴春辉 , 李献领 , 陈朝旭 , 代路 , 李邦明 , 吴君 , 柯汉兵 , 吕伟剑 , 王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能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热源、透平和冷却器,同轴连接的压缩机和透平之间设有电机,压缩机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一恒压腔的第一静密封壳,透平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二恒压腔的第二静密封壳;系统还包括用于分离滑油和循环工质的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一恒压腔和第二恒压腔连接,油气分离器的出口包括与供油单元相连的回油口和与冷却器相连的回气口。本发明在轴端泄漏部位设置静密封的恒压腔,通过油气分离器将恒压腔内泄漏气体进行油气分离,滑油重新进入滑油循环,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从冷却器进入循环系统,实现油气分离和工质回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