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416760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211073881.0

    申请日:2022-0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地板总成及车辆,包括骨架结构和前地板本体;骨架结构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围下横梁、前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前横梁,以及前纵梁;其中,前地板本体为双层夹芯板,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围下横梁、前地板前横梁、前纵梁均为空心梁,双层夹芯板和空心梁内部均阵列分布有芯管单元,前地板、前地板前横梁及前纵梁内部的芯管单元均沿车体Z向延伸,左门槛梁和右门槛梁内部的芯管单元均沿车体Y向延伸,前围下横梁内部的芯管单元沿车体X向延伸。本发明提供的前地板总成及车辆,能够从整车轻量化、安全性能、车内声品质及乘坐舒适性上满足乘客需求,提升汽车市场竞争力和乘客用车体验。

    门槛加强梁及车辆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6028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310733801.8

    申请日:2023-06-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门槛加强梁及车辆。本发明的门槛加强梁包括主梁体,以及包覆于主梁体外部的缓冲体;缓冲体采用多腔结构,缓冲体上的各腔室在门槛加强梁的长度和高度方向上密集排布。本发明的门槛加强梁,通过设置主梁体,可形成良好的基础骨架,改善门槛梁的结构强度;在主梁体外部设置多腔结构的缓冲体,可有效提升门槛加强梁的结构性能和缓冲性能,在门槛加强梁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密集排布地设置腔室,当将门槛加强梁布置到门槛梁的内腔中时,来自车辆侧部的碰撞冲击会因缓冲体上腔室的溃缩变形而有效缓解,从而利于改善门槛梁的结构性能和缓冲效果。

    车辆及其车身组件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83981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310838716.8

    申请日:2023-07-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车身组件,本发明涉及车身组件技术领域,该车身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一连接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均固设于车辆的后轮罩的内表面,且第一加强板的宽度大于第三加强板的宽度,第二加强板固设于车辆的后地板,第一连接板固设于车辆的纵梁,且第一连接板连接在相应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由此,通过在后轮罩的内表面设置第一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提高了后轮罩的自身强度,同时,使得第一连接板将后轮罩上的第一加强板和后地板的第二加强板串联起来,提高了后轮罩与后地板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车身后部的整体刚度和强度,满足了车辆大型化后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地板总成及车辆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3756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310619010.2

    申请日:2023-05-29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包括骨架结构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骨架结构上的前地板本体;其中,所述骨架结构包括:门槛梁,包括基于车体横向对称设置的左门槛梁和右门槛梁;横梁,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的前围下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和所述前围下横梁和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包围所述前地板本体;所述前地板本体为双层夹芯板,所述双层夹芯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纵向配置有第一填充结构胶;所述第二区域横向配置有第二填充结构胶;所述第一填充结构胶与首条所述第二填充结构胶抵接,从而实现了在地板总成轻量化过程中提升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

    车身后部结构和车辆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29623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310898009.8

    申请日:2023-0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和车辆,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围组件;搁物板组件;后侧围组件包括: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侧围尾灯安装板和C柱外板,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连接;搁物板组件与后侧围组件连接;侧围尾灯安装板与后围组件连接;两个C柱外板,两个C柱外板分别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C柱外板分别与后轮罩内板加强板、搁物板组件及两个侧围尾灯安装板连接;以及,搁物板组件、两个C柱外板、两个侧围尾灯安装板及后围组件围构形成第一环形结构。通过构成的第一环形结构有效避免搁物板组件、侧围尾灯安装板和后围组件之间的异响,从而提高整个车身后部的模态以及强度,也能提高车身后部的碰撞性能。

    多层板的电阻焊接方法、装置和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59557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69785.X

    申请日:2024-07-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层板的电阻焊接方法、装置和设备,涉及焊接技术领域。该方案包括:确定多层板的上电极和下电极;通过上电极接触第一板材,以及下电极接触第三板材,以使得上电极和下电极对多层板进行加压处理;在第一时长内,通过向上电极和下电极输入目标电流,对多层板进行预热处理,以使多层板中的第一目标板材上形成第一熔核;在第一时长之后的第二时长内,通过向上电极和下电极输入多个脉冲电流,对多层板进行焊接处理,以使在多层板中形成第二熔核。本申请能够减少电流过大所导致的焊接飞溅和毛刺。

    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16760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1073881.0

    申请日:2022-0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地板总成及车辆,包括骨架结构和前地板本体;骨架结构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围下横梁、前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前横梁,以及前纵梁;其中,前地板本体为双层夹芯板,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围下横梁、前地板前横梁、前纵梁均为空心梁,双层夹芯板和空心梁内部均阵列分布有芯管单元,前地板、前地板前横梁及前纵梁内部的芯管单元均沿车体Z向延伸,左门槛梁和右门槛梁内部的芯管单元均沿车体Y向延伸,前围下横梁内部的芯管单元沿车体X向延伸。本发明提供的前地板总成及车辆,能够从整车轻量化、安全性能、车内声品质及乘坐舒适性上满足乘客需求,提升汽车市场竞争力和乘客用车体验。

    一种车身后围侧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20363399U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21239501.6

    申请日:2023-05-22

    Inventor: 蓝庆生 赵伟奇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车身后围侧部加强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所述加强结构将第一车身支柱加强板与上边梁加强板连接,从而形成贯通的传力通道。同时,所述加强结构还通过设置在上边梁加强板、第一车身支柱加强板、后轮罩外板及第二车身支柱加强板围成的孔状区域中整体连接板,分别与第一车身支柱加强板、后轮罩外板及第二车身支柱加强板连接的方式,在车身后围侧部形成相互锁扣的加强结构。本申请通过贯通的传力通道,改善了车身的传力连贯性,以及通过相互锁扣的加强结构,提高了车辆的扭转刚度及模态,实现了对车身后围侧部结构强度的有效提升。

    车身前舱结构和车辆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728344U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21219233.1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车身前舱结构和车辆,车身前舱结构包括:散热器上横梁,所述散热器上横梁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散热器横梁,所述散热器横梁夹设在所述散热器上横梁和前防撞梁之间,所述散热器上横梁和所述散热器横梁用于安装散热器;罩锁安装板,所述罩锁安装板的一侧与所述散热器横梁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散热器上横梁连接。其中,将罩锁安装板安装在散热器横梁和散热器上横梁之间,可以提高车身前舱结构的扭转刚度,避免车辆碰撞时变形,提高车辆行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门锁加强结构及车辆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849255U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22478484.8

    申请日:2023-09-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锁加强结构及车辆,包括车门外板加强板、车门内板加强板以及连接于车门内板上的门锁加强板,门锁加强板的内侧缘连接于车门内板加强板上、外侧缘连接于车门外板加强板上,门锁加强板上设有用于安装门锁的门锁安装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锁加强结构,门锁加强板连接在车门内板上,门锁加强板的内侧缘与车门内板加强板相连、外侧缘与车门外板加强板相连,使门锁加强板的内外两侧以及后侧均得到有效的限位固定,利用门锁加强板上的门锁安装孔进行门锁的有效安装,该结构能够对门锁的安装位置进行有效地结构加强,提高了门锁安装的可靠性,提升了门锁部位抵抗撞击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车辆的整体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