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后行洞的横向超前支护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20740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192679.8

    申请日:2023-03-02

    Abstract: 近年来,无中导连拱隧道由于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施工工效高、不再考虑出口路基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无中导连拱隧道的先行洞开挖时为单洞受力,当后行洞施工时,先行洞原有力学状态被打破,且两洞搭接处应力集中,造成先行洞衬砌结构开裂、漏水甚至块体掉落等病害,严重影响隧道施工进度、威胁后期运营安全。本发明提供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后行洞的横向超前支护设计方法,旨在利用超前管棚形成的土拱效应减小后行洞开挖时变形附加应力,及三角区荷载对两洞及两洞搭接点处的影响,从而优化结构受力状态,保障隧道的施工安全。

    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后行洞的横向超前支护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2074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92679.8

    申请日:2023-03-02

    Abstract: 近年来,无中导连拱隧道由于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施工工效高、不再考虑出口路基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无中导连拱隧道的先行洞开挖时为单洞受力,当后行洞施工时,先行洞原有力学状态被打破,且两洞搭接处应力集中,造成先行洞衬砌结构开裂、漏水甚至块体掉落等病害,严重影响隧道施工进度、威胁后期运营安全。本发明提供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后行洞的横向超前支护设计方法,旨在利用超前管棚形成的土拱效应减小后行洞开挖时变形附加应力,及三角区荷载对两洞及两洞搭接点处的影响,从而优化结构受力状态,保障隧道的施工安全。

    一种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设计的验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61266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423337.8

    申请日:2022-04-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设计的验证方法,该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设计的验证方法针对设计阶段的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包括在设计的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上进行落石受力分析和进行落石堆积后重心点位置分析,当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同时满足落石受力分析和落石堆积后重心点位置分析时,则该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安全,反之当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不满足任一条件时,则该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存在安全问题。通过该反压卸荷式棚洞结构设计的验证方法能够对设计阶段的倾斜悬臂式棚洞结构进行安全性验证,进而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安全问题。

    一种路基边坡与地下工程多功能三维模型试验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3884831B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410135920.4

    申请日:2014-04-0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路基边坡与地下工程多功能三维模型试验平台。所述的三维模型试验平台由地下槽体、地上反力墙、地上槽体、伺服作动器、加载板、中隔板、地下水系统、人工降雨系统组成;地上反力墙位于地下槽体一端,地上槽体安装于地下槽体侧壁之上,伺服作动器置于地上反力墙与地上槽体之间,地下水系统设于地槽内,人工降雨系统及喷头置于地上槽体的上方。本发明的路基边坡与地下工程多功能三维模型试验平台的建设,可对现有的大型地基及边坡模型试验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可为路基边坡支挡结构、地基处理、隧道、基坑等工程项目的大比例模型试验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并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模型试验效率。

    一种用于路基边坡三维模型试验平台的可加载移动侧壁

    公开(公告)号:CN103852572B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410135288.3

    申请日:2014-04-0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路基边坡三维模型试验平台的可加载移动侧壁。可加载移动侧壁主要由斜支撑架、加载梁、钢面板、加载缸构成,加载梁通过卡具固定于斜支撑架上,卡具通过滚珠与加载梁接触,加载缸安装于卡具上,加载缸的一端与钢面板接触。本发明的可加载移动侧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可精确控制侧壁力及位移,以模拟模型两侧符合工程实际的位移和力边界条件;可将模型两侧受到的摩擦力降到最低,以得到更加符合实际、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

    一种高山峡谷高速公路改扩建路线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94719A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410501171.2

    申请日:2014-09-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68 E01C1/0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高山峡谷高速公路改扩建路线的方法。在原有道路长大纵坡路段采用分幅新建,新修下坡幅,原老路留作上坡幅,上下往复穿插,形成辫子状的路线,通过互换路线左右幅位置,使现有半幅高速公路任意3公里纵坡大于3%的路段作为上坡路幅,新建的半幅高速公路任意3公里纵坡小于3%作为上坡路幅,能有效缓解连续长陡下坡带来的行车安全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既有二级公路的影响与干扰,做到安全畅通、经济节约、环保和谐、适用舒适、易于管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