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1396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366531.2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E21D9/00 , E21D20/00 , G06F30/17 , G06F111/04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公路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先行洞预加反力设计方法,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先行洞预加反力设计方法基于径向加固锚杆;通过先行洞靠近后行洞侧拱肩处打设径向加固锚杆,利用径向加固锚杆加固三角区不稳定围岩,并提供径向预加反力使得先行洞拱肩结构得到有效的约束。当先行洞开挖后,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先行洞预加反力设计方法可通过计算指导拱肩径向加固锚杆能以最经济、有效的位置、角度及长度打设,在后行洞开挖前预先加固三角区不稳定围岩并提供拉力约束拱肩结构变形;从而防范先行洞结构可能发生的开裂甚至破坏,提高先行洞隐中墙侧的局部稳定性,保障隧道结构安全及施工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9397125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50841.5
申请日:2024-09-26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7/10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计算方法,属于隧道消防技术领域。该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计算方法中,以国内外隧道火灾试验涉及烟气逆流层的试验数据为基础,对目前国内外的烟气逆流层预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并基于已有成果及传热学定律推导出统一的烟气逆流层长度预测公式。通过火灾烟气逆流层的长度与火灾热释放率、临界风速等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既可为隧道通风、排烟、救援等设计提供关键参数,也可以在火灾工况下隧道纵向温度数据足够时,动态反演火灾规模,及时了解隧道内的烟气扩散情况,为隧道的防灾救援提供科学的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9878301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886817.3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声发射的隧道衬砌健康监测系统及方法,涉及隧道工程健康监测技术领域;该基于声发射的隧道衬砌健康监测系统包括信号捕捉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安全风险预警提示系统;信号捕捉系统包括按一定间距布设在隧道衬砌上的声发射接收器矩阵;信号处理系统包括接收信号波形、频谱特征的传输设备,以及根据信号波形、频谱特征进行信号处理的信号处理器;安全风险预警提示系统包括显示设备和报警器,显示设备根据信号处理系统确定的信号源点定位,将声发射信号源点显示在简化衬砌模型中,报警器在声发射事件累计数到达阈值后发出警报。本发明旨在解决目前隧道健康监测中,监测空间范围有限,监测灵敏度不高,监测结果反馈不及时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95903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33047.8
申请日:2024-07-30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设计及施工方法,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为安装于隧道先行洞衬砌与隐中墙初支之间的弧形板结构;弧形板结构的内部形成有空腔,且内部空腔内设有若干矩阵排列的加肋钢筋;该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靠近隧道衬砌侧设有与内部空腔连通的预留注浆孔。本发明通过无中导连拱隧道减振腔替代传统的泡沫减震层,保证在初期支护变形后,减振层仍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在后行洞爆破施工中,根据实测数据,结合萨道夫斯基公式调整无中导连拱隧道下一循环减振腔的参数。相较传统减震结构,本发明可大幅降低后行洞爆破振动对于先行洞衬砌的影响,避免先行洞衬砌出现裂缝。
-
公开(公告)号:CN11881466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80078.0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山区隧道洞口防落石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深切峡谷地带的隧道群洞口新型防落石系统,该隧道群洞口新型防落石系统水平安装于两山体之间,且位于两山区隧道洞口的桥梁上方,其包括主体结构和安装于主体结构上方的缓冲防护组件;主体结构包括若干纵向钢管和若干横向钢管;每个纵向钢管均呈拱形,两端通过拱座固定于两山体之间;横向钢管布设于纵向钢管之间,横向钢管与纵向钢管构成整体呈拱形,截面呈人字形的防落石系统受力骨架;缓冲防护组件包括横向呈拱形,截面呈圆弧形的复合缓冲防护板,复合缓冲防护板中间及两侧的底部通过若干弹簧缓冲器与主体结构的纵向钢管连接。该防落石系统能够显著缓冲落石冲击力,具备独立受力、防护效果好、易施工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64664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336056.X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连拱隧道实时调节主动支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连拱隧道实时调节主动支撑系统包括若干组主动支撑门架,若干组主动支撑门架等间距设置于隧道的先行洞内,主动支撑门架自身具备可调节性,能够对内部的衬砌处进行支撑,形成预先主动施加载荷;在后行洞开挖时,通过主动支撑门架实时调节,平衡部分围岩竖向压力,控制中隔墙内表面应力始终位于安全范围内。相较于目前采用加强先行洞衬砌的方式该连拱隧道实时调节主动支撑系统可在不加强先行洞衬砌的情况下,解决后行洞形成承载力前,围岩压力不对称问题,避免衬砌出现开裂、压碎等病害,使隧道结构由施工过程工况安全过渡至运营工况,较大幅度减小工程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11980158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10880.9
申请日:2025-01-03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中继式暗挖棚洞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涉及公路工程技术领域;该中继式暗挖棚洞结构体系包括主洞结构,主洞结构在斜坡体开挖段采用以下结构:主洞结构包括一组圆弧形拱体结构,一组圆弧形拱体结构间隔设置,一组圆弧形拱体在靠近斜坡体一侧通过若干纵向管连接,另一侧通过异形梁体连接;一组圆弧形拱体在靠近斜坡体一侧间隔设置若干中继墙,纵向管棚贯穿中继墙;异形梁体的顶部安装有若干倾斜打入斜坡体的横向钢管桩。该中继式暗挖棚洞结构体系旨在通过横向钢管桩、中继墙与纵向管棚形成稳固的“上锚下支”承载结构体系,有效隔离棚洞暗挖对斜坡体的扰动,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棚洞及山体稳定,实现棚洞暗挖安全、快速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955498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307975.9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 ,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公路隧道安全步距范围内初支位移分级评价系统,包括图像信息采集单元、图像信息分析单元和输出单元;所述图像信息采集单元包括布镜头、相机、以及光源;所述图像信息分析单元包括图像信息转换器和位移数据分级评价处理器。该公路隧道安全步距范围内初支位移评价系统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在对施工组织无影响的情况下,获得测点布置较为密集的,连续时间段内隧道测点位移—时间曲线;根据隧道连续洞周位移数据回归分析得到洞周位移—时间函数,并进一步得到位移速率变化趋势函数、以及位移速率函数,结合上述各回归函数对安全步距段落位移状态进行合理的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19908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69686.4
申请日:2024-09-11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33/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不同应力状态和动水条件下水玻璃注浆性能评估试验装置,由动水模拟系统、加载控制系统、注浆系统和主体结构组成。试验中通过高度调节装置改变动水流速,通过主体结构上方法兰油缸控制位移加载实现岩土体内部形成应力场。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动水流速下水玻璃注浆的凝结状态和堵水所用时间,对水玻璃的注浆性能进行评估。本试验装置的优势在于构造简单,操作方便,注浆结果直观,试验效果较好,可进行多次参数正交试验,对于评估动水环境的水玻璃注浆性能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91435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956622.1
申请日:2024-12-29
Applicant: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功能隧道施工辅助设施及其设计方法,涉及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该多功能隧道施工辅助设施为布设于隧道仰拱填充混凝土上的下沉空间;下沉空间位于由掌子面附近延伸至隧道外部,顶部通过预制盖板封闭;下沉空间靠近掌子面的端头处设有逃生管道。将该辅助设施与辅助人员逃生、辅助施工通风、辅助施工反坡排水等多种功能综合考虑,实现同一设施兼具不同功能,极大降低了传统各类管道对施工的影响,减少对隧道施工空间的需求,也优化了受施工环境制约的通风管道、反坡排水集水井。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既达到加快施工进度、提高通风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也能实现永临结合,减少工程投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