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隧道斜井中隔墙拼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21896654U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20727488.7

    申请日:2024-04-10

    IPC分类号: E21F17/103 E21D11/1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路隧道斜井中隔墙拼装结构。隧道斜井中隔墙现浇施工存在工序繁琐、工期较长、质量不可控等问题。本结构包括横向型钢构件、ALC轻质预制盖板和ALC轻质预制竖板;横向型钢构件水平布置于斜井的中部,并沿斜井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布置多个,横向型钢构件的横向两端通过型钢底座托板固定到两侧的斜井二次衬砌;ALC轻质预制盖板水平铺设在横向型钢构件的顶面,并纵向拼接;ALC轻质预制竖板垂直设置并纵向拼接。本实用新型采用预制构件拼装方式施工,ALC轻质预制块构件及型钢构件可工厂化制定,质量更可控,施工安装方便,机械化水平高,而且施工工序简单、施工速度快。

    适用于软弱岩石及碎石土的隧道HCD开挖工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16976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382381.4

    申请日:2021-04-09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软弱岩石及碎石土的隧道HCD开挖工法,所述工法在隧道上台阶设置临时竖撑,临时竖撑位置在洞内的中线处,中台阶或下台阶不设置;临时竖撑在隧道上台阶开挖时施工,在中台阶或下台阶开挖时会拆除。本发明克服了CD或CRD开挖工法的不足,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加快施工速度。该工法最大的优点是中台阶或下台阶不设置临时竖撑,借助围岩短期自稳特性和合理开挖工序,实现开挖的安全性。该工法工序变化灵活,可以大幅提高施工机械效率,从而提高施工进度,具有安全性高、施工技术简单的特点,施工效果良好,易于推广。

    隧道仰拱底部排水管道的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53499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89655.3

    申请日:2022-11-08

    IPC分类号: E21B7/04 E21F16/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仰拱底部排水管道的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施工方法。隧道仰拱因地下水聚集、排水不畅会产生病害,设置合理的排水管道至关重要。本方法包括:利用水平定向钻的非开挖施工工艺,在既有的隧道仰拱下方进行水平钻孔,在钻孔内敷设具有泄水孔的排水管道。本发明采用非开挖的施工工法修建排水管道,避免了已建成隧道路面或新建隧道仰拱底部的大面积开挖,具有不封闭交通,弃渣少、对隧道结构安全和环境污染影响小、施工安全风险低等优点,节约费用,实现降本增效,为解决隧道渗水排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预防隧道沉降变形的支护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89421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10453174.8

    申请日:2015-07-29

    IPC分类号: E21D11/00 E21D11/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预防隧道沉降变形的支护结构及其构建方法。长管棚及交叉中隔壁法开挖一般采用等截面隧道施工,由于管棚和初期支护之间的三角区土体致使初期支护不能密贴长管棚,对长管棚及初期支护组合受力不利。本发明包括隧道内环状的永久钢拱架,永久钢拱架沿隧道纵向由平行的多环变截面单元组成,纵剖面呈锯齿状;分区导洞之间设置有临时钢拱架;永久钢拱架拱部上方均匀布置有长管棚;永久钢拱架两侧边墙外均匀布置有注浆小导管。本发明隧道纵向采用变截面形式,初期支护可以紧贴长管棚,两者的组合支撑作用,可以强有力地控制沉降;结构工序简单,操作空间大,有利于机械化施工并避免施工成本增加。

    隧道洞口半明半暗段的斜角套拱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39502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101981.3

    申请日:2022-01-2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洞口半明半暗段的斜角套拱结构及施工方法。山区隧道进口轴线与山体地形线斜交时,洞口段存在偏压,进洞困难。本结构位于隧道洞口的半明半暗段,包括斜角套拱和等截面套拱;斜角套拱位于半明半暗段内与明挖段衔接的部分;斜角套拱的内侧沿隧道纵向方向自前向后逐渐内缩,环向长度沿隧道纵向方向自前向后逐渐递减;等截面套拱位于半明半暗段内与暗挖段衔接的部分;等截面套拱的环向长度与所述斜角套拱后端的环向长度相同,所述等截面套拱环向长度沿隧道纵向方向自前向后均相同。本发明通过沿山体斜角度、分段施作的套拱结构,降低了对周边山体的开挖破坏,能有效地解决严重偏压地形下隧道进洞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