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灵敏度与CAE分析的全铝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44874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229028.8

    申请日:2016-1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18 G06F17/5095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灵敏度与CAE分析的全铝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其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全铝车身有限元模型;2)对全铝车身模态、刚度进行分析;3)建立灵敏度分析优化响应模型;4)计算车身各部件的刚度灵敏度系数、模态灵敏度系数以及重量灵敏度系数;5)根据灵敏度系数计算结果,进行结构优化设计;6)对优化后的车身结构进行CAE分析验证,判断是否满足轻量化设计目标,若满足,则设计完成;若不满足,则重复步骤5),直至满足轻量化设计目标。本发明能够分析出车身整体结构中所有可实现轻量化的结构,且能够高效的验证优化后的结构是否满足模态、刚度要求,实现高效的、可靠的车身轻量化设计。

    一种基于ADAMS的汽车后背门开启力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29188B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1811557471.7

    申请日:2018-12-19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ADAMS的汽车后背门开启力分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输入硬点坐标、气动撑杆特性曲线、后背门总成信息、转动惯量以及后背门总成的三维数模到ADAMS软件中;2)建立动力学模型:对所述后背门总成中的连接部件进行约束限定;3)建立测量:给所述后背门发出一个运动指令,使其以铰链为转动轴进行匀速旋转;设定若干个角度的采集点,并在每一个角度状态下,在所述后背门安装铰链处获得一个力矩;4)以角度和力矩为二位坐标得到开门角度力矩曲线,找到最大力矩Imax以及对应角度θ*;5)计算开启力大小Fmax=Imax/L。本发明其能够快速高效的、科学合理并精准的分析后背门开启力大小是否符合要求,为汽车设计提供评判依据。

    一种提升全铝货厢地板承载刚性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44939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150859.X

    申请日:2023-02-22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提升全铝货厢地板承载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横梁型材断面FEM模型;通过对横梁均布载荷情况下,进行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横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选取和确认横梁最优方案;建立整体货厢FEM模型,模拟对标试验工况,确认货厢仿真模型的准确有效性;带入横梁优化方案到货厢FEM模型,待样厢验证;在样厢上实施横梁优化方案,通过开关后背门测试,确认优化方案是否有效。本发明实现了与理论模型计算、实际试验条件、试验结果对比,修正仿真模型,提升对产品模拟的准确性,再基于仿真模型快速响应,同时进行多优化方案的对比,结合货厢工艺、成本等因素选取最佳方案。

    一种基于ADAMS的汽车后背门开启力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29188A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811557471.7

    申请日:2018-12-19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ADAMS的汽车后背门开启力分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输入硬点坐标、气动撑杆特性曲线、后背门总成信息、转动惯量以及后背门总成的三维数模到ADAMS软件中;2)建立动力学模型:对所述后背门总成中的连接部件进行约束限定;3)建立测量:给所述后背门发出一个运动指令,使其以铰链为转动轴进行匀速旋转;设定若干个角度的采集点,并在每一个角度状态下,在所述后背门安装铰链处获得一个力矩;4)以角度和力矩为二位坐标得到开门角度力矩曲线,找到最大力矩Imax以及对应角度θ*;5)计算开启力大小Fmax=Imax/L。本发明其能够快速高效的、科学合理并精准的分析后背门开启力大小是否符合要求,为汽车设计提供评判依据。

    基于板件声压贡献量的铝车身噪声传递路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35469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53217.X

    申请日:2018-12-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18 G06F17/5095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板件声压贡献量的铝车身噪声传递路径优化方法,以减振降噪为目的的驾驶室板件结构优化方法,通过优化板件厚度和合理布置加强筋等措施改善板件的振动特性,降低振动幅值而改善驾驶室的声学舒适性。本发明通过在结构优化之前进行板件声学贡献度分析,以确定对驾驶室内噪声影响最大的结构板件,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结构优化;基于板件贡献量的分析方法能有效找到对噪声传递路径贡献较大的结构件,从而能有效的去针对关键位置进行结构优化,改善噪声传递特性,大大提高了结构设计优化的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

    一种带有吸能结构的车架

    公开(公告)号:CN105539335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85668.0

    申请日:2015-1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04 B60R2019/026 B62D25/00 B62D29/008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带有吸能结构的车架,该吸能结构车架包括具有吸能结构的车头、顶架和底座,所述车头包括第一吸能区、第二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所述第一吸能区、所述第二吸能区和所述第三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前端,所述第一吸能区与所述顶架连接,所述第二吸能区、所述第三吸能区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吸能区、第二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相互配接形成具有高度差且交错的塔状结构并且它们递进吸能。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整个吸能区域的溃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减小了驾驶室变形,保证了乘员生存空间,从而提高了整车的碰撞安全性。

    新能源轻卡框架承载式动力电池支架轻量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56492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949240.5

    申请日:2023-07-31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新能源轻卡框架承载式动力电池支架轻量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动力电池支架的开发目标,获取动力电池组的边界条件,确认动力电池支架的开发设计要求;2)通过对标分析性能、重量、成本,从三种轻量化途径包括材料、结构、工艺对动力电池支架结构正向设计方法进行阐述,制定动力电池支架的轻量化技术路线;3)完成动力电池支架模块化、集成化、轻量化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制定其性能分析评价标准;4)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框架承载式动力电池支架正向轻量化设计的方法。本发明实现了产品轻量化目标,同时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满足新能源电动轻卡不断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种基于车身接头提升铝车身模态和刚度性能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00460A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811556372.7

    申请日:2018-12-19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车身接头提升铝车身模态和刚度性能的分析方法,其利用HyperMesh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再抓取车身中关键位置接头,建立接头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每个接头的连接元件进行六种工况载荷下的刚度分析,通过Nastran软件计算车身的刚度与模态;提取出关键接头中的连接件进行结构优化;针对每个优化方案进行车身的刚度与模态计算,得到最优的优化方案;再对最优优化方案中关键接头进行刚度分析,通过优化前后关键接头刚度变化大小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提升车声刚度与模态,且减轻车身整体重量的目的。本发明大大提高了优化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以及有效性,为本领域对于新能源汽车车身整体重量的轻量化解决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一种基于车身接头提升铝车身模态和刚度性能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00460B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1811556372.7

    申请日:2018-12-19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车身接头提升铝车身模态和刚度性能的分析方法,其利用HyperMesh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再抓取车身中关键位置接头,建立接头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每个接头的连接元件进行六种工况载荷下的刚度分析,通过Nastran软件计算车身的刚度与模态;提取出关键接头中的连接件进行结构优化;针对每个优化方案进行车身的刚度与模态计算,得到最优的优化方案;再对最优优化方案中关键接头进行刚度分析,通过优化前后关键接头刚度变化大小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提升车声刚度与模态,且减轻车身整体重量的目的。本发明大大提高了优化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以及有效性,为本领域对于新能源汽车车身整体重量的轻量化解决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