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嗜热链球菌及其应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6413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04460.5

    申请日:2024-1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发酵菌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嗜热链球菌及其应用。本发明从牦牛酸奶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产高活力乳糖酶的嗜热链球菌,该嗜热链球菌的乳糖酶活力可达150U/mL以上,能够把乳糖水解为甜度更高的葡萄糖和半乳糖;利用该嗜热链球菌制备的发酵乳,可实现甜味剂和蔗糖的无添加,既能达到消费者对发酵乳理想甜度的要求,又能满足对纯天然食品的需求。同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冻干菌粉,包括嗜热链球菌和冷冻保护剂,通过控制冷冻保护剂的原料选择及配比,使得制备的冻干菌粉内嗜热链球菌的存活率可达94%以上,菌粉活菌数达到5.0×1011cfu/mL以上,极大地提高了该菌种的使用价值,为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应用基础。

    一种除泡设备及方法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887356B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210441315.4

    申请日:2022-04-24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除泡设备及方法,该设备包括第一罐体,第一罐体内设有雾化器和壁面引流除泡板,雾化器位于壁面引流除泡板上方,壁面引流除泡板包括若干引流板,壁面引流除泡板呈螺旋阶梯至上而下设置,并连接于第一罐体内壁,待除泡物料经雾化器雾化喷射于第一罐体内壁,并在重力下沿壁面引流除泡板引流至第一罐体底部。本发明通过雾化器的细小孔径挤压以及压力变化除去大泡,然后利用物料在重力作用下在壁面引流除泡板流下,在阶梯上反复拍打机械碰撞,将剩余的大部分气泡破碎,能够明显降低物料的含气泡率,该除泡设备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结构合理、生产效率高,适用于高粘度流体或半固体等不易除泡的物料,显著提升此类物料的除泡速率和效率。

    一种液态奶酪基料、液态奶酪饮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16369389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570830.7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态奶酪基料、液态奶酪饮品及其制备方法,该液态奶酪基料是以生牛乳为原料,通过多种膜过滤结合的形式对生牛乳进行浓缩处理,排出乳清,富集酪蛋白,并通过针对性调整的菌种进行发酵,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可为制备风味浓郁纯正、质构良好的液态奶酪饮品提供良好的原料,且排乳清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液态奶酪饮品,以液态奶酪基料为原料,采用两级均质的处理方式,对发酵好的液态奶酪基料进行第二均质,再与稳定剂和甜味剂奶溶液配料进行第三均质,使得制备出的液态奶酪饮品口感顺滑,流动性强,蛋白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风味浓郁纯正,质构良好,能够满足特殊人群对奶酪这种营养食品的需求。

    一种褐色高蛋白酸奶制备方法及制得的酸奶

    公开(公告)号:CN112237218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1910656533.8

    申请日:2019-07-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褐色酸奶制备方法及制得的酸奶。该制备方法包括配料、均质、杀菌、褐变处理、接种发酵、乳清离心分离、灌装;所述乳清离心分离是对完成发酵的物料进行离心分离处理,得到乳清和最终乳基料;其中,乳清离心分离处理采用的离心力为3000~8000g,将所述最终乳基料灌装得到所述褐色酸奶。本方法未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通过褐变处理和乳清离心分离结合,解决了褐色酸奶焦香风味不足、工艺耗时耗能,货架期蛋白质聚集的问题。

    一种高蛋白酸奶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887381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1810794635.1

    申请日:2018-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蛋白酸奶,该酸奶含有白砂糖0.5~6%;保加利亚乳杆菌0.02~0.5%;嗜热链球菌0.01~0.6%;余量为牛奶,发酵完成后,经脱乳清制得。目前国内高蛋白酸奶品类逐年增多,但都有蛋白质含量普遍偏低,产品粉味严重和质地粘稠的缺陷,本发明通过将乳清分离技术和均质工艺结合制备的高蛋白酸奶,该酸奶中天然牛乳蛋白含量可达8~10%,与现有高蛋白酸奶相比,其蛋白质含量提高40%以上,而且无需添加蛋白粉或任何稳定剂,产品风味自然,质地细腻,清爽。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一种可常温保存的高蛋白活菌型酸奶和一种饮用型高蛋白酸奶。

    一种非充气型慕斯甜品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02462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731046.6

    申请日:2020-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充气型慕斯甜品及其制备方法,非充气型慕斯甜品包括原料奶、复配稳定剂、呈味物质和风味调节剂,其中的复配稳定剂包括单双甘油酯脂肪酸、磷脂、明胶和淀粉,并且单双甘油酯脂肪酸、磷脂、明胶和淀粉的质量比为1~3:1~3:1~3:15~2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简化工业生产甜品的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并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本发明较好的利用了淀粉的特性以代替充气为慕斯带来空气感和绵密的口感,得到的产品有慕斯甜品的口感和质地,并且产品可在4~10℃保藏,稳定性好,深受品尝者喜爱。

    一种液态紫薯藜麦颗粒代餐奶昔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3016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828315.8

    申请日:2019-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态紫薯藜麦颗粒代餐奶昔及其制备方法,该代餐奶昔主要由以下重量百分比原材料制备而成:奶液30-65%、谷物粉2.0-5.0%、碳水化合物2.0-4.0%、紫薯粉1.0-3.0%、膳食纤维1.0-3.0%、藜麦米1.0-3.0%、稀奶油0.5-1.0%、悬浮稳定剂0.15-0.3%、余量为水;所用悬浮稳定剂仅包含2种食品添加剂;该代餐奶昔含有多种天然食品原料,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淀粉、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不仅口感浓稠,藜麦颗粒Q弹,营养均衡,饱腹效果佳,而且还具有货架期长且存储稳定性好的优点,不易析水、分层、沉淀。制备过程简单,有利于紫薯藜麦颗粒代餐奶昔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

    一种充气抹茶调制乳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97916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390852.9

    申请日:2019-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气抹茶调制乳,以1000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成分:生牛乳或复原乳800-900份、白砂糖30-100份、抹茶粉3-10份、稳定剂10-30份、抗氧化剂0.1-0.6份、奶油0-80份、食品用香精0-1份、纯净水余量。本发明充气抹茶调制乳颠覆了调制乳现有的质构状态,通过特殊配方设计及稳定剂体系构建,使得调制乳成分配方与蛋糕甜品的充气工艺能够有机结合,实现调制乳质构、工艺创新,开发出一种可搅打充气的稠厚状调制乳。

    一种红茶菌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21401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159299.X

    申请日:2018-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茶菌褐色乳酸菌饮料,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茶发酵液10~80份、褐色酸奶20~90份、稳定剂溶液0.5~2.5份。茶浸提液经红茶菌发酵后所得的茶发酵液,具有特殊的香味,该发酵香味与褐色乳酸菌饮料的香味浑然一体,赋予了褐色乳酸菌饮料独特的新体验,并且所得红茶菌褐色乳酸菌饮料富含茶多酚、咖啡因、葡萄糖醛酸等活性成分。将茶发酵液与褐色乳酸菌饮料结合,也解决了当前褐色乳酸菌升级的瓶颈,为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平衡了茶的风味与营养,丰富了发酵食品的种类。

    一种乳酸菌发酵剂、益生菌饮用型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87382A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810852964.7

    申请日:2018-0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酸菌发酵剂和利用该乳酸菌发酵剂制备的益生菌饮用型酸奶,以及该酸奶的制备方法。乳酸菌发酵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乳酸菌接种液组成:鼠李糖乳杆菌grx10接种液8~26份、乳双歧杆菌接种液0.9~1.8份、嗜热链球菌接种液0.5~1.5份,其中,所述鼠李糖乳杆菌grx10接种液中鼠李糖乳杆菌grx10含量为100U/t~200U/t;所述乳双歧杆菌接种液中乳双歧杆菌含量为60U/t~120U/t;所述嗜热链球菌接种液中嗜热链球菌含量为30U/t~60U/t。本发明的乳酸菌发酵剂各组分用量合理,通过乳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将鼠李糖乳杆菌grx10的益生作用更大程度的催发出来。本发明的益生菌饮用型酸奶质量和风味俱佳,适合饮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