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946683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041091.3
申请日:2021-01-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1S17/8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线激光雷达的地图构建方法,首先控制飞行器按照指定的自转速度和前进速度进行螺旋前进运动;然后根据实时定位方法确定飞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并实时解算飞行器的姿态以确定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向;根据激光雷达反馈的距离信息实时更新三维点云数据;更新三维地图数据。本发明通过组合空间飞行器的自转和平移构成螺旋前进的运动方式,实现单线激光的扫描操作。不需要为单线激光雷达提供额外的扫描装置,简化了结构,节省了飞行器的内部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5446828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210950469.6
申请日:2022-08-09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nventor: 牛嘉祥 , 胡玉茜 , 吴志红 , 张思博 , 余晟 , 周波 , 顾明 , 梁常春 , 潘冬 , 朱剑冰 , 王友渔 , 胡成威 , 高升 , 熊明华 , 唐自新 , 王耀兵 , 李大明 , 罗文成 , 杨宏 , 王翔 , 周佐新 , 林益明
IPC: B25J9/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空间机械臂的大型舱段自主捕获或转位方法,属于空间站舱段飞行操作设计领域;确定需要采集的数据;建立空间站上各模块与目标大型舱段之间的通信网络;通过数管控制器采集目标大型舱段位置信息及捕获或转位状态信息数据,并将目标大型舱段位置信息及捕获或转位状态信息数据发送至机械臂控制器;通过数管控制器采集捕获或转位过程执行状态信息,经测控模块下行至地面,用于监测;机械臂控制器采集空间机械臂位置信息及捕获或转位状态信息;实现对大型舱段的自主捕获或转位,或对大型舱段的模拟捕获或转位;本发明通过控制方案及信息流方案,实现高实时性、自主控制、可复用的多舱段自主捕获及转位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03773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361437.8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B64G1/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人航天器微生物防控装置及方法,包括通气管、置换杆、反向卡扣、充排气控制台、洁净气源;置换杆采用可伸缩式空心鱼竿结构,通气管末端预设位置处安装反向卡扣,通气管塞入置换杆手持端的空心腔体内,并从完全展开状态的置换杆末端穿出,使反向卡扣一端固定在通气管末端,另一端卡死在置换杆末端,保障通气管只能单方向活动,连接置换杆后的通气管深入舱体内部底端;充排气控制台设置在舱外,进气口连接洁净气源,出气口连接通气管,通过充排气控制台调节洁净空气的压力和流量,逐步使洁净空气注入到舱内,舱内污染空气被排出舱外,实现舱内空气被净化。解决了发射前载人航天器空气微生物数量较多、舱内净化不充分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64875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529713.2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大型可变体变构型航天器动力学模型重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子结构动力学方程;根据系统几何连接拓扑关系,建立反映各子结构之间界面协调连接关系的坐标变换矩阵;根据建立的子结构之间界面协调连接关系坐标变换矩阵,装配各个子结构,建立系统集成动力学方程。该方法解决了大型组合式空间结构的动态建模问题,所给出的数学模型能够反映出子结构构型动态变化带来的时变特点,保证了系统频率、振型及刚柔耦合特性对系统构型变化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90190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041081.X
申请日:2021-01-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F16L55/40 , F16L55/32 , F16L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适应多种管道情况的机器人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驱动模块、动力控制模块,以及第二支撑驱动模块;所述第一支撑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二支撑驱动模块的结构相同,两者呈镜像布置;所述第一支撑驱动模块通过第一铰接机构与所述动力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驱动模块通过第二铰接机构与所述动力控制模块连接。本发明不仅可以适应更小内径管道,且可以通过比如S型管道、T型管道、Y型管道、管道限流环、管道变径段、方形管道等复杂管道情况,尤其是方形管道是三组支脚结构形式所无法实现的,针对长锥管道其通过性也有了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984973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772685.1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6Q10/063 , G06Q10/0635 , G06Q1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期在轨运行多舱段载人航天器安全性关键项目识别方法:进行任务剖面分析,确定载人航天器在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关键程序,列入系统级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确定载人航天器安全性关键功能,列入系统级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对分系统进行功能分析,确定载人航天器安全性关键功能,列入分系统级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对设备开展危险分析,确定载人航天器安全性关键设备,列入设备级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汇总综合分析系统级、分系统级和设备级关键项目清单,将实现安全性关键程序和安全性关键功能的设备确定为安全性关键设备,去除重复项,最终形成载人航天器关键项目清单。
-
公开(公告)号:CN1195142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84519.9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任务航天器的快速交会对接轨道设计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目标飞行器轨道高度和预设主动飞行器入轨初始轨道,采用快速交会对接变轨策略得到相位适应下限和相位适应上限;得到航天器进行轨道机动的最早时刻;根据主动飞行器入轨初始轨道偏差,分析航天器进行轨道机动的最早时刻时主动飞行器初始轨道偏差引起的相位偏差极大值和极小值;根据航天器进行轨道机动的最早时刻时主动飞行器初始轨道偏差引起的相位偏差极小值不小于快速交会对接相位适应下限,得到入轨时刻轨道相位取值。本发明既延长了变轨间隔满足了在轨测试的任务需求,又兼顾了快速交会对接,增强了航天器对故障工况的适应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488919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211047458.3
申请日:2022-08-29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nventor: 白美 , 王友渔 , 梁常春 , 朱超 , 刘鑫 , 张文明 , 胡成威 , 高升 , 唐自新 , 高翔宇 , 谢宗武 , 刘业超 , 李大明 , 罗文成 , 杨宏 , 王翔 , 周佐新 , 林益明
Abstract: 一种空间用级联式组合双机械臂及级联方法,两个独立的多自由度机械臂以及双臂组合转接件;所述两个独立的多自由度机械臂体积不同,分别记为大臂和小臂;所述的双臂组合转接件包括大臂端和小臂端,用于为所述大臂和小臂级联提供机、电、热接口;级联后,大臂给小臂供电;在小臂运动时,大臂处于待机制动状态并作为小臂的浮动基座,大臂运动时,小臂处于待机制动状态;所述的大臂用于空间大范围转移,小臂用于小范围移动调姿和末端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980834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708545.8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6F30/20 , G06F30/15 , G06F119/02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补给载人航天器在轨寿命综合保障方法:以长期在轨稳定运行为中心进行可维修可补给设计;建立天地一体化备件及资源消耗性物资保障系统,以形成物资补给链;在轨使用寿命评估,用于对在轨产品剩余使用寿命进行预测,为制定维修计划和确定上行物资清单提供依据;规划补给物资及发射上行,与来访飞行器发射任务相匹配;补给物资在轨管理,从物资在轨存储、使用、巡检、废弃和下行全周期进行管理,确保物资在轨存储可靠、易查找。解决在轨物资使用消耗规律评估和产品在轨寿命特征识别的问题,建立高效的物资补给与在轨管理体系,满足安全性和任务可靠性前提下实现平台资源利用优,长期运营保障支持依赖小,具备逐步延长使用寿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72050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718335.7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6F30/20 , G06Q10/0639 , G06Q10/2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飞行器组合航天器可靠性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多飞行器组合航天器建造过程与任务功能分析,针对组合体航天器自顶向下将任务总要求向关键飞行事件、单一飞行器和具体功能系统分解;将全寿命周期任务可靠度指标向各任务阶段各飞行器、各单机设备进行分配;采用跨飞行器可靠性建模与预计方法,预计发射与自主飞行任务、组装与建造任务、推进剂补加和出舱活动任务的任务可靠度指标,检验功能系统和单机分配的任务可靠度指标的协调性,保证在任务时间维度和功能逻辑维度均满足要求;根据检验结果结合飞行器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调整功能和硬件配置方案,最终形成多飞行器组合航天器的任务可靠性指标体系。由此为可靠性量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