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52580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0938574.8
申请日:2022-08-0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9/51 , A61K47/46 , A61K31/704 , A61K41/00 , A61P35/00 , A61P35/04 , A61K49/00 , B82Y5/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药红细胞膜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红细胞膜为反应器,在水相中制备具有光响应性药物释放功能的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该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光热效果、物理化学稳定性、光稳定性、肿瘤靶向性、肿瘤深部穿透和响应性药物释放,准确定位肿瘤,在近红外光激发下产生高效光热效应,热消融杀死肿瘤细胞,实现了高效安全、可视化精准治疗肿瘤,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于临床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075300B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1910483092.6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41/00 , A61K39/385 , A61K31/704 , A61K9/127 , A61K47/61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靶向光热疗联合免疫治疗抗肿瘤复合制剂的制备方法,由Cypate脂质体、阿霉素‑牛血清白蛋白(ADM‑BSA)以及透明质酸‑阿霉素(HA‑ADM)组成。Cypate由脂质体包载后化学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Cypate,体外升温效果更强,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光热治疗效果。Cypate脂质体的靶向性好,具有较强的光热治疗效果,结合ADM‑BSA和HA‑ADM构成免疫治疗及主动靶向化疗的双重靶向透明质酸‑半抗原免疫制剂,对于深部残余以及转移的肿瘤细胞治疗效果好,可以避免各自治疗上的缺陷,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2999153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257471.0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9/107 , A61K31/704 , A61K41/00 , A61K47/34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载化疗药物/光敏剂的纳米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旨在联合光治疗和化疗作用,制备共包载吲哚菁绿(ICG)和阿霉素(DOX)的胶束(ID‑M),对制备得到的胶束进行表征并在细胞水平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效果。本发明制备的胶束纳米粒,条件温和,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形态圆整,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光照稳定性,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具有较高的活性氧产生能力,此外在细胞实验中,该纳米粒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细胞摄取,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实现了光化疗联合治疗肿瘤。
-
公开(公告)号:CN103263388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310205438.9
申请日:2013-05-2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酸修饰去甲斑蝥素隐形泡囊及其制备方法。该泡囊是以泊洛沙姆407-胆固醇化合物和叶酸-聚合物作为主要载体材料,包载去甲斑蝥素后得到表面亲水并有叶酸修饰的隐形泡囊,其不含游离胆固醇。该泡囊的包封率为(52.30±2.16)%,平均粒径为(100.87±0.23)nm,zeta电位为-25.96mV,体外释药显著缓慢于原料药,在模拟正常组织pH7.4环境中的释放t1/2是在模拟肿瘤细胞pH5.0环境中的1.98倍,缓释作用显著并有利于在靶细胞内释放。而且,该泡囊可显著增强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摄药量,在分子水平产生对肿瘤细胞的主动靶向作用,从而改善了药物功效,有利于高效低毒治疗癌症。
-
公开(公告)号:CN101919808B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010257404.0
申请日:2010-08-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9/06 , A61K9/50 , A61K31/513 , A61P35/00 , A61P31/12 , A61P17/12 , A61P17/00 , A61P17/06 , A61P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氟尿嘧啶泡囊凝胶剂,是由氟尿嘧啶与PlronicF68、Span等表面活性剂、胆固醇等以自主装方式制备得到泡囊混悬液后,再与卡波母等辅料制成的泡囊凝胶剂,可皮肤局部运用,治疗各类病毒疣、角化病、皮肤癌、银屑病(牛皮癣)、瘢痕疙瘩及黑色素瘤等疾病。制备的泡囊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包封率为23.48%~51.14%。泡囊凝胶均匀度好,性质稳定,经大鼠、小鼠离体皮肤试验结果证明,药物的皮内滞留量显著增加,且具有缓释性。表明氟尿嘧啶泡囊凝胶剂的用药局部的药物利用率高,药物贮库缓释效应显著,有利于降低全身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
公开(公告)号:CN108771760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1810892910.3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近红外光热效应和多模态成像功能的硫化铂蛋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处方筛选及工艺限定,在水相中制备具有近红外光热效应和多模态成像功能的硫化铂蛋白纳米粒,该纳米粒粒径超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肿瘤靶向性和光热效果,并整合利用近红外成像、CT成像、光声成像、热成像功能,实现了对肿瘤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精准定位,在近红外光激发下产生高效光热效应,热消融杀死肿瘤细胞,达到了高效安全、可视化精准治疗肿瘤的目的,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于临床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294867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1316197.1
申请日:2020-11-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36/539 , A61K9/06 , A61P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将硬脂酸、凡士林、羊毛脂、单硬脂酸甘油酯、十六醇加热混合,得到油相;将甘油、三乙醇胺熔融混合,得到水相;将水相、油相、黄芩浸膏、荔枝草浸膏混合,加水定容,混合均匀,即得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的痤疮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及致病菌产生耐药等问题,选用新型外用制剂乳膏剂制成中药乳膏剂,具有对于皮肤附着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可有效促进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到达作用部位发挥疗效,不仅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剂量,保证疗效,而且可避免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的刺激性问题,使用方便、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1840549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12820.9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载铂类药物/光敏剂的蛋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铂类药物/光敏剂配合物,以及包裹铂类药物/光敏剂配合物的蛋白质。将化学疗法和光动力疗法通过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联合,以实现协同抗癌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治疗效果。本发明制备的纳米粒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形态圆整,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光照稳定性,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具有较高的活性氧产生能力,此外该纳米粒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中,验证了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体内肿瘤靶向性,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实现了化学疗法和光动力疗法联合治疗肿瘤,并抑制肿瘤的转移。
-
公开(公告)号:CN103864921B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410019998.X
申请日:2014-01-16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7K14/765 , C07K1/107 , A61K31/704 , A61K47/64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可通过免疫治疗和主动靶向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协同治疗肿瘤(癌症),且疗效显著。如式I所示的阿霉素‑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由阿霉素和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制得。
-
公开(公告)号:CN106267198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690276.6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41/00 , A61K47/48 , A61K39/385 , A61K31/704 , A61K9/127 , A61P3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41/0052 , A61K9/127 , A61K31/704 , A61K39/0013 , A61K39/385 , A61K2039/6081 , A61K2039/62 , A61K230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靶向光热疗联合免疫治疗抗肿瘤复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由Cypate脂质体、阿霉素-牛血清白蛋白(ADM-BSA)以及透明质酸-阿霉素(HA-ADM)组成。Cypate由脂质体包载后化学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Cypate,体外升温效果更强,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光热治疗效果。Cypate脂质体的靶向性好,具有较强的光热治疗效果,结合ADM-BSA和HA-ADM构成免疫治疗及主动靶向化疗的双重靶向透明质酸-半抗原免疫制剂,对于深部残余以及转移的肿瘤细胞治疗效果好,可以避免各自治疗上的缺陷,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