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船坞下水滑道结构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9471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74965.X

    申请日:2024-06-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船坞下水滑道结构,其设置在陆域码头的端部,所述浮船坞下水滑道结构包括牵引机构及浮船坞下水滑道机构;所述浮船坞下水滑道机构包括浮船坞及滑道结构;所述滑道结构包括多个滑道机构;所述滑道机构与滑道机构之间为箱体水密结构形式连接;所述滑道机构包括一个或多个滑道组件,所述滑道组件均包括两条或以上的滑道,所述滑道均设有限位组件及高度调节组件。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使用方法。本发明通过采用箱体结构的浮船坞用于提升浮船坞接载能力,提高浮船坞浮力,结合设置滑道机构满足特定条件下船舶由陆域安全进、出浮船坞的需求,提高使用效率。

    海缆贯穿结构
    2.
    发明公开
    海缆贯穿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89541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11611797.4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海缆贯穿结构,涉及海洋能源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支座,设置于海缆贯穿孔周缘,与平台甲板固定连接,固定支座端面与平台甲板的夹角呈10°~15°;U型连接板,设置于固定支座的端面,U型连接板与海缆锚固连接;海缆支架,设置于平台甲板上,用于支撑和辅助导向海缆往海缆贯穿孔处延伸。根据本发明的海缆贯穿结构,固定支座和海缆支架配合固定海缆和海缆锚固,整体结构形式,稳性好,强度高,能有效地承受海上风浪,避免了浮式平台海缆跳脱、拉断,避免造成电气系统失效。使浮式平台海上供电、发电能进行连续运营作业,确保浮式平台装置运营过程供电、发电安全性,保护浮式平台装置设施安全使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驾驶室窗框加强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5092322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911403.6

    申请日:2022-07-30

    Inventor: 庄瑞民 陈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驾驶室窗框加强结构,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多根窗开口加强框,固定连接于船体建筑围壁板的窗户开口周缘;多根窗边框,窗边框与窗开口加强框靠近船舱内的一侧连接;以及,窗玻璃安装架,与窗边框靠近船舱内的一侧连接。其中,窗户开口周缘的各窗开口加强框架依次连接形成安装框架,窗开口加强框的截面为方形。根据本发明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驾驶室窗框加强结构,窗户开口周缘的窗开口加强框连接形成安装框架,且窗开口加强框采用方形结构,强度更大,抗形变能力更强。而窗边框和窗玻璃安装架朝向船舱内侧与窗开口加强框连接,有效防止窗户受外力挤压爆裂,保证海上航行船舶和人身安全。

    海洋工程海工平台浮箱建造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2921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829503.3

    申请日:2024-06-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海洋工程海工平台浮箱建造结构,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浮箱甲板结构,平行设置有两组,采用浮箱结构;立柱结构,设置于浮箱甲板结构的上方两端;横撑结构,两浮箱甲板结构同侧的两立柱结构通过横撑结构连接;其中,浮箱甲板结构和立柱结构分别采用分段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海洋工程海工平台浮箱建造结构,浮箱甲板结构和立柱结构采用分段建造的结构,甲板底部结构和甲板顶部结构合拢连接,立柱分段合拢连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能够同时搭建多个箱体结构,缩短施工周期,对建造面积占用小,减少建造成本,采用多模块建造,提高平台结构安全性。

    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49258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240815.2

    申请日:2023-09-23

    Inventor: 庄瑞民 陈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涉及海洋建造修理技术领域,靠驳包括靠驳主体、靠驳靠垫和靠驳内侧防护材,靠驳靠垫布置于靠驳主体朝向海工平台一侧,靠驳内侧防护材布置于靠驳主体朝向码头一侧;靠驳主体采用箱式结构,内部填充液体用于调节靠驳浮沉高度,调节其与码头间的高度差。根据本发明的海工平台码头靠泊结构,靠驳采用箱式结构,通过在箱体内注入液体改变靠驳主体的高度,有效调节靠驳与码头之间的高度差,使两者连接更稳定,靠驳靠垫能够减少海工平台和码头之间的挤压负荷,有效保护海工平台和码头,避免两者损坏。海工锚放置在靠驳主体上,方便工作人员对海工锚拆装调试且防止海工平台的外飘结构件碰撞码头造成损坏。

    一种船舶舷边滑块模块化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328518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506449.0

    申请日:2023-11-10

    Inventor: 庄瑞民 陈锌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舷边滑块模块化结构,包括船舶、设置于所述船舶上的海洋工程装置以及泥沙耙吸装置,所述船舶上还设置有舷边滑块模块,所述舷边滑块模块与所述船舶焊接固定,所述泥沙耙吸装置与所述舷边滑块模块相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舷边滑块模块滑移至水下江海底部耙吸泥沙;所述舷边滑块模块包括舷侧外板,所述舷侧外板外侧覆盖有一组滑轨,所述舷侧外板上端面设置有甲板,所述舷侧外板内侧设置有若干根水平桁,所述舷侧外板内侧中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水平桁相连接的纵壁,所述舷侧外板两侧还设置有强肋,所述强肋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舷侧外板相连接的平台;本发明提高了所述舷边滑块模块在船舶的舷侧结构的强度。

    一种船舶结构化吊装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37041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859205.9

    申请日:2024-06-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船舶结构化吊装结构,涉及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吊环结构板,对称设置于两船舶外板的顶部,同侧船舶外板上首尾两端的吊环结构板间距与船舶长度的比值≥0.5;其中,吊环结构板与船舶外板一体成型,强肋骨与吊环结构板对齐,辅肋骨设置于强肋骨两侧。根据本发明的船舶结构化吊装结构,吊环结构板与船舶外板成为一体,结构固定,不需临时设置,可以反复使用,有效降低建造成本。吊环结构板与强肋骨处于同一直线上,在船舶吊装时能够使船舶外板的强肋骨直接受力,保证船舶的结构强度。吊环结构板、吊机吊梁和起重索具组成一套吊装结构,通过陆域吊车或水上浮吊整体吊装船舶。

    半潜式钻井辅助平台锚系泊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08082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522010.2

    申请日:2022-11-30

    Inventor: 庄瑞民 陈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半潜式钻井辅助平台锚系泊结构,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每组锚机设置有钢丝绳和两组锚,锚机上设置有导向轮,甲板包四个角落的锚机通过锚把钻井平台定位在海上运营位置;甲板包下方设置有四组立柱,立柱下方设置有浮箱,立柱对应管架甲板的位置分布,浮箱表面设置有浮箱甲板,浮箱甲板和甲板包之间通过立柱连接,浮箱对应锚机的位置设置有锚架。根据本发明的半潜式钻井辅助平台锚系泊结构,四组锚机共八根锚组成8点系泊系统,钢丝绳和锚连接投放,能够为钻井平台提供良好的稳定性,简化了锚机的锚数量,优化结构,方便施工建造,降低平台后续运营维护成本,提升钻井平台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一种船舶改装切割大合拢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37045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701287.4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改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改装切割大合拢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浮船坞;浮船坞内设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以及第二支撑架;船舶,船舶包括船舶首部以及与船舶首部相连的船舶中尾部总段;船舶中尾部总段包括原船舶中部以及与原船舶中部相连的船舶尾部;以及新船舶中部,新船舶中部用于替换原船舶中部组成新的船舶。本发明采用保留船舶首部和尾部,更换中部总段的方法,达到高效快速船舶改装的目的,通过此种方法,施工效率块,施工周期短,同时因为是整体施工,拼接后的船舶船身强度无明显影响,同时本发明只采用了一个浮船坞完成改装,占用浮船坞资源少,可以大批量的对船舶进行改装升级。

    船舶分段浮力损失的船舶改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37044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700349.X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改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分段浮力损失的船舶改装方法,步骤包括:第一分离:使船首部和改装前船中部分离;第一浮力损失:在改装前船中部设置第一浮力损失结构;第一固接:使船首部和改装后船中部的一端固接;第二浮力损失:在改装后船中部设置第二浮力损失结构;第二分离:使船尾部和改装前船中部分离;第二固接:使船尾部与改装后船中部的另一端固接;浮力损失结构设为连通舱上的通孔结构,使连通舱从密闭状态调整为非密闭状态,外部水域的水穿过通孔结构进入连通舱,以调整船中部的吃水状态,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缩减人工和电力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