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积液腔总成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36505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223622.5

    申请日:2018-10-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25/08 F02M25/0872 F02M2025/0863

    Abstract: 一种积液腔总成,其布置在碳罐的吸附管路上,且所述油口包括:与重力阀连接的重力阀油口,与所述碳罐的所述吸附管路相连的碳罐油口,和与加油循环管相连的循环油口;所述积液腔的内壁具有隔板,燃油经所述隔板导流并在所述隔板的根部形成多个积液位置,该积液腔放在碳罐吸附管路上,碳罐固定走向不受限制,积液腔布置位置灵活可控,增加导流、积液的隔板,有多处可供燃油累积的位置,燃油进入积液腔后累积,积累下来的油液自然挥发,燃油更不易进入管路。

    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488438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811375923.X

    申请日:2018-11-19

    Inventor: 夏再德 杨栋 张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包括小循环流路和大循环流路,其中:所述小循环流路包括第一小流路,所述第一小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节温器、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DCT冷却器后回到所述节温器;所述大循环流路包括第一大流路,所述第一大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散热器、所述DCT冷却器、所述节温器、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后回到所述散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大循环流路中,将散热器接入到DCT变速箱冷却循环中,通过使用经过散热器后的低温冷却液对DCT变速箱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解决了DCT变速箱油温过高的问题。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691966A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2010552173.X

    申请日:2020-06-16

    Inventor: 杨栋 夏再德 李磊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缸盖水套、机油冷却器、变速箱油冷器、暖风系统、散热器以及温控装置。冷却液由水泵至缸盖水套再至暖风系统然后至变速箱油冷器最后再回到水泵,构成第一循环回路;冷却液由水泵至缸盖水套再至机油冷却器最后再回到水泵,构成第二循环回路;冷却液由水泵至缸盖水套再至散热器最后回到水泵,构成第三循环回路。温控装置控制第一循环回路、第二循环回路及第三循环回路的通断,在发动机升温过程中,控制第一循环回路、第二循环回路及第三循环回路顺次导通。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具有暖机快速,系统流量分配合理的特点。

    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488438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375923.X

    申请日:2018-11-19

    Inventor: 夏再德 杨栋 张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DCT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系统,包括小循环流路和大循环流路,其中:所述小循环流路包括第一小流路,所述第一小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节温器、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DCT冷却器后回到所述节温器;所述大循环流路包括第一大流路,所述第一大流路为冷却液依次通过散热器、所述DCT冷却器、所述节温器、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后回到所述散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大循环流路中,将散热器接入到DCT变速箱冷却循环中,通过使用经过散热器后的低温冷却液对DCT变速箱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解决了DCT变速箱油温过高的问题。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五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893966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123447.8

    申请日:2024-08-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五通装置,其中该热管理系统包括五通装置、电机电控元件、散热器、动力电池、制冷换热二合一设备,五通装置为在水壶上集成电机水泵、电池水泵和五通阀;动力电池的出水口与五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其入水口与制冷换热二合一设备的出水口相连,制冷换热二合一设备的入水口与电池水泵的出水口相连,电池水泵的入水口与五通阀的第二接口相连;电机水泵的入水口与所述五通阀的第三接口相连,其出水口与电机电控元件的入水口相连;电机电控元件的出水口处并联设有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与五通阀的第四接口相连,另一个支路经过散热器与五通阀的第五接口相连。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降低零部件数量,降低能耗。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653857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811505366.9

    申请日:2018-12-10

    Inventor: 张伟 杨栋 夏再德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节温器、缸体、缸盖、机油冷却器、整车散热器、暖风制热芯体、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水泵、缸体、缸盖和节温器依次连通形成小循环支路;水泵、缸体、机油冷却器第一阀体和整车散热器依次连通形成大循环管路;第一阀体和整车散热器之间的管路与缸盖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暖风制热芯体的冷却液进口与第一阀体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暖风制热芯体的冷却液出口与第二阀体连通;第二阀体的冷却液出口与节温器连通;缸体、机油冷却器均与第三阀体的冷却液进口连通,第三阀体的冷却液出口与节温器连通。本公开能够提高发动机暖机速度。

    一种可多向调节的冷却水泵

    公开(公告)号:CN115095551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855311.0

    申请日:2022-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多向调节的冷却水泵,包括后端盖、泵身、安装支脚及前盖;在泵身的侧面设置固定接插件的接插件安装凸台;在泵身的侧面设置有环形凹槽,安装支脚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环形凹槽内。本技术方案通过泵身与安装支脚采用分离结构,使得冷却水泵能够满足16种姿态的安装需求,极大地增强水泵通用性,同时通过单独开发安装支脚满足如冷却水泵的高度、安装间距等参数的调整,而保持泵身完全沿用,降低冷却水泵的开发成本及周期。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653857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505366.9

    申请日:2018-12-10

    Inventor: 张伟 杨栋 夏再德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节温器、缸体、缸盖、机油冷却器、整车散热器、暖风制热芯体、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水泵、缸体、缸盖和节温器依次连通形成小循环支路;水泵、缸体、机油冷却器第一阀体和整车散热器依次连通形成大循环管路;第一阀体和整车散热器之间的管路与缸盖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暖风制热芯体的冷却液进口与第一阀体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暖风制热芯体的冷却液出口与第二阀体连通;第二阀体的冷却液出口与节温器连通;缸体、机油冷却器均与第三阀体的冷却液进口连通,第三阀体的冷却液出口与节温器连通。本公开能够提高发动机暖机速度。

    一种碳罐总成及带碳罐总成的燃油箱总成

    公开(公告)号:CN107829849A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11037417.5

    申请日:2017-10-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25/0854 F02M37/00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罐总成,包括:主罐、副罐、盖体、第一柱状碳和第二柱状碳,主罐包括罐体、脱附管、吸附管和连通管;副罐固定于主罐外侧,副罐设有开口和通大气口;连通管与开口位于同侧,盖体罩设于开口和连通管上;第一柱状碳比第二柱状碳的吸附能力强,但脱附能力弱;第一柱状碳填充于主罐的内腔中,第二柱状碳填充于副罐的内腔中。该碳罐总成通过设置主罐和副罐,增加了长径比,增加碳罐总成的工作能力,使气阻有效控制在要求范围内,可满足更高的蒸发排放要求;通过设置吸附力和脱附力不同的第一柱状碳和第二柱状碳,可有效降低碳粉的温度。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带有该碳罐总成的燃油箱总成。

    一种管夹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178937U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720900731.0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夹,包括:主体、第一挡臂和第二挡臂,主体上设有多个用于固定管路的凹槽和用于连接车架的定位孔。第一挡臂和第二挡臂均成对对称设置在凹槽的侧壁上,第一挡臂和第二挡臂均向凹槽的底部倾斜,第一挡臂与凹槽的侧壁具有第一倾角。第二挡臂位于第一挡臂和凹槽的底部之间,第二挡臂与凹槽的侧壁具有第二倾角,第二倾角的角度小于第一倾角的角度。管路从第一挡臂滑入凹槽,管路的外圆与第二挡臂相切,对于不同直径的管路在凹槽内对第二挡臂的压力不同。该管夹通过第一挡臂、第二挡臂可对不同直径的管路进行固定,提高了该管夹的通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