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72352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77757.1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胜利油田豪威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电机房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防爆静音发电机房;同步水流也对铰接板阻挡,使得铰接板发生逆时针旋转的趋势,这时铰接板的上端的凸起对支撑板的下端支撑,使得铰接板无法发生旋转,进而使得铰接板对水流推动,使得水流在环形槽内部流动;使得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水流对箱体内部的温度进行水冷散热;实现环形槽内部的水流体既能对箱体内部进行灭火,又能起到水冷的作用;且当扇形板的齿块区域运动至齿板的上方时,齿板与环形槽之间的弹簧对齿板拉扯,使得齿板向远离扇形板的方向运动,过程中,水流对铰接板阻拦,使得铰接板发生顺时针转动,水流能够在安装板与齿板之间的间隙进行流通,实现水流的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1950806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24461.3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何云南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提高发电稳定性的发电机组,包括支撑架、发动机、发电组件;所述发动机和发电组件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发电组件的转子的转动轴通过减震连接器传动连接;所述减震连接器为前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减震连接器内壁均匀设置有环形分布的多个隔板;转动轴侧壁均匀设置有与隔板相间分布的动力传输板,所述隔板与动力传输板之间均匀连接有弹簧。所述发动机的外侧安装有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安装在支撑架的水泵和冷却水箱连接,本发明使转子转动时更加稳定平顺,从而输出更加稳定的电流,避免使用功率较高的稳流器增加成本,不使用稳流器或使用功率较小的稳流器即可输出较稳定的电流。
-
公开(公告)号:CN11943519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42833.5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磊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止水泵空转的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防止水泵空转的方法包括:获取流经所述第二水泵的冷却液当前的空气含量;在所述当前的空气含量指示所述冷却液中存在空气的情况下,获取目标信息,所述目标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水泵当前的转速和/或所述目标部件当前的温度;基于所述目标信息,调节所述第一水泵和/或所述第二水泵的转速,以使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二水泵在所述调节后的转速差,大于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二水泵在所述调节前的转速差。本申请所述的方法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流入第一水泵与第二水泵之间的冷却液,通过增多的冷却液将第一水泵与第二水泵之间的空气挤出,从而有效地避免水泵空转。
-
公开(公告)号:CN114635808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210322849.5
申请日:2022-03-30
Applicant: 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以及水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发动机外壳、缸体以及缸头,所述水冷却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外壳上对应于转动轴位置处的水泵槽、用于密封所述水泵槽的水泵盖、位于所述水泵槽内且绕设于平衡轴上的叶轮、与所述水泵槽连通的总进水口、与所述水泵槽连通的冷却水管、设于所述缸体内且与所述冷却水管连通的第一水道以及设于所述缸头内且与所述第一水道连通的第二水道,所述缸头设有与所述第二水道连通总出水口。本发明在发动机外壳设置水泵槽,并在缸体上设置进水口,缸头内设置缓流道,能使缸体内的冷却水快速排出,提高了缸体的热交换效率,结构简单紧凑。
-
公开(公告)号:CN119333278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541624.4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程器发动机的停机辅助冷却系统,涉及发动机冷却润滑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发动机停机后无法对发动机主要高温部件进行冷却从而容易导致故障的技术问题。该系统包括电子水泵,所述电子水泵的进水口与节温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电子水泵的出水口与气缸体的冷却进水口连接,所述气缸体的冷却出水口分别与气缸盖的冷却进水口和增压器的冷却进水口连接;ECU获取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当所述发动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关闭所述电子水泵。本发明实现了在发动机停机后也能对发动机部件进行冷却,防止出现在发动机停机后缸盖、增压器回热导致温度过高引起缸盖开裂、增压器机油结焦卡滞等故障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5977780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067090.5
申请日:2023-01-17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缸机台架冷却系统,单缸机台架冷却系统包括:板式换热器;分水腔,分水腔的进水端与板式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设置;集水腔,集水腔的进水端与分水腔的出水端连通设置,集水腔与分水腔之间设置有多条冷却支路;电动水泵,电动水泵的进口端与集水腔的出水端连通设置,电动水泵的出口端与板式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设置,电动水泵用于调节冷却水的流量。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电动水泵调节单缸机台架冷却系统的冷却水的流量,通过多条冷却支路满足不同冷却位置对冷却水的要求,保证单缸机不同冷却位置均有合适的冷却水。采用该单缸机台架冷却系统,实现了研究不同冷却位置、不同流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103953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180014625.1
申请日:2021-03-16
Applicant: 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IPC: F01P7/16 , B60K11/02 , F01P3/20 , F01P5/10 , H01M10/625 , H01M10/6568 , H01M10/663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温度控制系统,其包括主回路(1),所述主回路包括:管路(2),在所述管路中设置有冷却剂;主回路泵(3),所述主回路泵被配置成在第一方向上泵送所述冷却剂通过所述主回路(1)的管路(2)。平行于主回路连接第一子回路和第二子回路以用于冷却或加热连接到其的部件。在子回路(7、12)中,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泵(17、18),所述第一和第二泵通过所述子回路将冷却剂从第一端(10、15)泵送到第二端(11、16),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处,相应子回路(7、12)连接到主回路(1)。如在第一回路(1)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见第一端(10、15)在第二端(11、16)上游,并且第一子回路(7)的第一端(10)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回路(12)的第一端(15)接合到共同管路区段(27),所述共同管路区段又连接到主回路(1)的管路(2)。
-
公开(公告)号:CN119177942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334109.9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安徽欧潮汽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压力保护机构的汽车水泵,包括泵体,泵体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泵体的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泵体的内壁设置有缓冲机构,泵体的两侧设置有减压排水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开设在泵体内壁的多个缓冲槽,多个缓冲槽与泵体的内部呈相互连通设置;本发明是在泵体内部设置多个缓冲槽,则多个缓冲槽的一侧设有的挡板在被水压推动后进行移动,从而通过挡板在缓冲槽内移动使得泵体内部空间增大,即使得泵体内部的压力进行减轻,且通过导水管将多余压力推动的水从泵体两侧排出,能够做到释放泵体内部的水压,避免泵体内部压力过大而影响到汽车水泵的正常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815576B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314046.0
申请日:2024-09-20
Applicant: 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IPC: F01P3/02 , F02B67/06 , F02F1/14 , F16H57/00 , F16H7/02 , F01P11/04 , F01P7/14 , F01P5/10 , F01P5/12 , F01P7/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双循环系统的重油发动机,涉及内燃机机械设计技术领域,包括发动机主体、补水箱、散热器、压力阀总成、气泵、缸体、缸盖、小循环水管和进水管,发动机主体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有水泵总成,发动机主体上还通过螺栓连接有双联带轮,补水箱和散热器组成的机构上接通有大循环水管和水泵进水管,通过在水路水道结构加入凸起缓冲装置和一定比例的缸内水道设计,以及一定角度的水泵罩壳,精确控制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缸温,通过在压力阀盖表面设计一定的角度,和在节温器压力弹簧下端加入碟簧设计,调节了水温及水道气压的波动,满足循环冷却水量的要求,通用性、总体布置方便性,保证发动机工作平稳,延长零部件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913700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380038112.3
申请日:2023-04-21
Applicant: 霍斯动力总成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S·加比拉德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机械部件或电气部件的壳体,该壳体包括空腔(10),该空腔(10)用于接收用于冷却机械部件或电气部件(2)的回路的油泵(11),接收空腔(10)形成在壳体(1)的与壳体(1)的上部分(1a)相对的下部分(1b)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