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864294A
公开(公告)日:2010-10-20
申请号:CN201010196198.7
申请日:2010-06-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有机金属配合物与荧光共轭聚合物构建的复合传感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传感材料由荧光共轭聚合物和有机金属配合物组成;通过物理直接混合时,荧光共轭聚合物与有机金属配合物二者的摩尔比范围为1000∶1~100∶1;其中,荧光共轭聚合物为给体,有机金属配合物为受体,二者之间必须能发生电荷转移或能量转移。荧光共轭聚合物与有机金属配体二者的配比为300∶1-500∶1。所述的复合传感材料可以采用物理直接混合或共价键相连方法制备。所提供的材料包括环境污染物、毒品、化学物质和生物物质等。尤其是化学物质中的爆炸物、毒品和生物物质中的蛋白质、核酸等。
-
公开(公告)号:CN100528276C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710041620.X
申请日:2007-06-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01D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液-液萃取装置及萃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由圆盘部件和驱动马达构成;其中圆盘部件(1)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管道网络单元;所述的微管道网络单元在圆盘上以圆盘圆心为基点呈圆形阵列排布;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靠近圆心的一端连接至少两个微池;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远离圆心的一端连接一个微池;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远离圆心端所连接小池的体积大于其靠近圆心端所连接所有小池的体积之和;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包含至少一个T型分叉结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系利用离心方式进行乳化和破乳,具有萃取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本发明可应用于分析化学、食品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0483161C
公开(公告)日:2009-04-29
申请号:CN200710039450.1
申请日:2007-04-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狭缝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狭缝装置是由位于中心的狭缝芯片和狭缝芯片辅助装置两部分构成,狭缝芯片安放在狭缝芯片辅助装置的中空结构中,狭缝芯片中心含有一定大小的狭缝,狭缝芯片铺助装置固定狭缝芯片。所述的狭缝是通过腐蚀工艺在硅衬底中间形成的,其尺寸由掩膜版曝光尺寸决定,改变掩膜版曝光尺寸可制成不同尺寸的狭缝。所述的狭缝芯片辅助装置是通过四角打孔螺钉对狭缝芯片进行夹持固定的。其制作方法包括狭缝芯片的整体设计、制作以及组装三步。所涉及的狭缝装置可依实际需要制作,便于光学检测仪器的微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100431487C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申请号:CN200710036837.1
申请日:2007-0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三维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制作方法,特征在于直接采用商品化的金属丝作为电极材料,并将金属丝嵌入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制作的模具基片的微细凹槽中,一方面利用模具基片上的微细管道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实现金属丝的定点断裂,并在断面处形成尖端;另一方面通过在模具基片上浇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利用聚合后的PDMS形成夹持金属丝电极的底座支撑部分;然后将包含金属丝的PDMS从模具基片上剥离切割,通过氧等离子轰击后叠加键合在一起组装成三维微电极阵列。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工简单、成本低廉的三维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制作方法,可用于加工制作进行神经疾病治疗、神经康复以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植入式微电极阵列。
-
公开(公告)号:CN101006920A
公开(公告)日:2007-08-01
申请号:CN200710036837.1
申请日:2007-01-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三维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制作方法,特征在于直接采用商品化的金属丝作为电极材料,并将金属丝嵌入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制作的模具基片的微细凹槽中,一方面利用模具基片上的微细管道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实现金属丝的定点断裂,并在断面处形成尖端;另一方面通过在模具基片上浇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利用聚合后的PDMS形成夹持金属丝电极的底座支撑部分;然后将包含金属丝的PDMS从模具基片上剥离切割,通过氧等离子轰击后叠加键合在一起组装成三维微电极阵列。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工简单、成本低廉的三维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制作方法,可用于加工制作进行神经疾病治疗、神经康复以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植入式微电极阵列。
-
公开(公告)号:CN11868816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310292145.2
申请日:2023-03-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硅基荧光传感芯片及系统,硅基荧光传感芯片包括光波导、待检测物质通道和感光元件,通入光波导内的激光激发荧光材料层产生荧光信号,荧光材料与待检测物质通道通入的待检测物质反应后,产生变化的荧光信号并耦合至感光元件。本发明通过光波导进行荧光的产生、传导和检测反应,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效率,缩小荧光传感器的尺寸,降低功耗,简化结构,制备方法与半导体工艺兼容,降低成本;同时利用光波导内进行光传导的方法,降低荧光传导过程中的损耗,避免荧光与其他光源发生串扰;另外通过将光波导与待检测物质通道垂直设置,提高检测灵敏度;最后利用多模干涉耦合器分束激光,使产生的荧光信号更均匀,检测结果更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85661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504589.2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痕量气体荧光传感检测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装置从荧光收集方向开始依次包括收光光纤(1)、360度旋转台(2)、玻璃棱镜(3)、载玻片(4)、金属薄膜层(5)、二氧化硅保护层(6)、有机荧光探针传感层(7);所述玻璃棱镜(3)、载玻片(4)、金属薄膜层(5)、二氧化硅保护层(6)、有机荧光探针传感层(7)组成表面等离激元结构。本发明可将各向同性出射的荧光信号通过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调制为具有高度方向性出射的荧光信号,极大地提高了荧光痕量气体传感中的荧光收集效率,可在实测检测限、信噪比和可靠性等方面提高痕量气体传感器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29043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264186.5
申请日:2024-03-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D495/04 , C09K11/06 , G01N21/64 , G01N21/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生物胺检测材料,近红外荧光化合物,为噻吩芳杂环化合物。本发明中的噻吩芳香杂环化合物,其溶液和固体薄膜在近红外区均具有较好的发光,可根据其荧光强度的变化实现对以尸胺为代表生物胺的检测;本申请的近红外荧光化合物的化学修饰性强,通过调控R1、R2、R3、R4、R5、R6、R7和R8的种类,进而得到不同发射波长的荧光传感材料;本申请的近红外荧光化合物与生物胺的作用灵敏,可在数秒内快速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4280110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111596868.9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MOF‑聚苯乙烯微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MOF‑聚苯乙烯微球复合材料包括聚苯乙烯微球和MOF晶体;所述MOF晶体为选自Cu3(HITP)2、Ni3(HITP)2和Co3(HITP)2)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MOF晶体负载于所述聚苯乙烯微球上。本发明的MOF‑聚苯乙烯微球复合材料用于气敏材料检测H2S时,在常温下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传感性能,室温下可直接对H2S气体进行电化学检测,有效解决了传统金属氧化物工作温度高的问题,而且对H2S气体的灵敏度和响应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6256399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048934.1
申请日:2023-02-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分形电极的碳管气体传感器,所述碳管气体传感器包括:分形电极(1,2),所述分形电极(1,2)沉积在单晶硅片(5)两侧;取向有序的碳纳米管(6),所述碳纳米管(6)沉积在单晶硅片(5)的两个分形电极(1,2)之间;敏感材料(7),所述敏感材料(7)和碳纳米管(6)相互复合,作为检测气体的敏感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分形电极,碳管可以在分形角的强电场下诱导从而取向有序生长,得到的传感器具有高的迁移率和高的灵敏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