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61722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489399.8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7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质子化胍基结构分子材料、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主要利用胍基芳香烃结构作为基底,通过将胍基官能团质子化得到高活性离子型敏感材料,并和碳纳米管进行非共价结合形成复合薄膜,形成化学电阻型传感器,并以该碳纳米管复合传感薄膜为核心构建化学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可实现SO2的捕获和传感,有望用于提高二氧化硫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限。
-
公开(公告)号:CN113252629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516864.9
申请日:2021-05-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温磷光检测毒品气体的芳香酚类化合物及其传感薄膜以及应用。所述芳香酚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所述薄膜中的有机物包括含有酚羟基的共轭芳香性大环化合物,同时芳环上还包含吸电子取代基,选取合适溶剂配制成溶液后通过滴涂、浸涂或旋涂等方法制备其传感薄膜,薄膜可对毒品气体进行传感,经研究发现传感后的薄膜具备室温磷光,因此,通过监测室温磷光强度的变化即可监测传感过程,室温磷光传感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响应速度快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芳香酚类传感薄膜可实现以冰毒为代表的合成毒品的室温磷光型高效检测,有望将来应用于公安部门的缉毒工作中。
-
公开(公告)号:CN113461492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0736387.7
申请日:2021-06-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手性荧光分子以及由该手性荧光分子形成的手性超分子微纳晶体。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通过手性荧光分子制备手性超分子微纳晶体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溶剂化调控,手性荧光分子自组装生长形成首尾相连的超分子氢键链结构。所述晶体的表面具有周期性的手性超分子界面结构,可实现手性异构分子如毒品的手性识别,检测限达154fg/ml,有望用于高灵敏度手性区分的毒品检测。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手性晶体界面选择性解聚的液相毒品荧光检测体系以及在基于手性晶体界面选择性解聚效应的液相毒品检测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645825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011528519.9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11/05 , C07C209/00 , C07C49/14 , C07C49/24 , C07C45/00 , C07C49/167 , C07C69/72 , C07C69/732 , C07C67/30 , C09K11/06 , C08G7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子化室温磷光材料、复合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材料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其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烷基、羟基取代的烷基、胺基取代的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三氟烷基、硅烷基或腈基。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将有机胺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其中,羰基化合物的α位至少包含一个带有氢原子的碳原子。该制备方法主要基于铵阳离子和烯醇阴离子层状夹心结构,层间具有独特的二维离子化网络结构,在常温常压无保护气体条件下,实现晶体的自发组装生长,并具有很好的柔性印刷性能,该离子化室温磷光材料有望用于低成本室温磷光图案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3461492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736387.7
申请日:2021-06-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手性荧光分子以及由该手性荧光分子形成的手性超分子微纳晶体。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通过手性荧光分子制备手性超分子微纳晶体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溶剂化调控,手性荧光分子自组装生长形成首尾相连的超分子氢键链结构。所述晶体的表面具有周期性的手性超分子界面结构,可实现手性异构分子如毒品的手性识别,检测限达154fg/ml,有望用于高灵敏度手性区分的毒品检测。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手性晶体界面选择性解聚的液相毒品荧光检测体系以及在基于手性晶体界面选择性解聚效应的液相毒品检测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5661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504589.2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痕量气体荧光传感检测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装置从荧光收集方向开始依次包括收光光纤(1)、360度旋转台(2)、玻璃棱镜(3)、载玻片(4)、金属薄膜层(5)、二氧化硅保护层(6)、有机荧光探针传感层(7);所述玻璃棱镜(3)、载玻片(4)、金属薄膜层(5)、二氧化硅保护层(6)、有机荧光探针传感层(7)组成表面等离激元结构。本发明可将各向同性出射的荧光信号通过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调制为具有高度方向性出射的荧光信号,极大地提高了荧光痕量气体传感中的荧光收集效率,可在实测检测限、信噪比和可靠性等方面提高痕量气体传感器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596954B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410756494.6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检测过氧化物的方法,包括:制备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然后配制等摩尔比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与脂肪族胺的复合物的溶液,将溶液涂到基底表面,挥发除去溶剂即得传感薄膜;将传感薄膜置于过氧化物蒸气氛围中,同时检测光谱信号的变化,即实现对过氧化物的检测。本发明检测方法简单、快速,无需催化剂,解决了材料本身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问题,使薄膜的制备更容易,该传感薄膜可检测低到1ppt的过氧化物蒸气,有望在相应的环境污染、公共安全领域等到广泛应用,同时在相关传感材料的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252629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110516864.9
申请日:2021-05-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温磷光检测毒品气体的芳香酚类化合物及其传感薄膜以及应用。所述芳香酚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所述薄膜中的有机物包括含有酚羟基的共轭芳香性大环化合物,同时芳环上还包含吸电子取代基,选取合适溶剂配制成溶液后通过滴涂、浸涂或旋涂等方法制备其传感薄膜,薄膜可对毒品气体进行传感,经研究发现传感后的薄膜具备室温磷光,因此,通过监测室温磷光强度的变化即可监测传感过程,室温磷光传感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响应速度快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芳香酚类传感薄膜可实现以冰毒为代表的合成毒品的室温磷光型高效检测,有望将来应用于公安部门的缉毒工作中。
-
公开(公告)号:CN112645825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528519.9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11/05 , C07C209/00 , C07C49/14 , C07C49/24 , C07C45/00 , C07C49/167 , C07C69/72 , C07C69/732 , C07C67/30 , C09K11/06 , C08G7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子化室温磷光材料、复合磷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材料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其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烷基、羟基取代的烷基、胺基取代的烷基、烷氧基、酯基、酰基、三氟烷基、硅烷基或腈基。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将有机胺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其中,羰基化合物的α位至少包含一个带有氢原子的碳原子。该制备方法主要基于铵阳离子和烯醇阴离子层状夹心结构,层间具有独特的二维离子化网络结构,在常温常压无保护气体条件下,实现晶体的自发组装生长,并具有很好的柔性印刷性能,该离子化室温磷光材料有望用于低成本室温磷光图案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4596954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10756494.6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检测过氧化物的方法,包括:制备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然后配制等摩尔比邻对位醛基取代的芳基酚与脂肪族胺的复合物的溶液,将溶液涂到基底表面,挥发除去溶剂即得传感薄膜;将传感薄膜置于过氧化物蒸气氛围中,同时检测光谱信号的变化,即实现对过氧化物的检测。本发明检测方法简单、快速,无需催化剂,解决了材料本身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问题,使薄膜的制备更容易,该传感薄膜可检测低到1ppt的过氧化物蒸气,有望在相应的环境污染、公共安全领域等到广泛应用,同时在相关传感材料的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