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614306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680028474.4
申请日:2016-05-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在将多个高压电池(31a~33a)收纳于电池壳体(50)的电池单元(10)中,电池壳体(50)具备搭载有高压电池(31a~33a)的底部板(51A)和从上方进行覆盖的罩(52)。底部板(51A)具备板状的托盘(54)、纵向加强梁(55)以及多个托架(53)。纵向加强梁(55)配置成至少将相邻的托架(53)相连,纵向加强梁(55)与托架(53)隔着托盘(54)而配置成格子状。高压电池(31a~33a)在纵向加强梁(55)上以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固定,电池壳体(50)通过托架(53)固定在车辆(V)的地板下。
-
公开(公告)号:CN106252544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236449.7
申请日:2016-04-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H01M2220/20 , H01M2/10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蓄电单体膨胀而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发生变化,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吸收该尺寸的变化,且能够良好地确保蓄电模块与安装板的固定状态的蓄电装置。蓄电装置(10)具备蓄电模块(16)和与所述蓄电模块(16)连接的安装板(18)。在安装板(18)上设有位移吸收部(46a、46b),该位移吸收部(46a、46b)沿着与蓄电单体(22)的层叠方向交叉的单体侧面方向延伸,且通过所述层叠方向的载荷而发生变形,来吸收该层叠方向的位移。位移吸收部(46a、46b)设置在比螺纹孔(36a、36b)靠层叠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201876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180053440.8
申请日:2011-10-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B60K1/04 , B60K2001/005 , B60K2001/0416 , H01M10/625 , H01M10/663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通过将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21)的第2电池模块(22B)的第2支柱板(30B)以及第2端板(29B)载置在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21)的第1电池模块(22A)的第1支柱板(30A)以及第1端板(29A)的上部,由此,可以防止第2电池模块(22B)的重量施加于第1电池模块(22A)的电池单体(21)。而且由于不需要将支承第2电池模块(22B)的重量的部件设置在第1电池模块(22A)的外部,因此可使第1电池模块(22A)小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103201876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180053440.8
申请日:2011-10-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B60K1/04 , B60K2001/005 , B60K2001/0416 , H01M10/625 , H01M10/663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通过将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21)的第2电池模块(22B)的第2支柱板(30B)以及第2端板(29B)载置在层叠了多个电池单体(21)的第1电池模块(22A)的第1支柱板(30A)以及第1端板(29A)的上部,由此,可以防止第2电池模块(22B)的重量施加于第1电池模块(22A)的电池单体(21)。而且由于不需要将支承第2电池模块(22B)的重量的部件设置在第1电池模块(22A)的外部,因此可使第1电池模块(22A)小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101909914B
公开(公告)日:2013-01-16
申请号:CN200980101804.8
申请日:2009-0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6/40 , B60K1/04 , B60K6/28 , B60K11/06 , B60K15/063 , B60K15/073 , B60L11/14 , F02M25/08 , F02M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K6/40 , B60K15/03504 , B60K15/063 , B60K2001/005 , B60K2001/0416 , B60K2015/03557 , B60K2015/0638 , B60L3/0007 , B60L11/1874 , B60L11/1877 , B60L11/1879 , F02M25/089 , Y02T10/7005 , Y02T10/7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箱(42)配置在地板(41)的下方,在该燃料箱(42)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的后纵梁(12)夹设的后行李箱(58)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14),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24),炭罐(48)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左右一侧。由于将炭罐(48)配置在比后纵梁(12)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箱体(1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车身后部的后行李箱的容量,并且,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时能够利用后纵梁(12)保护箱体(14)和炭罐(48)不受冲击,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箱体(14)保护燃料箱(42)和炭罐(48)不受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102216122A
公开(公告)日:2011-10-12
申请号:CN200980146269.8
申请日:2009-12-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07 , B60K13/04 , B60K2001/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配线结构。所述车辆的配线结构具备:两端经由设在底板上的电源侧贯通口及电负载侧贯通口而插入所述车辆内的管(20)、穿过管(20)内而将电源与电负载连接的电缆(40a、40b、41),在该车辆的配线结构中,从电源侧贯通口(60)插入的管(20)的端部引出的电缆由设置在车辆内部的第一线缆引导件(70)限制而配线至与电源连接的连接部,并且,从电源侧贯通口(60)插入的管(20)的端部到达至第一线缆引导件(70)的设置部位,管(20)由贯通口密封构件(61)支承,该贯通口密封构件(61)具有供管(20)贯通的管贯通口(62)并堵塞电源侧贯通口(60)。
-
公开(公告)号:CN101909914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980101804.8
申请日:2009-0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6/40 , B60K1/04 , B60K6/28 , B60K11/06 , B60K15/063 , B60K15/073 , B60L11/14 , F02M25/08 , F02M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K6/40 , B60K15/03504 , B60K15/063 , B60K2001/005 , B60K2001/0416 , B60K2015/03557 , B60K2015/0638 , B60L3/0007 , B60L11/1874 , B60L11/1877 , B60L11/1879 , F02M25/089 , Y02T10/7005 , Y02T10/7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箱(42)配置在地板(41)的下方,在该燃料箱(42)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的后纵梁(12)夹设的后行李箱(58)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14),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24),炭罐(48)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左右一侧。由于将炭罐(48)配置在比后纵梁(12)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箱体(1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车身后部的后行李箱的容量,并且,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时能够利用后纵梁(12)保护箱体(14)和炭罐(48)不受冲击,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箱体(14)保护燃料箱(42)和炭罐(48)不受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100508273C
公开(公告)日:2009-07-01
申请号:CN200610084448.1
申请日:2006-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部车架(11)之间,偏靠车身左侧地载置收置电池的电池盒(18),并在电池盒(18)的车身右侧的端部,连接对电池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的进气导管(19)和排气导管(20),因此不仅能够用左右的侧部车架(11)保护电池盒免受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且能够将电池盒(18)的容积确保到最大限度,并能够确保配置进气导管(19)和排气导管(20)的空间。并且由于将电池盒(18)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于左右的侧部车架(11),因此不仅能够将电池盒(18)坚固地载置于车身,而且也能够通过电池盒(18)提高左右侧部车架(11)的刚性。
-
公开(公告)号:CN1320694C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申请号:CN200410081681.5
申请日:2004-12-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2 , H01M2/105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43 , H01M10/6557 , H01M10/6561 , H01M10/6566
Abstract: 一种电池的冷却结构,使电池盒简洁化、小型化,并且确保布局自由度的同时,均匀地冷却多个电池模块。其收纳多个电池模块(11)的电池盒(13)构成为具有冷却风入口(16)和冷却风出口(17)的匣形,在划分其上下面的导风板(23U、23L)的内面设置冷却风的通道截面积缩小的V字状冷却风引导槽(31),使冷却风的流向在该冷却风引导槽(31)中偏向电池盒(13)的下游侧中央部,从而有效冷却配置于此的冷却效果较差的电池模块(11),使其温度均匀化,并减少容量及寿命的差异。而且,不必在电池盒(13)设置旁路通道,所以能够使电池盒(13)的结构简洁化、尺寸小型化,并且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
公开(公告)号:CN1874051A
公开(公告)日:2006-12-06
申请号:CN200610084448.1
申请日:2006-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部车架(11)之间,偏靠车身左侧地载置收置电池的电池盒(18),并在电池盒(18)的车身右侧的端部,连接对电池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的进气导管(19)和排气导管(20),因此不仅能够用左右的侧部车架(11)保护电池盒免受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且能够将电池盒(18)的容积确保到最大限度,并能够确保配置进气导管(19)和排气导管(20)的空间。并且由于将电池盒(18)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于左右的侧部车架(11),因此不仅能够将电池盒(18)坚固地载置于车身,而且也能够通过电池盒(18)提高左右侧部车架(11)的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