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
    1.
    发明授权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85351B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610801565.9

    申请日:2016-09-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即使因支柱伴随着侧面碰撞的侵入而使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的车宽方向端部发生了变形,也能够防止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的变形部分与高压系统设备接触。车辆(1)具备:在左右一对的支柱(9)之间划分出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13)、以及配置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蓄电池单元(10)以及DC‑DC转换器(11),蓄电池单元以及DC‑DC转换器被从前方覆盖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17)覆盖,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具有延伸至支柱的附近的延伸部(17d),延伸部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槽部(17e),延伸部的比槽部靠外侧的部分以槽部为起点而向车辆前方弯折规定角度。

    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72601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041502.9

    申请日:2014-0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防止从收纳蓄电单元的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空气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性能受损的情况。在吸气通道与冷却风扇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冷却通路与冷却风扇之间,因此即使通过冷却风扇吸引冷却空气而在流路阻力部的下游侧产生大的负压,该负压也难以波及到流路阻力部的上游侧的冷却通路,能够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将外部的温热空气向冷却通路吸入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效果下降。而且,由于在冷却通路及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的缓冲效果,冷却通路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

    车辆
    4.
    发明授权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85364B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610801497.6

    申请日:2016-09-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一边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空气向车室排出,一边抑制车室的温度上升。车辆(1)具备:作为高压系统设备的蓄电池单元(10),其被收容在设于座椅(3)的后方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13)中;以及冷却机构(C),其利用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外部导入的冷却空气来冷却蓄电池单元,其中,冷却机构在使冷却蓄电池单元后的冷却空气分散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内之后,将冷却空气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内经由排气通路(65)而向车室(4)内排出,排气通路将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内的空气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下端部向下方引导,并从车室的地面(4a)的附近向车室内排出。

    车辆
    5.
    发明公开
    车辆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85351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10801565.9

    申请日:2016-09-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B60K2001/0416 B60Y2306/01 B60K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即使因支柱伴随着侧面碰撞的侵入而使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的车宽方向端部发生了变形,也能够防止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的变形部分与高压系统设备接触。车辆(1)具备:在左右一对的支柱(9)之间划分出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13)、以及配置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蓄电池单元(10)以及DC‑DC转换器(11),蓄电池单元以及DC‑DC转换器被从前方覆盖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17)覆盖,高压系统设备保护罩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具有延伸至支柱的附近的延伸部(17d),延伸部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槽部(17e),延伸部的比槽部靠外侧的部分以槽部为起点而向车辆前方弯折规定角度。

    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72601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041502.9

    申请日:2014-0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防止从收纳蓄电单元的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空气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性能受损的情况。在吸气通道与冷却风扇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冷却通路与冷却风扇之间,因此即使通过冷却风扇吸引冷却空气而在流路阻力部的下游侧产生大的负压,该负压也难以波及到流路阻力部的上游侧的冷却通路,能够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将外部的温热空气向冷却通路吸入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效果下降。而且,由于在冷却通路及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的缓冲效果,冷却通路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