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厢式货车的复合减阻设计

    公开(公告)号:CN109835426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910152079.2

    申请日:2019-0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厢式货车的复合减阻设计,其具体为:厢式货车两侧分别设有侧裙板,侧裙板平行于车身侧面的安装在厢式货车底部的两侧,车辆底面还设有整流结构,侧裙板和车辆底面整流结构的结合会明显改善现有厢式货车的气动阻力系数,甚至部分复合减阻设计组合的减阻率要高于各单一减阻设计减阻率的总和,本发明可实现厢式货车不同位置减阻设计之间相互促进,并给厢式货车气动阻力系数提高带来积极作用,复合减阻设计降低了厢式货车行进时所受阻力,使厢式货车行驶更加稳定可控,并减少过大空气阻力所带来的能源浪费。

    一种类摆线齿轮及类摆线齿轮减速器

    公开(公告)号:CN110630720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893313.7

    申请日:2019-09-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类摆线齿轮及类摆线齿轮减速器,类摆线齿轮齿廓采用摆线与渐开线复合拼接形成,该齿轮结合了渐开线齿轮和摆线齿轮的有点,可解决内啮合传动过程中齿轮强度与传动平稳性问题;而类摆线齿轮减速器采用两个做偏心运动的类摆线齿轮组成2K-H型组合轮系来实现减速,两个类摆线齿轮分别内啮合于外壳和活动盘,通过活动盘实现减速输出,并结合齿数分配实现大传动比;本发明避免了现有RV减速器行星传动结构中三根曲柄轴共同作用于摆线轮的过定位问题及少齿差传动过程中的干涉难题,采用类摆线齿轮作为减速器的传动齿实现无齿针结构,使得减速器整体加工与装配难度大大降低,进一步提升大速比减速器的传动性能和传动特性。

    采用干冰的车载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49353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619013.1

    申请日:2018-12-28

    Inventor: 许建民 毛玲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干冰的车载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冷却装置包括干冰存储装置、干冰研磨装置、冷却装置和气体循环装置,干冰存储装置通过干冰研磨装置连通冷却装置并向冷却装置内提供干冰,气体循环装置通过气流导向管连通冷却装置、出冰口且由一电磁阀控制气流导向管管内气流,对应的冷却方法为气体循环装置喷出的气流带动经研磨形成的干冰粉末进入冷却装置,冷却装置为喷射结构,含有干冰粉末的气流经喷射结构喷射在车辆待冷却机构表面实现降温,本发明解决了干冰粉末携带不便的问题,避免了喷洒冷却水冷却不均匀的不足,喷射的干冰吸收热量直接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不会产生易结冰的水渍,保证路面清洁,防止二次污染。

    一种基于GMM的转向控制器及叉车主动后轮转向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960570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510406211.X

    申请日:2015-07-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GMM的转向控制器及叉车主动后轮转向系统,系统具有设于叉车主动后轮上的转向控制器,该转向控制器具有轴套和两组GMM机构,该两组GMM机构左右对称地设在轴套内;GMM机构包括有GMM棒、线圈及推拉杆,GMM棒插置在线圈内,该GMM的一端顶靠轴套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推拉杆;轴套的端部设有开口,供推拉杆活动伸出。本发明能够实现独立于驾驶员的转向干预,通过主动后轮转向干预实现对车辆稳定性控制,达到主动改变前轮转向角的目的,提高车辆的操纵性、稳定性和轨迹保持能力,避免叉车倾翻危险工况的发生。同时本发明基于GMM的转向控制系统可以弥补现有叉车液压转向系统结构复杂、液压油路容易泄漏等缺点。

    汽车制动泵缸体自动清洗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601093A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210097280.3

    申请日:2012-04-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泵缸体自动清洗装置,包括旋转工作台,该旋转工作台由工作腔隔板分成四个工作腔,第一个工作腔用来装卸制动泵缸体,第二个工作腔用来清洗制动泵缸体内腔,第三个工作腔用来清洗制动泵缸体的外表面,第四个工作腔用来干燥;而旋转工作台与外表面清洗喷嘴或者外表面烘干喷嘴是分离开的,外表面清洗喷嘴或烘干喷嘴随上面气缸的伸缩而上下运动,这样可实现循环连续清洗作业。装卸、清洗及干燥同时进行,且装卸时不需停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一种精密轴对接设备及精密轴对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13018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911353108.8

    申请日:2019-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密轴对接设备,其包括套接在第一轴上的找正部和套接在第二轴上的检测部与校正部,找正部、检测部和校正部同轴分布且相互固定连接,找正部和检测部上分别安装有分别用于获取第一轴和第二轴表面弧度信息的距离传感器,检测部上的距离传感器在第二轴表面不同位置获取至少两组弧度信息以确定第一轴与第二轴径向及轴向的偏差,校正部上设有用于击打第二轴表面以修正偏差的施力装置,精密轴对接方法为利用找正部与检测部获得两轴之间偏差,利用校正部对偏差进行纠正,实现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的精密轴对接,本发明采用双截面检测方法,可直接获得两待对接轴之间轴向与径向双向偏差,进而直接实现两轴间双向精准对接。

    一种精密轴对接设备及精密轴对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13018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911353108.8

    申请日:2019-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密轴对接设备,其包括套接在第一轴上的找正部和套接在第二轴上的检测部与校正部,找正部、检测部和校正部同轴分布且相互固定连接,找正部和检测部上分别安装有分别用于获取第一轴和第二轴表面弧度信息的传感装置,检测部上的传感装置在第二轴表面不同位置获取至少两组弧度信息以确定第一轴与第二轴径向及轴向的偏差,校正部上设有用于击打第二轴表面以修正偏差的施力装置,精密轴对接方法为利用找正部与检测部获得两轴之间偏差,利用校正部对偏差进行纠正,实现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的精密轴对接,本发明采用双截面检测方法,可直接获得两待对接轴之间轴向与径向双向偏差,进而直接实现两轴间双向精准对接。

    一种多模式汽车消声器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083726B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810933687.2

    申请日:2018-08-16

    Inventor: 许建民 林文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模式汽车消声器,其中,多模式汽车消声器包括壳体、进气管、排气管、内插管和可移动板,壳体的内部由一隔板分成第一膨胀腔和第二膨胀腔,进气管开口于第二膨胀腔并具有通向第一膨胀腔的多个第一通孔,排气管一端开口于第一膨胀腔,内插管开口于第二膨胀腔中并具有通向第一膨胀腔的多个轴向间隔开的第二通孔,内插管内设有第一弹簧和活塞,隔板设有多个第三通孔,可移动板面向隔板的一侧设有多根可接纳在第三通孔中的长短不一的圆棒并且另一侧与一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随着第二膨胀腔中的压力逐渐增大,活塞逐渐远离第二膨胀腔移动,使得第二通孔逐渐露出,接着可移动板的圆棒逐渐脱离第三通孔。

    一种客车挡风玻璃检验模曲面模型逆向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87146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510799511.9

    申请日:2015-1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客车挡风玻璃检验模曲面模型逆向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测量玻璃检验模的长度L、宽度B和高度H;第二步,对玻璃检验模拍摄三维照片,采集玻璃检验模的三维照片导入CAD软件中,第三步,采用描图法建立玻璃检验模的轴测模型图,测量三维照片上玻璃检验模的长度L’,宽度B’,高度H’,确定投影系数Kx、ky、kz;第四步,移动坐标系测出玻璃检验模的投影坐标,第五步,计算出玻璃检验模的实际坐标,第六步,根据实际坐标建立标准CAD图纸,完成玻璃检验模的逆向建模。本发明解决曲面模具建模时的测量数据多,测量工作量大等问题,对提高大型曲面模具建模效率和测量干涉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50000A

    公开(公告)日:2019-01-22

    申请号:CN201811009294.9

    申请日:2018-08-31

    Inventor: 许建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35/0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和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使厢式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减少风阻、提高车速、增加行驶的车辆稳定性、降低燃油油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