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738205A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910020502.3
申请日:2019-01-0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G01M17/007 ,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车辆自动紧急制动与安全气囊系统的乘员防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建立乘员约束系统基准模型;步骤二,对步骤一建立的基准模型的损伤指标进行试验;步骤三,利用SVM模型预测乘员头部位置;步骤四,对步骤三中预测出来的乘员头部位置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步骤五,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利用步骤四中选取的最优保护区域作为约束条件,同时设定自动紧急制动减速度约束条件。本发明的集成车辆自动紧急制动与安全气囊系统的乘员防护方法,通过步骤一至步骤五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通过建立模型,然后进行损伤预测以后输出最优的控制参数至汽车的刹车系统内,使得汽车的刹车系统能够对碰撞事故中未系安全带乘员的防护。
-
公开(公告)号:CN105774800B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610182368.3
申请日:2016-03-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车辆队列中车辆间的碰撞缓解方法及装置,混合车辆队列中车辆间的碰撞缓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网联车的车况信息及该网联车前、后方相邻的非网联车的车况信息;2)依序判断混合车辆队列中的头车、后车,若是头车或后车,则进入步骤3),否则返回步骤1),头车为制动工况超过设定阈值的网联车,后车为头车后方满足队列碰撞缓解要求的车辆;3)接收网联车的车况信息;4)规划后车中各网联车的期望加速度;5)后车中各网联车按照被规划好的期望加速度行驶,非网联车按照跟车模型行驶;6)判断各后车是否停车,若是,则停止控制;否则,返回步骤3)。本发明能够利用混合车辆队列中各车间的制动空间进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5313891B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510690360.3
申请日:2015-10-22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B60W3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车协同避撞方法及装置,多车协同避撞方法包括:1)行驶车辆监测自车的制动工况;2)当某辆车的制动工况超过设定制动阈值时,则该车为首车,首车后方的车辆为后车;否则返回1);3)首车将其作为首车的信息输送至后车;4)各后车接收到首车信息后,将自车的车况信息输送给首车;5)首车接收各后车的车况信息后集中规划后车的制动加速度,并将期望加速度输送给相应的后车;6)后车接收期望加速度,并按照期望加速度对自车进行控制。7)若后车停止,停止控制;否则返回4)。本发明可以有效利用制动车辆队列中各车间的制动空间进行控制,实现车辆相对位置的均匀分布,从而有效避免碰撞或者减轻碰撞损伤程度并提高制动过程的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781435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163593.9
申请日:2016-12-1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G08G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非信控交叉路口车辆编队通行方法,其步骤:网联车辆驶近非信控交叉路口时,利用无线通信将自身的身份编号、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信息进行广播;服务平台获取所有网联车辆的身份编号、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信息,确定每个网联车辆的虚拟前车,并将每个网联车辆的虚拟前车所对应真实车辆的身份编号进行广播;每个网联车辆获取自身的虚拟前车所对应真实车辆的身份编号,进而依据该身份编号获取虚拟前车所对应真实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并进行坐标转换,变为等效前车,自动控制车辆跟踪等效前车,直至驶离交叉路口。本发明可大幅避免车辆在非信控交叉路口的减速、停车和起步过程,减小通行时间,提高非信控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同时降低对通信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103578B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010026353.4
申请日:2020-01-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系统激光雷达在线标定方法,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到端的激光雷达外参在线标定方法,避免复杂的数学模型推导和优化,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数据分析能力处理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和车辆GNSS数据,在线实时估计出激光雷达的外参误差,从而实现对激光雷达外参的实时修正,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环境感知功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自动驾驶系统的行车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1103578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2010026353.4
申请日:2020-01-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系统激光雷达在线标定方法,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到端的激光雷达外参在线标定方法,避免复杂的数学模型推导和优化,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数据分析能力处理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和车辆GNSS数据,在线实时估计出激光雷达的外参误差,从而实现对激光雷达外参的实时修正,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环境感知功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自动驾驶系统的行车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0094134A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910399352.1
申请日:2019-05-1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E05F15/655 , E05F15/646 , E05F15/77 , E05D15/06 , E05B81/06 , E05B81/90 , E05B81/56 , E05B83/40 , B60J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客车大开度前滑滑移门系统,包括机械系统、锁系统和电控系统,所述机械系统包括平推机构和滑移机构,所述平推机构和滑移机构均与电控系统耦接,还与门板联动,所述平推机构包括移动平台、摆臂和设置在移动平台上的动力组件,所述移动平台可滑移的设置在门框上,所述摆臂的一端与门板铰接固定,另一端与移动平台连接,还与动力组件联动,所述滑移机构包括双排链条、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以及滑移动力件。本发明的客车大开度前滑滑移门系统,通过平推机构和滑移机构的设置,便可简单有效的实现一个将门板先向车外侧平推然后滑移打开的效果了。
-
公开(公告)号:CN107061642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153781.1
申请日:2017-03-1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46 , F16H59/02 , F16H61/0204 , F16H2200/20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制动器式电动车两档变速箱及其控制方法,变速箱包括固定设置的箱体、输入轴、输出轴、第一行星排结构、第二行星排结构、外齿圈、行星架、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第一行星排结构和第二行星排结构共用行星架和外齿圈;行星架能够在锁止位置和释放位置切换,在第二制动器执行驱动指令情形下行星架位于锁止位置,行星架相对于箱体固定,在第二制动器不执行驱动指令的情形下行星架位于释放位置,行星架能够周向转动;外齿圈能够在锁止位置和释放位置切换,在第一制动器执行驱动指令情形下外齿圈位于锁止位置,外齿圈相对于箱体固定,在第一制动器不执行驱动指令的情形下外齿圈位于释放位置,外齿圈能够周向转动。本发明控制简单,能够使变速箱结构紧凑,使用寿命延长。
-
公开(公告)号:CN104960524B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510419626.0
申请日:2015-07-1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多车协同换道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属于车辆控制领域。本系统包括感知单元、通信单元、控制单元和人机交互单元,感知单元实时采集自车信息,通信单元用于车车间信息实时交互,控制单元进行协同换道可行性判断、实时获取自车与协同车辆的期望控制量并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本方法基于本系统,通过汇集自车、原车道前车、目标车道前车、目标车道后车的车辆信息,集中规划存在相互作用的四辆车在换道过程中的运动状态,通过四辆车的主动协同,顺利完成换道。本发明充分利用车间安全空间,有效增加了可行换道机会,保障了换道安全,改善了换道过程的驾驶舒适性,减弱了换道行为对目标车道上游车辆的消极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6406079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1020308.8
申请日:2016-11-2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G05B11/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磁流变液式车辆减振座椅控制装置及其方法,磁流变液式车辆减振座椅控制装置包括:座椅本体、阻尼组件、弹性密封连接构件、箱体、加速度传感器和ECU,其中:阻尼组件包括以垂直方式固定连接在座椅本体底部的阻尼板以及贯穿阻尼板的阻尼孔;内部封装有磁流变液的箱体通过弹性密封连接构件与阻尼组件密封连接;阻尼组件悬浮在磁流变液中而能够与箱体的内表面保持为隔开状态;加速度传感器用于采集座椅加速度信息,并输送给ECU;ECU用于接收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座椅加速度信息,并根据座椅加速度信息计算作用到磁流变液的电流控制量,以控制磁流变液流经阻尼孔时的阻尼特性。本发明能够实现对座椅本体的减振,有利于提高乘员坐在座椅上的舒适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