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轮和相关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07556B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310239505.9

    申请日:2013-06-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轮和相关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盘状轮或辐条型轮(10),其包括轮毂(12)、轮辋(14)和至少一个盘片型结构元件或辐条轮型结构元件(60),所述至少一个盘片型结构元件或辐条轮型结构元件与所述轮毂(12)和所述轮辋(14)成一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结构元件(60)被预张紧。一种用于制造自行车盘状轮或辐条轮的方法包括下列顺序步骤:提供轮毂(12)和轮辋(14);朝所述轮毂(12)将压缩施加在所述轮辋(14)上,从而使所述轮辋弹性变形;使至少一个盘片型结构元件或辐条轮型结构元件(60)与所述轮毂(12)和所述轮辋(14)成一体;和移除施加到所述轮辋(14)上的压缩。

    一种改善驾驶员舒适性的可拆卸的非充气轮胎

    公开(公告)号:CN107199831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710279611.8

    申请日:2017-04-26

    Applicant: 江苏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C7/00 B60B1/0284 B60B1/043 B60C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驾驶员舒适性的可拆卸的非充气轮胎,包括胎面层、内侧圆环和轮辐网;所述胎面层与内侧圆环之间按轴向设有若干层轮辐网;每层所述轮辐网包括若干刚性支撑座、关节轴承和轮辐;若干所述刚性支座通过硫化被固联在所述胎面层内侧,且按胎面层圆心均布;所述刚性支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凹槽;所述关节轴承放置在凹槽内,所述内侧圆环通过若干个轮辐与关节轴承连接;所述凹槽的方向与内侧圆环的轴向或者内侧圆环的周向一致;每层轮辐网上所述的凹槽的方向相同或者不相同且间隔分布。本发明可防止石头、泥浆杂物进入非充气轮胎内,保证了非充气轮胎内部的清洁,且有效地降低了噪声,减小了空气阻力。

    自行车轮和相关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07556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310239505.9

    申请日:2013-06-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轮和相关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盘状轮或辐条型轮(10),其包括轮毂(12)、轮辋(14)和至少一个盘片型结构元件或辐条型结构元件(60),所述至少一个盘片型结构元件或辐条型结构元件与所述轮毂(12)和所述轮辋(14)成一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结构元件(60)被预张紧。一种用于制造自行车盘状轮或辐条轮的方法包括下列顺序步骤:提供轮毂(12)和轮辋(14);朝所述轮毂(12)将压缩施加在所述轮辋(14)上,从而使所述轮辋弹性变形;使至少一个盘片型结构元件或辐条型结构元件(60)与所述轮毂(12)和所述轮辋(14)成一体;和移除在步骤a)中施加到所述轮辋(14)上的压缩。

    辐条式车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950965A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210280601.3

    申请日:2012-08-08

    Inventor: 宫本智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辐条式车轮,是采用能够应用于无内胎的带轮缘的轮辋的、轻型并且疲劳强度高的辐条式车轮。在形成于轮辋(12)的轮缘(17)上以相对于垂直线(Q-Q)而在径向上倾斜规定角度(b°)的方式形成辐条接受孔(19),辐条(13)的头部(13a)在接近轮辋主体(12a)的一侧的区域(I)与设置于辐条接受孔(19)的一面侧的座面(19a)接触而落座,并且辐条的头部直线部(13b)在辐条接受孔(19)的座面(19a)的相反侧与孔部(19b)直接开口的开口部的远离轮辋主体侧的边缘部分(K)接触。在头部直线部产生以接触部(K)为中心的力矩,使辐条在辐条接受孔的边缘部分(K)卡止,并且在接触部(I、K)之间作用压缩力。

    辐条式车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50965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210280601.3

    申请日:2012-08-08

    Inventor: 宫本智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辐条式车轮,是采用能够应用于无内胎的带轮缘的轮辋的、轻型并且疲劳强度高的辐条式车轮。在形成于轮辋(12)的轮缘(17)上以相对于垂直线(Q‑Q)而在径向上倾斜规定角度(b°)的方式形成辐条接受孔(19),辐条(13)的头部(13a)在接近轮辋主体(12a)的一侧的区域(I)与设置于辐条接受孔(19)的一面侧的座面(19a)接触而落座,并且辐条的头部直线部(13b)在辐条接受孔(19)的座面(19a)的相反侧与孔部(19b)直接开口的开口部的远离轮辋主体侧的边缘部分(K)接触。在头部直线部产生以接触部(K)为中心的力矩,使辐条在辐条接受孔的边缘部分(K)卡止,并且在接触部(I、K)之间作用压缩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