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28312B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280006270.2
申请日:2012-0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太田佳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 , B62D21/152 , B62D25/20 , B62D29/007 , C21D1/10 , C21D9/0068 , C21D9/085 , F16F7/123 , Y02P10/25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侧车架构造。在由具有恒定截面的管状中空部件构成的前侧车架(31)的动力单元安装部(36)的后方的第一、第二折曲部(38、39)中的后侧的第二折曲部(39)的附近设有第一脆弱部(41),并且,在所述动力单元安装部(36)中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为凸状的第三折曲部(40)的附近设有第二脆弱部(42),因此,在汽车的正面碰撞时,由管状中空部件构成的强度较高的前侧车架(31)不仅能够使第一脆弱部(41)而且使第二脆弱部(42)折曲,能够增加冲击吸收行程而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61153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11186549.X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底部结构,能够抑制车体高度以确保室内空间的舒适性。车辆底部结构包括:侧梁,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动力单元壳体,设置在所述侧梁之间,且内部包括电池部件;以及框体,连接所述侧梁以及所述动力单元壳体,其中所述框体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动力单元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为地板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3402857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280009731.1
申请日:2012-0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52 , B62D25/082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架的构造。构成前侧车架(11)的第一、第二管材(31、32)在第一水平部(11a)中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在第二水平部(11b)中沿着左右方向排列,在第一水平部(11a)与第二水平部(11b)之间的倾斜部(11c)中从上下方向变换排列成左右方向,至少在第一水平部(11a)以及第二水平部(11b)中,第一、第二管材(31、32)相互焊接(w1、w2),因此,本发明即使不使第一、第二管材(31、32)的截面形状沿长度方向变化,也可以使结合了这些管材的前侧车架(11)的截面形状和弯曲刚性沿长度方向变化,能够提供一种重量轻且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性能优异的前侧车架(11)。
-
公开(公告)号:CN118722878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310321714.1
申请日:2023-03-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具有良好的刚性。车体后部结构包括:车顶纵梁,在车体的上部沿车长方向延伸,并与内装部件形成闭合截面的一部分;以及后柱,在车顶纵梁的后侧沿车高方向延伸,由车顶纵梁形成的闭合截面的所述部分往比后柱更后方处延伸。
-
公开(公告)号:CN112739611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1980060971.6
申请日:2019-07-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下边梁(13)、第一能量吸收构件(21)、第二能量吸收构件(22)以及蓄电池封装体(25)。第一能量吸收构件配置于下边梁的中空截面(13a),并设置于内板(112)侧。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在下边梁的中空截面中以与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并设置于外板(113)侧。蓄电池封装体固定于下边梁而配置于地板下。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设定得比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大。
-
公开(公告)号:CN112739611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980060971.6
申请日:2019-07-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下边梁(13)、第一能量吸收构件(21)、第二能量吸收构件(22)以及蓄电池封装体(25)。第一能量吸收构件配置于下边梁的中空截面(13a),并设置于内板(112)侧。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在下边梁的中空截面中以与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并设置于外板(113)侧。蓄电池封装体固定于下边梁而配置于地板下。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设定得比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大。
-
公开(公告)号:CN101898503B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010187055.X
申请日:2010-05-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0427 , B60J5/04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使从车身前方作用的载荷有效地传递(分散)给车门(车门防撞梁),还可以实现减轻下边梁的重量的目的。车身侧部结构(10)包括:前车门(15),其经前铰链(14)设置在前车身开口部(22)上;前车门防撞梁(52),其设置在前车门内部,其前端结合在前铰链上;中介部件(13),其设置在车身上的前铰链前方一侧,用来将载荷传递给车身后方。其中,前铰链包括:前安装部(37),通过其可将前铰链设置在车身(11)上;前结合部(38),其不仅以可以与之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前安装部上,还结合在前车门防撞梁上,而前安装部包括前受力部(42),其用来承受来自中介部件的作用载荷。
-
公开(公告)号:CN11961153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11186559.3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可提高车体的刚性并抑制车体地板的高度。车辆底部结构包括地板面板,形成有车室;侧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地板横梁件,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且端部连接于所述侧梁,其中所述地板面板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端部,较所述地板面板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更下方,所述地板横梁件位于所述地板面板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且所述地板横梁件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外侧端部相互远离。
-
公开(公告)号:CN103391874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280008510.2
申请日:2012-0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5 ,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通过由在正面观察时呈直角三角形的板材构成的连结板(26)使隔板侧部件(24)和侧车架角撑板(20)在与前后方向轴正交的T面内结合,其中,隔板侧部件(24)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11)的前部结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侧车架角撑板(20)将前侧车架(11)及车轮罩上构件(12)的前部连接起来,因此,当作用有使前侧车架(11)的前部、侧车架角撑板(20)及车轮罩上构件(12)的前部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相对移动的载荷时,通过配置在T面内的连结板(26)的剪应力支承该载荷,由此,能够在将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898503A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1010187055.X
申请日:2010-05-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0427 , B60J5/04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使从车身前方作用的载荷有效地传递(分散)给车门(车门防撞梁),还可以实现减轻下边梁的重量的目的。车身侧部结构(10)包括:前车门(15),其经前铰链(14)设置在前车身开口部(22)上;前车门防撞梁(52),其设置在前车门内部,其前端结合在前铰链上;中介部件(13),其设置在车身上的前铰链前方一侧,用来将载荷传递给车身后方。其中,前铰链包括:前安装部(37),通过其可将前铰链设置在车身(11)上;前结合部(38),其不仅以可以与之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前安装部上,还结合在前车门防撞梁上,而前安装部包括前受力部(42),其用来承受来自中介部件的作用载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