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582714B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280022779.6
申请日:2012-04-23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9/007 , B21D53/88 , C21D9/0068 , C21D9/46 , C21D2211/001 , C21D2211/005 , C22C38/001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12 , Y10T29/496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轴向上具有高碰撞能量吸收能力的车辆碰撞能量吸收构件。所述车辆碰撞能量吸收构件由高强度薄钢板形成,所述高强度薄钢板具有至少980MPa的TS,以及满足下式的n值和极限弯曲半径(Rc):Rc≤1.31×ln(n)+5.21。通过使用高强度薄钢板,即使当TS为980MPa或更高时,构件也可以在车辆碰撞期间在轴向上稳定地压曲并且压溃成波纹管形。优选地,所述高强度薄钢板具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组成:C:0.14%至0.30%;Si:0.01%至1.6%;Mn:3.5%至10%;N:0.0060%或更小;以及Nb:0.01%至0.10%。所述高强度薄钢板包括相对于整个组织体积分数为30%至70%的铁素体相和具有至少10%的残留奥氏体相的第二相,所述铁素体相具有1.0μm或更小的平均粒径,所述残留奥氏体相的平均间隔为1.5μm或更小。
-
公开(公告)号:CN103391874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280008510.2
申请日:2012-0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5 ,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通过由在正面观察时呈直角三角形的板材构成的连结板(26)使隔板侧部件(24)和侧车架角撑板(20)在与前后方向轴正交的T面内结合,其中,隔板侧部件(24)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11)的前部结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侧车架角撑板(20)将前侧车架(11)及车轮罩上构件(12)的前部连接起来,因此,当作用有使前侧车架(11)的前部、侧车架角撑板(20)及车轮罩上构件(12)的前部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相对移动的载荷时,通过配置在T面内的连结板(26)的剪应力支承该载荷,由此,能够在将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582714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280022779.6
申请日:2012-04-23
Applicant: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9/007 , B21D53/88 , C21D9/0068 , C21D9/46 , C21D2211/001 , C21D2211/005 , C22C38/001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12 , Y10T29/496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轴向上具有高碰撞能量吸收能力的车辆碰撞能量吸收构件。所述车辆碰撞能量吸收构件由高强度薄钢板形成,所述高强度薄钢板具有至少980MPa的TS,以及满足下式的n值和极限弯曲半径(Rc):Rc≤1.31×ln(n)+5.21。通过使用高强度薄钢板,即使当TS为980MPa或更高时,构件也可以在车辆碰撞期间在轴向上稳定地压曲并且压溃成波纹管形。优选地,所述高强度薄钢板具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组成:C:0.14%至0.30%;Si:0.01%至1.6%;Mn:3.5%至10%;N:0.0060%或更小;以及Nb:0.01%至0.10%。所述高强度薄钢板包括相对于整个组织体积分数为30%至70%的铁素体相和具有至少10%的残留奥氏体相的第二相,所述铁素体相具有1.0μm或更小的平均粒径,所述残留奥氏体相的平均间隔为1.5μm或更小。
-
公开(公告)号:CN103391874A
公开(公告)日:2013-11-13
申请号:CN201280008510.2
申请日:2012-0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5 ,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通过由在正面观察时呈直角三角形的板材构成的连结板(26)使隔板侧部件(24)和侧车架角撑板(20)在与前后方向轴正交的T面内结合,其中,隔板侧部件(24)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11)的前部结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侧车架角撑板(20)将前侧车架(11)及车轮罩上构件(12)的前部连接起来,因此,当作用有使前侧车架(11)的前部、侧车架角撑板(20)及车轮罩上构件(12)的前部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相对移动的载荷时,通过配置在T面内的连结板(26)的剪应力支承该载荷,由此,能够在将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