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部车身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89856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780026538.8

    申请日:2007-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B62D25/2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分散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并对承担该负荷,同时能够提高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具有连接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后车架(2、2)之间的横梁(10),横梁(10)具有悬架安装部,后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备胎托盘架(20A、20B),连接在横梁上,且从该横梁(10)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保持备胎托盘(5);左右一对油箱架(30、30),连接在横梁(10)的车身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从该横梁(10)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扩展的状态,从而连接在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S、S)上。

    底板构造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977637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011145960.9

    申请日:2020-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侧面碰撞荷载迅速地传递至横梁、且能够提高支承刚性的底板构造。该底板构造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纵梁;设于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底板面板;和在底板面板的上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后侧横梁具有:从上表面部的前缘垂下的前侧面部;从后缘垂下的后侧面部;从前侧面部以及后侧面部的下端分别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一对的前、后侧凸缘部;和从上表面部、前侧面部以及后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朝向下纵梁延伸的剖视时コ字状的延伸部。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一对的前、后侧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同时相对于下纵梁的侧面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远离。

    车身下部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588799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910401168.6

    申请日:2019-05-14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载荷输入时,能够利用蓄电池横梁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能量,并且能够利用蓄电池横梁稳定地保护蓄电池单体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下边梁、蓄电池封装体以及蓄电池横梁。蓄电池封装体在内部收纳蓄电池单体,在蓄电池封装体配置在地板的下方的状态下,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与下边梁结合。蓄电池横梁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延伸至比蓄电池单体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蓄电池横梁具备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延伸至比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底板构造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7763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011145960.9

    申请日:2020-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侧面碰撞荷载迅速地传递至横梁、且能够提高支承刚性的底板构造。该底板构造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纵梁;设于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底板面板;和在底板面板的上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侧横梁。后侧横梁具有:从上表面部的前缘垂下的前侧面部;从后缘垂下的后侧面部;从前侧面部以及后侧面部的下端分别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一对的前、后侧凸缘部;和从上表面部、前侧面部以及后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朝向下纵梁延伸的剖视时コ字状的延伸部。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一对的前、后侧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同时相对于下纵梁的侧面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远离。

    车身前部构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47773A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申请号:CN201180066078.8

    申请日:2011-12-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B60R19/34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形成前侧车架(11)的前部的冲击吸收部(31);和设置在冲击吸收部(31)的内侧壁(43)上的横梁支承部件(22)。冲击吸收部(31)能够压缩变形,并且设定成内侧壁(43)的强度高于外侧壁(51)。横梁支承部件(22)形成为能够与前保险杠横梁(18)相对。前保险杠横梁(18)的截面形状以从左端部(18a)向车宽方向中央增大的方式形成。

    后部车身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89856A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780026538.8

    申请日:2007-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B62D25/2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分散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并对承担该负荷,同时能够提高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具有连接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后车架(2、2)之间的横梁(10),横梁(10)具有悬架安装部,后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备胎托盘架(20A、20B),连接在横梁上,且从该横梁(10)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保持备胎托盘(5);左右一对油箱架(30、30),连接在横梁(10)的车身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从该横梁(10)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扩展的状态,从而连接在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S、S)上。

    车身下部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50886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880031492.7

    申请日:2018-05-15

    Abstract: 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16),该地板(16)配置于车辆(Ve)的两侧部的下边梁(14、15)之间,且架设于各下边梁(14、15)的上部(82),其中,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地板横梁(34、35、36),其设置于所述地板(16)的上表面(16a),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靠上方的位置的梁上部(101);以及角撑板(61、62、6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横梁(34、35、36)的下方,且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和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并且从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所述梁上部(101)具有上倾斜部(108),该上倾斜部(108)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

    车身下部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88802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403970.9

    申请日:2019-05-14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蓄电池封装体的振动引起的车身振动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下边梁、蓄电池封装体及隔板。下边梁配置在车身的侧部下方,且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蓄电池封装体在内部收纳蓄电池单体,在蓄电池封装体配置在地板的下方的状态下,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左右的下边梁。隔板配置在下边梁的内部,从内侧对下边梁的截面进行加强。隔板设置在下边梁的内部中位于该下边梁的与蓄电池封装体的固定点的两侧的车身前后位置。

    车身下部结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8880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401184.5

    申请日:2019-05-14

    Abstract: 提供形成为不容易对固定于下边梁的蓄电池侧框架作用大的剥离载荷的结构且能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封装体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蓄电池封装体、下边梁及在下边梁与蓄电池封装体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支承蓄电池封装体的蓄电池侧框架,蓄电池侧框架具有固定于下边梁的第一安装构件和结合于蓄电池封装体并在第一安装构件与蓄电池封装体之间构成闭合截面的第二安装构件,第一安装构件具有与下边梁固定的外侧固定点和固定于第二安装构件的构成闭合截面的壁的内侧固定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