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54618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980024791.2

    申请日:2019-04-10

    Abstract: 在汽车的车身结构中,将热冲压成型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2)的前端连接于高张力材料制的左右一对的侧梁(11)的后端。后框架由倾斜部(14)和水平部(15)构成,其中,倾斜部随着靠向后方而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水平部从倾斜部的后端随着靠向后方而呈大致水平地延伸,侧梁的后部具有第1加宽部(11a),该第1加宽部(11a)经由弯曲部(11b)朝车宽方向内侧加宽,后框架的倾斜部的前部具有第2加宽部(12a),该第2加宽部朝车宽方向外侧加宽,第1加宽部的后端和第2加宽部的前端连接,第1加宽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和倾斜部的车宽方向内壁在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状连续,因此,由热冲压成型材料构成后框架,从而能够确保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地吸收后表面碰撞的碰撞能量。

    车身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车体后部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5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1910881365.2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后方碰撞时的载荷难以施加于在后副车架的后部配置的驱动源。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的后侧车架(71);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后轮(74),其经由悬架(73)而支承于后副车架;以及驱动源(75),其安装于后副车架的上侧,驱动源配置成其重心(G)位于比后轮的旋转轴(O)靠后方的位置,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驱动源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车身下部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636968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1880032830.9

    申请日:2018-05-18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具备:下边梁载荷传递构件(52、56),其设于下边梁(14、15)的内部;地板横梁(35),其设于在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架设的地板(16)的上表面(16a)和下表面(16b)中的一方,具有朝向所述下边梁载荷传递构件(52、56)的上部(56a)延伸的延出部(108);地板下方搭载部件(28),其设于所述地板(16)的下方,具备地板下方横梁(131);地板下方框架(29、30),其安装于所述地板下方搭载部件(28)及所述下边梁(14、15)的下部;地板下方载荷传递构件(152),其设于所述地板下方框架(29、30),与所述地板下方横梁(131)对置,所述地板下方载荷传递构件(152)具有:与所述下边梁载荷传递构件(52、56)的下部(56b)对置的上半部(152a);以及固定于所述地板下方框架(29、30)中的安装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下部的部位的下半部(152b)。

    车辆后部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21806B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1810970819.9

    申请日:2018-08-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不受车型限制且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比以往优异。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结构(S)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后侧车架(2),其配置在车体后部两侧;以及后横梁(3),其将所述后侧车架(2)彼此之间连结起来,所述后侧车架(2)具备:前后部(2a),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倾斜部(2b),其从所述前后部(2a)的前端以越朝向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所述倾斜部(2b)具备封闭截面积最窄的最窄部,所述后横梁(3)将所述最窄部彼此连结起来。

    车体侧部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32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7795.9

    申请日:2012-10-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62D25/02 B62D25/025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加强柱(14)的下部从而确保下部的刚性的车体侧部结构。在车体侧部结构(10)中,遍及侧梁(13)和前柱(14)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61)被隔板(21)分隔成多个部分。该隔板(21)具备与梁外侧件上壁(33)结合的后端凸缘(74)、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的前端凸缘(73)、以及间隔壁部(72)。间隔壁部(72)与梁外侧件侧壁(32)和梁外侧件下壁(34)一起形成第3U字状截面部(78),该第3U字状截面部(78)形成为U字状截面,并且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第3U字状截面部(78)与侧梁内侧件(23)一起形成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的闭合截面延长部(65)。

    车体后部结构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49512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1910880538.9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在后方碰撞的载荷大时使载荷传递至后副车架。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一对后侧车架(71),其在车辆(2)的后部前后延伸;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后侧车架;以及左右一对冲击吸收结构(130),其设置于后侧车架各自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后副车架具有: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其前后延伸;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3),其左右延伸,并与左右的后副车架纵梁结合,后副车架横梁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3L),突出部的后端位于比后侧车架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冲击吸收结构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车身下部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50886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880031492.7

    申请日:2018-05-15

    Abstract: 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16),该地板(16)配置于车辆(Ve)的两侧部的下边梁(14、15)之间,且架设于各下边梁(14、15)的上部(82),其中,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地板横梁(34、35、36),其设置于所述地板(16)的上表面(16a),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靠上方的位置的梁上部(101);以及角撑板(61、62、6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横梁(34、35、36)的下方,且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和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并且从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所述梁上部(101)具有上倾斜部(108),该上倾斜部(108)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

    车身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车体侧部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32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57795.9

    申请日:2012-10-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B62D25/02 B62D25/025 B62D25/20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能够加强柱(14)的下部从而确保下部的刚性的车体侧部结构。在车体侧部结构(10)中,遍及侧梁(13)和前柱(14)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61)被隔板(21)分隔成多个部分。该隔板(21)具备与梁外侧件上壁(33)结合的后端凸缘(74)、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的前端凸缘(73)、以及间隔壁部(72)。间隔壁部(72)与梁外侧件侧壁(32)和梁外侧件下壁(34)一起形成第3U字状截面部(78),该第3U字状截面部(78)形成为U字状截面,并且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第3U字状截面部(78)与侧梁内侧件(23)一起形成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的闭合截面延长部(65)。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