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725600A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810374975.9
申请日:2018-04-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底板构造,能够提高经由前侧车架传递的负荷的传递效率。前侧车架(14)具有从位于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分支点P分支出的外车架(26)和内车架(28),前座椅支承横梁(18)具有上构件(38)和下构件(32),外车架(26)固定于下纵梁(16),内车架(28)固定于前座椅支承横梁(18)的下构件(32),下构件(32)被设为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而逐渐减小,上构件(38)被设为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而逐渐增大。
-
公开(公告)号:CN103339019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280006546.7
申请日:2012-01-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1 , B62D25/082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侧车架(16)。前侧车架(16)在其后部,具有随着沿仪表盘下面板(21)趋向车身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折曲部(29)。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从折曲部(29)的后端向下纵梁(23)侧折曲。折曲了的通道侧延长部(46)向着通道部(24)折曲。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以及通道侧延长部(46)以大致同等的角度分支而构成分支部(48)。在分支部(48)的后方,在下纵梁侧延长部(45)及通道侧延长部(46)之间形成有三角形的荷载支承部(49)。在荷载支承部(49)的前方且折曲部(29)上,设有支承副车架(18)的后端(18b)的后端支承部(59)。
-
公开(公告)号:CN103339020B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280006547.1
申请日:2012-0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1 , B62D25/082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车身(11)包括从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16)。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后端分支为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侧伸出部(45)和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后方延伸的左右的通道侧伸出部(46)。在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弯曲的部位(28)的内部设有左右的加强部件(35)。该左右的加强部件沿车身前后方向从左右的前侧车架中的位于该左右的弯曲的部位之前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16b)延伸到位于左右的弯曲的部位之后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壁(16c)。
-
公开(公告)号:CN103339020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280006547.1
申请日:2012-0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1 , B62D25/082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车身(11)包括从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16)。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后端分支为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侧伸出部(45)和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后方延伸的左右的通道侧伸出部(46)。在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弯曲的部位(28)的内部设有左右的加强部件(35)。该左右的加强部件沿车身前后方向从左右的前侧车架中的位于该左右的弯曲的部位之前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16b)延伸到位于左右的弯曲的部位之后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壁(16c)。
-
公开(公告)号:CN108725600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810374975.9
申请日:2018-04-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底板构造,能够提高经由前侧车架传递的负荷的传递效率。前侧车架(14)具有从位于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分支点P分支出的外车架(26)和内车架(28),前座椅支承横梁(18)具有上构件(38)和下构件(32),外车架(26)固定于下纵梁(16),内车架(28)固定于前座椅支承横梁(18)的下构件(32),下构件(32)被设为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而逐渐减小,上构件(38)被设为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而逐渐增大。
-
公开(公告)号:CN108725588A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810371507.6
申请日:2018-04-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底板的上部加强部件也能够提高底板的弯曲承受力、有效抑制底板的变形的车身底板构造。本发明的车身底板构造(1)具有:前围板横梁(11),其在底板(19)的下表面侧沿上弯部(15)配置;新设的前侧车架(14),其在侧车架主体(24)的后部具有外车架(26)和内车架(28);以及底板(19),其以与这些外车架(26)和内车架(28)配合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形成有加强筋。
-
公开(公告)号:CN103347773A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申请号:CN201180066078.8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 B60R19/34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形成前侧车架(11)的前部的冲击吸收部(31);和设置在冲击吸收部(31)的内侧壁(43)上的横梁支承部件(22)。冲击吸收部(31)能够压缩变形,并且设定成内侧壁(43)的强度高于外侧壁(51)。横梁支承部件(22)形成为能够与前保险杠横梁(18)相对。前保险杠横梁(18)的截面形状以从左端部(18a)向车宽方向中央增大的方式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8791509B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810377597.X
申请日:2018-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易的构造来引发碰撞时的副车架的脱落并且能够抑制平常时的副车架的支承刚性的降低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前围板横梁(50)和副车架(54)。前围板横梁(50)具有横梁主体(51)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安装部(52)。副车架安装部(52)具有供将副车架安装部(52)和副车架(54)紧固的螺栓(B)穿插的副车架紧固孔(52f)、和形成在副车架紧固孔(52f)与前侧车架(14)之间的裂纹产生部(52g)。
-
公开(公告)号:CN108791509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377597.X
申请日:2018-04-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易的构造来引发碰撞时的副车架的脱落并且能够抑制平常时的副车架的支承刚性的降低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前围板横梁(50)和副车架(54)。前围板横梁(50)具有横梁主体(51)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安装部(52)。副车架安装部(52)具有供将副车架安装部(52)和副车架(54)紧固的螺栓(B)穿插的副车架紧固孔(52f)、和形成在副车架紧固孔(52f)与前侧车架(14)之间的裂纹产生部(52g)。
-
公开(公告)号:CN103347773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180066078.8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 B60R19/34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形成前侧车架(11)的前部的冲击吸收部(31);和设置在冲击吸收部(31)的内侧壁(43)上的横梁支承部件(22)。冲击吸收部(31)能够压缩变形,并且设定成内侧壁(43)的强度高于外侧壁(51)。横梁支承部件(22)形成为能够与前保险杠横梁(18)相对。前保险杠横梁(18)的截面形状以从左端部(18a)向车宽方向中央增大的方式形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