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28540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567979.4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能由边侧框架效率良好止挡输入到地板结构体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载荷并使基于地板结构体等的压溃进行的能量吸收顺畅推进的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一对边侧框架,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的后方侧或前方侧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横梁,连结于一对边侧框架;地板结构体,接合于一对边侧框架和横梁,横梁具有一对倾斜延伸部,该一对倾斜延伸部从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两端部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侧呈钝角状弯折延伸,地板结构体具有加强筋条,该加强筋条从比横梁靠车身前后方向的外侧位置以与横梁相接的方式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侧延伸,加强筋条延伸到未到达横梁的与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地板结构体接合的接合部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79971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079504.2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将在车辆(Ve)的底板的下方配置的蓄电池包(20)与在蓄电池包(2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的下边梁连结的侧框架(50);设置在蓄电池包(20)的内部,配置在蓄电池(27)之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出的下横梁(35);以及设置在蓄电池包(20)的内部,将下横梁(35)与底板连结的连结部(37)。连结部(37)设置在比蓄电池(27)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401038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0823498.0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后轮、后侧框架及压坏构件。后轮配置于车辆侧部。后侧框架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且比后轮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压坏构件在后轮的车辆后方侧以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该后轮重叠的方式配置。压坏构件固定于后侧框架。
-
-
公开(公告)号:CN108454371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1810129556.9
申请日:2018-02-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下部构造,在车身的侧面碰撞时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组。本发明的车身的下部构造具备:配置在底板的下方的蓄电池组(51);在车身宽度方向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11);以及使蓄电池组(51)支承于下纵梁(11)的蓄电池侧框架(61),蓄电池侧框架(61)中,该蓄电池侧框架(61)的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表面(61c)与该蓄电池侧框架(61)的形成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蓄电池组(51)的支承部(61b)相比位于下方。
-
公开(公告)号:CN109383623A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810890549.0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从悬架向车身传递的振动的车身构造。包括:设置在车身底板(1)下方的左右一对悬架装置(10);将悬架装置安装于车身底板(1)的悬架安装部;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的电力供给装置(100);支承电力供给装置(100)的固定车架(110);以及将固定车架(110)安装于车身底板(1)的车架安装部(R2),将车架安装部(R2)配置在相对于悬架安装部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892855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567986.4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的同时提高车轮罩的悬架载荷的输入部的支承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具备:车轮罩,其以包围车轮的上方侧外周和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配置于车身侧部;以及减震器基座,其固定于所述车轮罩的上部区域的内表面并支承悬架的减震器的上部,在所述车轮罩的所述上部区域设置有在侧方观察、前后方向观察、上下方向观察时均弯曲、且不具有拐点的向上方凸出的三维曲面部,所述减震器基座固定于所述三维曲面部的内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14987179B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210126932.5
申请日:2022-0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能够将电池壳体的变形抑制得小、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具备收纳多个蓄电池的蓄电池壳体。蓄电池壳体具备壳体框体、第一撑条及第二撑条。壳体框体通过前框架、后框架、右侧框架及左侧框架而形成为框状。第一撑条设置于前框架,且具有相对于前框架朝向上外侧变形的第一撑条轮廓部。第二撑条设置于后框架,且具有相对于后框架朝向上外侧变形的第二撑条轮廓部。
-
公开(公告)号:CN11750836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0726350.5
申请日:2023-06-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后底板、后板、后保险杠梁及多个底板加强部。后板在后底板的后部立起而配置。后保险杠梁在后板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后底板和后板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短。底板加强部分别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对后底板的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多个部位进行加强。底板加强部的后端部配置在比后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3548116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213161.9
申请日:2021-02-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于因例如侧面碰撞等输入的冲击载荷使通道发生变形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10)具备底板通道(14)、第一横梁(32)、第一加强构件(48)及第二加强构件(49)。底板通道在底板(13)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横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与底板通道接合。第一加强构件具有分别从通道顶部(24)及通道侧壁(25)分离的第一上部(51)及第一左侧部(52)。第二加强构件与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上部接合,且与第一横梁的顶部(43)附近接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