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654111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710152375.3
申请日:2017-03-15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1 , H01M10/6555 , H01M10/65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固定机构,其中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挡板、固定杆和风道隔板;其中,蓄电池固定设置在两个侧挡板之间;固定杆固定卡设在蓄电池上,且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挡板固定连接;风道隔板固定设置在固定杆的中间位置,并将两个侧挡板之间分隔成两个相同的固定空间,风道隔板具有设定的厚度。本发明提供的蓄电池固定机构及蓄电池模组总成,通过固定杆和侧挡板的配合,有效限制了蓄电池在各个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设置风道隔板,可以使蓄电池通过风道隔板的作用而相互分离,保证了蓄电池产生的热量能够得到有效散发;同时,通过电池箱的设置,也保证了相邻蓄电池固定机构之间的散热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914506B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610237524.1
申请日:2016-04-14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R13/193 , H01R13/11 , H01R13/426 , H01R13/4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母端子及其卡接结构,包括有夹紧部、固定部及连接部;所述夹紧部、所述固定部及所述连接部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夹紧部包括有一对卡片,在每个卡片的外侧设置有压紧片;所述固定部为长方体结构,在所述固定部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各设置有一个卡爪;所述连接部包括有连接部本体,在所述连接部本体的两侧依次相对设置有一对第一延伸部和一对第二延伸部。本发明通过在卡片的背面设置压紧片结构,增大了母端子的保持力,有效压紧公端子,使蹬合更可靠。本发明的卡接结构通过弹性结构的设计,保证与母端子有良好的适应匹配性,使得安装贴合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07444485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628895.7
申请日:2017-07-28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2D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04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下电保持助力转向的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远程监控备用控制器、动力电池、转向电机控制器与转向电机,当车辆在行驶中突然断失去高电平或者下电时,可立即启用远程监控备用控制器,并通过远程监控备用控制器控制动力电池向转向电机控制器输出高电平,并且通过远程监控备用控制器向转向电机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使得高电平经转向电机控制器,输出至转向电机,从而使得转向电机继续工作,并继续提供助力而保证助力转向,使得方向盘能够正常旋转,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突发状况,避免意外的伤害,同时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使操控电动车辆更加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5480172B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610016172.7
申请日:2016-01-07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夹,其中,包括:扎带,用于夹持线束;固定部,用于与车身钣金固定连接;弧形限位部,用于对扎带进行限位;弧形限位部与固定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供扎带穿过的通孔;弧形限位部远离固定部的一侧设置有卡槽,卡槽与扎带相配合,弧形限位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对线束进行弹性压紧的弹片。本发明提供的线夹设置有扎带、固定部和弧形限位部,通过弧形限位部对扎带进行限位,扎带对线束进行捆扎,固定部与车身钣金相连,从而将线束固定在车身上。根据线束是否有旋转的需求,可以设置固定部与车身之间是否有相对转动的结构关系。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线夹的通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422987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510969207.4
申请日:2015-12-17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线固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线夹,包括半包围结构的静态部,还包括具有顶角的第一弹片,第一弹片在静态部的内部与静态部固定连接,且顶角为非固定点;第一弹片的一端连接有动态部,且动态部与静态部连接形成全包围结构;第一弹片具有第一位置,此时其两侧均为管线固定空间,在侧向压力作用下,第一弹片靠近静态部运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一弹片的两侧分别形成管线固定空间或仅在一侧形成管线固定空间。该管线夹通用性强,使用方便。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管线固定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板和底板,顶板和底板之间设有两组上述管线夹,且两组管线夹中静态部的开口分别朝向与顶板平行且相反的两个方向,方便对称设置的管线同时固定。
-
公开(公告)号:CN105059218B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510524606.X
申请日:2015-08-21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R16/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线束固定线夹改进结构,包括有静态部、运动部及固定部;运动部与静态部活动式连接;固定部与静态部固定连接;运动部包括有第一运动部、第二运动部、第三运动部及第四运动部;静态部包括有十字型基板、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及第四支撑部;固定部包括有固定柱及固定于所述固定柱上的阻挡部。本发明通过静态部及运动部的结构设计,可以用于线束分支点处固定,并且适用于固定分支点处不同规格尺寸的线径。在一个钣金固定孔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位置附近,线夹与线束连接的固定点由一点提升为两点固定,固定安全可靠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985109A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710183910.1
申请日:2017-03-24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B27/00 , B25B27/0042 , B25B2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油滤清器拆装装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驱动齿轮和行星齿臂,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均为圆盘形结构,二者的中心位置均设有通孔,所述下盖板的板面上环设有多个下安装孔,所述上盖板上设有与所述下安装孔一一对应布置的上安装孔,所述行星齿臂为L形结构,其上端通过螺栓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所述驱动齿轮的顶部中心位置设有上安装轴,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下安装轴,所述上安装轴和所述下安装轴分别安装在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上的所述通孔内,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行星齿臂齿连接。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机油滤清器拆装工具型号多,通用性差的问题;具有操作简单和拆装效率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644495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0874183.9
申请日:2016-09-30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性能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包括:确定影响性能参数的基本参数,并获取所述基本参数的初始值;根据所述性能参数的数学模型,建立仿真计算模型;根据所述基本参数的初始值和所述仿真计算模型,仿真计算出所述性能参数的初值;按设定变化比率增加或减小所述基本参数的值,并根据所述性能参数的初值计算出所述性能参数的变化率;根据所述变化率,确定所述基本参数对所述性能参数的灵敏度高低。本发明能提高电动汽车系统设计与优化判断依据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633287B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510079130.3
申请日:2015-02-12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F16L3/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汽车管线夹,包括连接于车架的连接部,和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第一夹持结构、第二夹持结构和第三夹持结构,线束通过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固定于所述安装部,洗涤液管通过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固定于所述安装部,燃油管或者制动管通过所述第三夹持结构固定于所述安装部。本发明的汽车管线夹,同时固定汽车线束、洗涤液管以及燃油管或者制动管,减少装配的零件数量,且各管线路之间的位置固定,避免干涉磨损,提高了汽车管线路的可靠性,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7336638B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611087869.X
申请日:2016-11-30
Applicant: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L1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电动车辆超速的方法,包括:获取油门或刹车的踏板信号;将所述踏板信号转换成转矩指令,并根据所述转矩指令输出第一控制参数;监测实际电机转速,并将所述实际电机转速与设定的上限电机转速进行比较;如果所述实际电机转速大于所述上限电机转速,则输出第二控制参数;如果所述实际电机转速小于所述上限电机转速,则输出经过单向限幅的所述第二控制参数;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控制参数控制电机运转。通过该方法,可以避免转矩控制与转速控制相互切换导致的程序逻辑相对复杂、以及由人为动作产生误判的问题,从而可有效地提高整车安全性能以及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