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85388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464465.8
申请日:2023-11-06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中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针对每台空调机组,获取该空调机组对应的多个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根据每个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去除故障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得到多个第一剩余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根据多个第一剩余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去除误报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得到第二剩余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以调节该空调机组的运行参数。这样,通过依次去除故障的回风温度传感器和误报的回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值,能够提高车厢温度检测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对空调机组的控制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8415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390110.9
申请日:2023-10-25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市域列车用应急通风风道系统及市域列车,风道系统包括司机室通风系统、客室通风系统和空调控制器,司机室通风系统包括司机室空调机组和司机室通风模块,客室通风系统包括客室空调机组和客室通风模块,风道系统还包括应急通风模块,应急通风模块包括旁通风阀和旁通风道,旁通风道连通司机室通风模块和客室通风模块;当市域列车处于正常运行状况下,空调控制器控制旁通风阀打开至第一固定角度;当市域列车处于应急状况下,空调控制器控制旁通风阀由第一固定角度调整至完全关闭,再由完全关闭调整至完全打开。该申请能够解决现有的市域列车在应急情况下,司机室无法通风或无法调节环境温度而引起的舒适度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994105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837038.X
申请日:2020-08-19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均匀送风风道,包括进风口、送风隔板、送风口、送风道本体,所述送风口设置在进风口两侧送风道本体底部中间区域,所述送风隔板设置在所述送风口两侧主送风道本体上下面之间平面之间,隔板上设有使风从主送风道进入送风腔的送风条缝,所述送风隔板和送风道本体之间形成主送风道,进风口同侧的两个送风隔板和送风道体围成送风腔,本发明均匀送风风道的送风均匀性调节方便,由于原始状态送风均匀性较好,调试时只需要在送风腔内设置少量的导流板即可满足送风均匀性要求,由于送风腔相对于主送风道内动压非常小,所以少量导流板对阻力影响很小,而且送风腔内的导流板可以通过送风口进行调节,不需要设置检查门及频繁拆卸检查门。
-
公开(公告)号:CN11708771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255307.1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市域列车的客室用风道系统以及市域列车,市域列车的客室用风道系统设置于市域列车的客室的顶部,市域列车的客室用风道系统包括多个风道段,多个风道段沿市域列车的长度方向首尾顺次连接;每个风道段均包括主体、送风管和回风管,主体包括送风腔和回风腔,回风腔设置于送风腔的上部的两侧,送风管连通送风腔,回风管连通回风腔;送风管的第一送风口可转动地设置于市域列车的客室的上部的侧壁,回风管的回风口设置于市域列车的客室的底部;空调机组设置于多个风道段彼此连接的位置,空调机组连通回风腔和送风腔。该市域列车的客室用风道系统通过优化送风腔和回风腔结构,实现便捷送风,促进气流循环,提升乘坐舒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79030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940536.5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车组快速组装集成风道,包括风道主体结构、送风腔、回风腔、风道吊耳、顶板吊耳、风道插板、风道插槽、密封棉,所述风道主体结构包括中部的送风腔和其两侧的回风腔,回风腔外侧设有风道吊耳和顶板吊耳,风道主体结构两端分别设风道插槽和风道插板,风道插槽内部设置密封棉,相邻风道通过风道插板插入风道插槽,风道插板压接风道插槽内密封棉密封。本发明节省了安装空间,同时降低了总体重量,提高了整体装配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62224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367780.9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用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送排风机组及车辆,车辆送排风机组包括:风腔,风腔具有新风风道和送风风道;风机,风机设置于风腔,风机启动后,新风风道与送风风道之间形成循环气流;风阀,风阀设置于风腔,风阀设置在新风风道与送风风道之间;风阀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风阀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位置时,循环气流的流动路径发生变化。本申请提供的车辆送排风机组,通过设置能够进行工作状态切换的风阀,使得仅使用一组风机机组即可实现进风功能和排风功能的切换,减少了车辆使用机组的数量,减少多机组对车体空间的占用情况,降低整车重量,也降低了车辆的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341749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345728.3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车辆,空调系统包括:空调机组,设置于车辆的顶部;空调机组至少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与主风道连通,第一送风风道,与主风道连通;第一送风风道设置有第一送风口,第一送风口与车辆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二送风风道,与主风道连通;第二送风风道设置有第二送风口,第二送风口朝向车辆的地板延伸。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两条送风路径分别向车辆的车厢送风,并且第一送风风道和第二送风风道的送风方向不同,第二送风风道能够向乘客的脚部送风,提高了空调机组向车厢内部空间送风的全面性、车厢内空气流动的均匀性,避免风量无法送至乘客脚部区域,导致乘客乘座不舒适。
-
公开(公告)号:CN116923468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1152694.6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市域列车用的司机室风道及市域列车,市域列车用的司机室风道的结构包括风道主体,风道主体连通于市域列车的空调机组;上部风管,上部风管的一端连通于风道主体,上部风管的另一端连通于司机室主体的顶部,用于为司机室主体的顶部送风口供风;侧部风管,侧部风管的一端连通于风道主体,侧部风管的另一端连通于司机室主体的下部,用于为司机室主体的底部送风口供风;以及窗部风管,窗部风管的一端连通于风道主体,窗部风管的另一端设置在司机室主体的前窗玻璃和侧窗玻璃之间,用于为前窗玻璃和侧窗玻璃送风。该市域列车用的司机室风道及市域列车能够解决现有的市域列车仅在司机的顶部进行送风,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6195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464393.7
申请日:2023-11-06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系统压缩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在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启动前,检测与所述压缩机相连的压力开关的通断状态,响应于所述压力开关导通,控制所述压缩机启动;在第一时间内实时检测所述压力开关的通断状态,并记录在所述第一时间内所述压力开关的保护次数;当所述第一时间内所述压力开关的保护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时,则控制所述压缩机锁定,以防止所述压缩机损坏,并将所述压缩机的状态发送至列车控制管理系统;检测到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停机模式或重新上电时,返回执行所述检测与所述压缩机相连的压力开关的通断状态的步骤。通过所述方法和装置,有效防止压缩机的损坏,保护空调系统免受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212447549U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21736036.3
申请日:2020-08-19
Applicant: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1D27/00
Abstract: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均匀送风风道,包括进风口、送风隔板、送风口、送风道本体,所述送风口设置在进风口两侧送风道本体底部中间区域,所述送风隔板设置在所述送风口两侧主送风道本体上下面之间平面之间,隔板上设有使风从主送风道进入送风腔的送风条缝,所述送风隔板和送风道本体之间形成主送风道,进风口同侧的两个送风隔板和送风道体围成送风腔,本实用新型均匀送风风道的送风均匀性调节方便,由于原始状态送风均匀性较好,调试时只需要在送风腔内设置少量的导流板即可满足送风均匀性要求,由于送风腔相对于主送风道内动压非常小,所以少量导流板对阻力影响很小,而且送风腔内的导流板可以通过送风口进行调节,不需要设置检查门及频繁拆卸检查门。(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