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49995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310245488.3
申请日:2023-03-15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航天领域,公开了一种级间分离试验中基于虚拟样机的特种机构碰撞预测方法。特种机构碰撞预测方法建立了试验段、机构、分离体的三维数字模型,用以预测试验过程中的碰撞预测;建立了独立于控制系统、且图形计算更优的虚拟机系统,虚拟机系统通过高速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在进行碰撞预测时可以较小的占用PLC资源;通过计算机OpenGL或者DirectX技术进行实时显示,让用户对整个运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甚至人工介入碰撞预测;在三角面片图元相交计算时,只检测三角面片速度方向与其法线方向相同的三角面片,提高了效率。特种机构碰撞预测方法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实时的碰撞预测,提高了级间分离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49995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245488.3
申请日:2023-03-15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航天领域,公开了一种级间分离试验中基于虚拟样机的特种机构碰撞预测方法。特种机构碰撞预测方法建立了试验段、机构、分离体的三维数字模型,用以预测试验过程中的碰撞预测;建立了独立于控制系统、且图形计算更优的虚拟机系统,虚拟机系统通过高速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在进行碰撞预测时可以较小的占用PLC资源;通过计算机OpenGL或者DirectX技术进行实时显示,让用户对整个运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甚至人工介入碰撞预测;在三角面片图元相交计算时,只检测三角面片速度方向与其法线方向相同的三角面片,提高了效率。特种机构碰撞预测方法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实时的碰撞预测,提高了级间分离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269010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826827.8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模拟进气流动的飞行器气动特性测量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的通气模型通过天平波纹管和通气支杆安装在尾撑支架上部,尾撑支架后段和安装平台之间安装有变侧滑角装置,流量计和引射器等测量装置固定在安装平台上,安装平台的后端固定连接风洞的弯刀机构;变侧滑角装置改变通气模型的侧滑角。试验方法包括风洞试验准备;开展风洞试验;试验数据处理。本发明采用“尾撑+托举”的支撑方式,实现了测试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完美结合;采用两端带球铰、中空的伸缩套筒,实现了侧滑角偏转所引起气流管路长度和角度变化的补偿,为大型连续式高速风洞进气流动精确模拟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265686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780912.5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长武器运动轨迹摄像用大尺寸板状共晶荧光材料的方法,包括:使用拉晶杆牵引坩埚在水平卡槽拉晶轨道上缓慢移动,使坩埚头部靠近加热区;将功率增加到18.5kW,在原料开始熔化时继续通过水平卡槽拉晶轨道移动坩埚,以使其平稳并全部进入加热区;持续将生长炉的功率升高至23.5kW并保持5小时,进行化料操作化料完成后,通过拉晶杆牵引坩埚将坩埚头部以200mm/h的手动牵引速度移动至加热区与降温区交界处,按50mm/h的拉晶速度开始拉晶;S5、待坩埚尾部达到加热区与降温区交界处时,共晶生长结束。本发明提供一种生长武器运动轨迹摄像用大尺寸板状共晶荧光材料的方法,可有效保证拉晶速率提高后坩埚可以平稳运动,防止共晶因坩埚颠簸导致的开裂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538156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821542.4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计和流动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间分布的环缝引射器装置。环缝引射器装置包括引射器壳体、集气室和若干个形状相同中心对称的环缝单元体三个部分;环缝单元体为双层管体结构,中心腔体为被引射气体通道,环缝腔体为引射气体通道;各环缝腔体前端与集气室连通,集气室设置有高压气体入口;各环缝腔体后段设置有喷管;被引射气体经被引射气体通道流入掺混段,同时,高压气体从高压气体入口进入集气室,再经各环缝单元体的环缝腔体喷出形成引射气体,引射气体和被引射气体掺混后,流入扩张段。环缝引射器装置增加了高速引射气体和低速被引射气体的掺混区域,提升了掺混度,提高了引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399548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672188.3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空气动力学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进气道内表面气动特性测量试验装置及其安装和试验方法。本发明的进气道内表面气动特性测量试验装置及其安装和试验方法,综合运用部件测力试验装置、进气道试验装置和测压试验装置三种装置和方法,通过流量计实现对进气道流量的精确调节和测量;通过环式六分量天平获取进气道内表面壳体在风洞试验条件下的综合载荷;通过对进气道内表面壳体与飞行器模型主体、模型盖板之间隔离腔体压力的测量,实现对环式六分量天平所获取综合载荷的修正,准确获得进气道内表面在风洞试验条件下的气动特性。解决了进气道内表面气动特性获取困难的技术问题,试验精准度高,可操作性强,安装重复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2461491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011338684.8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匀加速运动的捕获轨迹(CTS)试验速度控制方法,包括:S1、基于与六自由度机械手相配合的电机速度匀加速模型、编码器实时反馈值,通过位置控制方法中目标位置对六自由度机械手的目标运动速度进行计算;S2、对限定运动时间进行尺度变换,以得到变换后的六自由度机械手运动速度;S3、基于六自由度机械手的加速度,解算得到六自由度机械手的实际运动速度;S4、控制六自由度机械手按照实际运动速度进行运动,当六自由度机械手运动下一时刻后,返回至S1直到完成整条轨迹。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匀加速运动的捕获轨迹(CTS)试验速度控制方法,能避免了推导外挂物模型运动速度与六自由度机械手速度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消除试验过程中的累计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07505116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710785962.6
申请日:2017-09-0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机编队飞行实验的飞机支撑装置及跨声速风洞实验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固定设于风洞实验段的底部的底座,背撑支架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呈角度连接,第一连接臂与底座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臂通过变角块与长机连接;变角块包括连接于长机的安装部、变角板,变角板与第二连接臂连接;弯尾连杆的一端连接于风洞实验段中的网格测力机构,弯尾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一天平支杆与六自由度天平连接,六自由度天平连接僚机。本发明实现了在飞机编队飞行的风洞实验中对长机的牢固支撑和对僚机飞行状态的控制,进而提高了风洞实验评估大型飞机编队飞行效能和进行队形参数优化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491608B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1710711618.2
申请日:2017-08-1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机编队飞行的队形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利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得到僚机气动力系数的数值响应面模型;获取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中的部分样本点;以部分样本点为试验样本点进行编队飞行风洞试验,获得试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建立僚机气动力系数的试验响应面模型;根据数值响应面模型和试验响应面模型,建立混合响应面模型;通过高效全局优化算法对混合响应面模型进行飞机编队飞行的队形参数优化,得到最优飞机编队位置参数。本发明将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与风洞试验方法相结合,提高了该优化过程的数据精度且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269009B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26823.X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大型连续式风洞多发进气道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的斜腹撑支架的前段固定在进气道模型的下腹部,斜腹撑支架和安装平台之间通过变侧滑角装置连接,安装平台的后端固定连接风洞的弯刀机构;变侧滑角装置改变进气道模型的侧滑角;流量计和引射器等测量装置固定在安装平台上。试验方法包括风洞试验准备;开展风洞试验;试验数据处理。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采用“斜腹撑+托举”的支撑方式,实现了测试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完美结合;采用两端带球铰、中空的伸缩套筒,实现了侧滑角偏转所引起气流管路长度和角度变化的补偿,为大型连续式多发进气道试验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