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1311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78459.0
申请日:2024-08-26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海冰厚度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海冰厚度检测装置包括Jetson NANO处理器、装置主体、以及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激光雷达模块、摄像模块和LED模块。本发明通过船载摄像模块对船侧海冰进行厚度参数的实时识别,特别是针对未完全翻转海冰可实现海冰厚度参数的识别,不仅可以提升航行安全和效率,还能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其他船只提供重要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987214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459616.3
申请日:2025-04-14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复合误差变换预设性能函数的气垫船多约束控制方法,涉及气垫船运动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建立全垫升气垫船的运动数学模型,设计观测器对系统不确定性进行实时估计和补偿,并引入非线性映射函数和生物激励模型处理非对称时变约束;基于复合误差变换预设性能函数,设计了位置控制率和速度控制率,有效避免了高速航行中的侧滑甩尾问题,提高了轨迹跟踪精度和系统稳定性;此外,通过扰动观测器和复合误差变换技术,消除了初始条件依赖性,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本发明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显著提高气垫船的轨迹跟踪精度、稳定性和安全性,适用于水面、陆地、沼泽等多种复杂环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667081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310943105.X
申请日:2023-07-31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动力控制系统的接地连接装置及方法,包括接地电缆压紧装置、转动轴套箍装置、接地电缆接触面积调节装置、导电银环装置、压紧装置基座以及摇杆装置;通过可调节接触面积的形式,不同的接触面积对应不同的电阻,适配不同的接地电流,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灵活地调整接触面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通过向船舶的转动轴施加外部反向电流,以抵消船舶转动轴与其他材料之间的电势差;本发明设计紧凑,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装配导电银环装置避免对船舶传动轴造成损伤,显著提高了船舶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9321767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553721.5
申请日:2024-11-03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深海采矿系统协同作业实验平台,所述实验平台包括软管、座底移动平台、水面移动平台、水面水下定位基站、测试水池;所述水面移动平台和座底移动平台放置于所述测试水池中,两移动平台之间通过所述软管进行连接;所述水面水下定位基站安装在所述测试水池的四个顶点区域,用于接收所述水面移动平台的信标数据及座底移动平台发出的水声定位信号,实现对移动平台的有效定位。本申请是由管路配合将终端控制与移动实验平台进行搭配,实现了采矿车集群分别在各自水平面方向上的运动规划。
-
公开(公告)号:CN11900438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78985.7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6F18/25 , G06V20/58 , G06V20/70 , G06V10/26 , G06V10/44 , G06V10/46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45 , G06N3/0442 , G01S13/86 , G01S13/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场冰山识别预报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利用船载雷达和摄像机分别实现远处和近处冰山的数据采集,并分别进行深度学习算法识别,更精细地识别冰山更多的参数,包括位置、轮廓和速度等,生成近场冰山数据,完整覆盖识别船舶近场冰山;将近场冰山数据和气象数据在冰山预报模块中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对冰山的漂移进行预测,形成极地船舶近场冰山分布场,对船舶航行进行预报,克服了现有冰山识别方法中覆盖场域不完整、识别结果不精准、空间分辨率低和时间分辨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486271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617989.X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IPC: G06V20/10 , G01B11/06 , G06V10/36 , G06V10/422 , G06V10/4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455 , G06N3/048 , G06N3/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厚度检测方法、检测装置、训练方法及训练装置,该厚度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待识别图像;提取待识别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通过神经网络对待识别图像的图像特征信息进行处理,识别出目标物体形状;基于获取待识别图像时的参数,对目标物体形状的图像的每个像素点进行修正,得到目标物体在现实中的形状尺寸;对目标物体形状的图像进行滤波,平滑目标物体的轮廓边缘;提取目标物体的轮廓边缘形状,在该轮廓边缘形状内提取最大内切圆,计算该最大内切圆的直径,得到目标物体的厚度;能够在满足识别的实时性的基础上,自动、准确地完成对目标物体的观测,提升了识别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53720B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110411253.8
申请日:2021-04-16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航向控制方法及系统,其中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外部的用户指令获取船舶的目标航向;步骤S2,获取船舶的当前运行状态;步骤S3,将当前运行状态传输至基于逆最优控制设计的逆最优控制器,形成最优舵角控制指令;步骤S4,根据最优舵角控制指令控制船舶的舵机,而后返回步骤S2。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将逆最优控制应用于船舶航向控制技术领域,针对船舶航向控制中可能存在的不同理想场景和实际应用场景,设计了与之对应的最优控制器,使得控制船舶的运行航向在尽可能靠向目标航向的基础上,使得控制所需的能量消耗尽可能的少,达到一种综合最优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3253720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411253.8
申请日:2021-04-16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航向控制方法及系统,其中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外部的用户指令获取船舶的目标航向;步骤S2,获取船舶的当前运行状态;步骤S3,将当前运行状态传输至基于逆最优控制设计的逆最优控制器,形成最优舵角控制指令;步骤S4,根据最优舵角控制指令控制船舶的舵机,而后返回步骤S2。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将逆最优控制应用于船舶航向控制技术领域,针对船舶航向控制中可能存在的不同理想场景和实际应用场景,设计了与之对应的最优控制器,使得控制船舶的运行航向在尽可能靠向目标航向的基础上,使得控制所需的能量消耗尽可能的少,达到一种综合最优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93757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421443.6
申请日:2025-04-07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5D1/43 , G05D1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气垫船智能动作规划与航迹控制方法,确定全垫升气垫船运动环境信息;建立全垫升气垫船的模型,获得航速、艏向‑横向位移解耦控制模型;获取气垫船期望速度、期望艏向和期望横向位置;设计基于智能自适应线性自抗扰控制的气垫船航速控制器,基于智能自适应线性自抗扰解耦控制算法设计气垫船艏向‑横向解耦控制器,保证气垫船艏向和横向位置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971467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12466.1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1L25/00 , G01L1/24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0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低温结构应力补偿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不同温度和载荷条件下,收集光纤应变传感器的波长和光纤温度传感器波长数据;计算光纤应变传感器波长变化量和光纤温度传感器波长变化量;构建输入层神经元为光纤应变传感器波长变化量和光纤温度传感器波长变化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设置所述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参数;训练和验证所述BP神经网络模型。本发明通过扩大数据范围、引入数据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训练技术以及改变神经网络输入层参数,为低温环境下的结构应力监测提供一种更为精确、可靠和普适的补偿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