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734148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110579856.9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W2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在停车中在处于起步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进行的发动机起动控制中,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在共振避免用起动控制的过渡中,输入离合器被设为接合状态直至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为止,在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后输入离合器被切换向释放状态。因此,在共振避免用起动控制的开始后驱动系统的共振转速被设为比较高的状态直至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为止,并且在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后,驱动系统的共振转速被设为比较低的状态。由此,能在共振避免用起动控制的过渡中抑制驱动系统的共振的产生。因此,能在停车中在处于起步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进行的发动机起动控制中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734148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0579856.9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W2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在停车中在处于起步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进行的发动机起动控制中,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在共振避免用起动控制的过渡中,输入离合器被设为接合状态直至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为止,在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后输入离合器被切换向释放状态。因此,在共振避免用起动控制的开始后驱动系统的共振转速被设为比较高的状态直至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为止,并且在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后,驱动系统的共振转速被设为比较低的状态。由此,能在共振避免用起动控制的过渡中抑制驱动系统的共振的产生。因此,能在停车中在处于起步离合器的释放状态下进行的发动机起动控制中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917806B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280047811.6
申请日:2012-09-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3B15/04 , F01D25/24 , F16H41/24 , F16H45/02 , F16H2045/0205 , F16H2045/0221 , F16H2045/0252 , F16H2045/0294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流体传动装置,包括泵叶轮(12)、涡轮转轮(12d)、阻尼器装置(34)、定位构件(35)以及对中构件(33)。泵叶轮具有泵壳(12c),扭矩从驱动源输入至泵壳(12c)。阻尼器装置具有阻尼器输入构件(42)和阻尼器输出构件(38)。阻尼器输入构件连接至驱动源的输出轴。阻尼器输出构件连接至泵壳。定位构件固定至泵壳并且连接至阻尼器输出构件。而且,对中构件设置成从驱动源的输出轴朝向泵壳突出、并且与阻尼器输入构件配合在一起。
-
公开(公告)号:CN103917806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280047811.6
申请日:2012-09-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3B15/04 , F01D25/24 , F16H41/24 , F16H45/02 , F16H2045/0205 , F16H2045/0221 , F16H2045/0252 , F16H2045/0294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流体传动装置,包括泵叶轮(12)、涡轮转轮(12d)、阻尼器装置(34)、定位构件(35)以及对中构件(33)。泵叶轮具有泵壳(12c),扭矩从驱动源输入至泵壳(12c)。阻尼器装置具有阻尼器输入构件(42)和阻尼器输出构件(38)。阻尼器输入构件连接至驱动源的输出轴。阻尼器输出构件连接至泵壳。定位构件固定至泵壳并且连接至阻尼器输出构件。而且,对中构件设置成从驱动源的输出轴朝向泵壳突出、并且与阻尼器输入构件配合在一起。
-
公开(公告)号:CN101965273B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0980108281.X
申请日:2009-02-0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40 , B60K6/365 , B60K6/48 , B60L2240/486 , B60W10/02 , B60W10/023 , B60W10/08 , B60W20/00 , B60W2540/16 , F16H3/663 , F16H3/666 , F16H45/02 , F16H61/50 , F16H2200/006 , F16H2200/0086 , F16H2200/2007 , F16H2200/2023 , F16H2200/2048 , Y02T10/6221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矩器,其具有泵轮、涡轮以及能旋转地配置在该涡轮与泵轮之间的导轮;使所述导轮驱动的电动机;能使所述电动机和所述导轮连接或断开的第一连接或断开部;以及能使所述电动机和输出轴连接或断开的第二连接或断开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477121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180070200.9
申请日:2011-04-1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16H4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45/02 , F16H41/24 , F16H2041/246 , F16H2045/0205 , F16H2045/029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变矩器,即便使定子比支承该定子的单向离合器更向泵侧偏置,也不需要变更为了进行单向离合器的定心而向其外圈的内周面与内圈的外周面之间嵌入的一对侧端轴承中的泵侧的侧端轴承。使位于定子叶轮(20)与涡轮叶轮之间而接受推力载荷的第一推力轴承(44)的与定子叶轮(20)之间的滑动面的位置(PB)位于比单向离合器(16)靠外周侧且比该单向离合器(18)的轴心C方向的楔块端面(PA-1)靠偏置侧的位置。因此,对于偏置侧的侧端轴承(18f)的压缩载荷得以缓和。
-
公开(公告)号:CN101784820A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880102871.7
申请日:2008-09-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下俊哉
IPC: F16H4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4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包括泵轮、涡轮和导轮的变矩器。泵轮,输入扭矩而围绕轴线旋转。涡轮,能旋转地配置于与泵轮同轴且与该泵轮相对的位置上。导轮,设在泵轮及涡轮之间,具有调整介于所述泵轮及涡轮之间的流体的从涡轮向泵轮的流动的导轮叶片。泵轮、涡轮以及导轮形成圆面旋转体,利用在圆面旋转体的内部存在的流体,在泵轮与涡轮之间传递扭矩。圆面旋转体的内径与外径之比即圆面旋转体内外径比,在0.55~0.68的范围内进行设定。导轮叶片中的泵轮一侧的部分相对于泵轮及涡轮的轴线的倾斜角度即出口角度,在30~40°的范围内进行设定。
-
公开(公告)号:CN101506546A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780031333.9
申请日:2007-08-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41/28 , F16H45/02 , F16H2041/246 , F16H2045/0205 , F16H2045/0278
Abstract: 在将涡轮壳体与涡轮轮毂焊接的流体传动装置中,伴随着扭矩传递,涡轮壳体向泵叶片侧变位,所以需要考虑焊接部分的强度。本发明的流体传动装置(10),包括:输入侧旋转元件(A),其包含泵叶片(18),并与输入部件连接;输出侧旋转元件(B),其包含安装有与泵叶片(18)相对的涡轮叶片(21)的涡轮壳体(22)及连结输出构件(1)的涡轮轮毂(15);并将涡轮壳体(22)的内周端部与涡轮轮毂(15)焊接;其中:涡轮壳体(22)及涡轮轮毂(15)分别具有沿着该流体传动装置(10)的旋转轴线(10a)延伸的触接面(23、24);在这些触接面(23、24)的接近泵叶片(18)一侧形成有由焊接形成的接合部(14)。
-
公开(公告)号:CN203868237U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290000846.X
申请日:2012-09-25
IPC: F16F15/134 , F16H4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13 , F16F15/123 , F16F15/12306 , F16F15/134 , F16F15/165 , F16F2230/10 , F16F2230/30 , F16H2045/0205 , F16H2045/0221 , F16H2045/0278
Abstract: 提供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即使作用离心力或者被冷却,也能够可靠地密封用于容置弹性构件的空间。该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有:中间板;侧板,其以能够相对于中间板旋转的方式配置;弹性构件,其容置于被侧板包围的空间内,并且吸收在侧板和中间板之间产生的扭矩变动;盖构件,其固定在中间板上,并且与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侧板进行压力接触,从而从外部盖住容置弹性构件的空间;抑制部,在容置弹性构件的空间内的气压小于外部气压时,该抑制部能够抑制盖构件(25)的因作用于盖构件(25)的压力而产生的变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