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46274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364561.3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17 , G16C60/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装配式拖车钩仿真分析精度的分析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步骤一、几何模型处理;步骤二、建立有限元模型;步骤三、定义材料属性;步骤四、定义载荷工况;步骤五、施加载荷;步骤六、求解分析,后处理;步骤七、结果评价。本发明可以更加精确的计算装配式拖车钩的强度工况结果,更准确的模拟实际工况中可能出现的失效问题,通过仿真手段,在设计初期识别拖车钩强度问题,避免后续试验中发生断裂,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933035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218808.0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19/14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液压式千斤顶固定支架的强度分析方法及装置,属于车用液压式千斤顶固定支架技术领域,获取分析工况下的最大加速度载荷;分别建立液压千斤顶与固定支架系统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定义材料属性;建立所述液压千斤顶与固定支架系统接触关系,获取结构预紧载荷并施加至相应位置;施加所述分析工况下的最大加速度载荷得到分析工况下支架的应力分布,根据所述分析工况下支架的应力分布得到相应的安全系数判定支架强度是否满足要求。本发明能够真实反映千斤顶缸体外壳的刚度性能;将千斤顶缸体内部阀体、油液等的质量等效赋予缸体外壳,用以表征千斤顶缸体部分的质量,能够有效提升建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010081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842278.2
申请日:2023-07-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实体结构载荷谱耐久损伤计算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采用一阶四面体单元对实体结构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并赋予二阶四面体及板壳单元材料和截面属性;分别计算有、无表面板壳单元情况下,实体结构的质量,并根据两者的质量偏差值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分别计算有、无表面板壳单元情况下,实体结构连接点的刚度和结构应力,并根据偏差值判断是否符合要求;计算表面生成板壳单元的实体结构的单位载荷应力;基于载荷谱计算表面板壳单元疲劳损伤。该方法将百万级别的仿真模型等效缩减至万级以下,仿真时间从160小时缩短至8小时以内,提高效率95%。
-
公开(公告)号:CN11529279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378633.0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双横臂式悬架减振器叉强度耐久仿真精度的方法,包括建立与真实模型刚度一致的梁单元等效悬架系统模型;计算副车架、转向节、连接点刚度,计算控制臂类结构、减振器叉、稳定杆连杆轴向刚度,计算稳定杆扭转刚度;调整建立的梁单元直径;对减振器叉结构进行网格划分;采用减振器叉结构替换模型中减振器叉梁单元;在副车架与车身连接位置施加1‑6自由度约束,在减振器上支座与车身连接橡胶衬套上点施加1‑6自由度约束,与实车约束状态保持一致;在双横臂式悬架系统的轮心处施加垂向力载荷,在双横臂式悬架系统的轮心处施加强制位移,计算应力结果导入FEMFAT,输入循环次数,计算减振器叉整体耐久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518637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661105.6
申请日:2022-06-1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系统线束支架强度分析方法及装置。所述汽车制动系统线束支架强度分析方法包括:获取制动系统线束支架基本信息;根据制动系统线束支架基本信息建立制动线束支架静强度分析有限元模型以及制动线束支架疲劳强度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制动线束支架静强度分析有限元模型获取应力分布信息;获取频域载荷谱数据;根据制动线束支架疲劳强度有限元分析模型获取应力响应谱;根据应力分布信息分析汽车制动系统线束支架的静强度;根据频域载荷谱数据以及应力响应谱分析汽车制动系统线束支架的疲劳强度。本申请详细分析了线束对支架的作用;使得对制动线束支架的分析更加全面、细致、可量化,有效缩短验证周期,效率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008959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796393.6
申请日:2022-07-0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控制臂总成及车辆,该控制臂总成包括控制臂本体和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板和橡胶件,所述缓冲板设置于所述控制臂本体上,所述缓冲板包括底壁、侧壁以及翻折壁,所述底壁抵接或者连接于所述控制臂本体上,所述侧壁在所述底壁上围成容纳槽,且所述侧壁向远离所述底壁的垂直中心线的一侧倾斜延伸,所述翻折壁设置于所述侧壁上,且所述翻折壁向远离所述底壁的垂直中心线的一侧外翻,所述橡胶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且向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凸伸。本发明对垂向载荷进行二次缓冲,避免缓冲组件损坏,提高控制臂总成使用寿命,保证车辆能够正常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886986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157158.6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横向稳定杆刚度仿真计算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领域,分别获取横向稳定杆数据模板文件和横向稳定杆刚度计算报告模板文件;获取稳定杆仿真模型,通过所述稳定杆仿真模型和横向稳定杆数据模板文件得到横向稳定杆刚度计算数据文件;通过所述横向稳定杆刚度计算数据文件得到横向稳定杆刚度数据;通过所述横向稳定杆刚度数据和横向稳定杆刚度计算报告模板文件得到横向稳定杆刚度计算报告。实现稳定杆刚度建模计算结果提取一键自动化,将大量重复性及极易出错的仿真工作通过自动化程序来实现,防止操作错误及不易检查错误带来的困扰。
-
公开(公告)号:CN118504354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64403.7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15 , G16C60/00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减振器上悬置仿真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减振器上悬置冲击工况仿真精度的分析方法;将装配好的减振器上悬置的壳体、端盖、内芯、橡胶以及截取的部分车身的几何模型导入到软件中,按分析需求进行网格划分;定义减振器上悬置系统的各组件配合关系,将壳体与截取的部分车身之间的螺栓采用简化梁单元代替,并用刚性单元连接;定义各个组件的材料属性,定义约束,定义载荷条件,在对应的加载位置施加载荷,将模型导出并提交有限元分析软件内进行计算,得到位移、应力和应变结果;判断分析结果是否正确;本发明能够更加真实模拟出减振器上悬置系统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征,提高减振器上悬置冲击工况的仿真分析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44591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34087.4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硬连接副车架结构强度优化方法及系统,首先,通过精确建模体现硬连接局部等效刚度,消除边界条件对刚度的影响;其次,采用车身配重与分解载荷自平衡方法,确保副车架初始姿态的准确性;另外,针对不同工况优先级采用二级校核法,全面评价副车架结构强度,避免单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本公开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正确体现硬连接位置处车身的局部刚度,导致的副车架CAE分析误差,提高了副车架强度仿真的准确性,为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23609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0886890.X
申请日:2023-07-1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15 , G06F30/17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后轮转向悬架转向节误用工况仿真分析精度的方法,包括对输入的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建立转向节与各零部件在连接位置的配合关系;定义转向节、球面销内管外管、制动卡钳、螺栓、螺母、球头螺栓和轴承安装支座材料属性;约束轮心点123456方向自由度;定义分析载荷步;提交商业软件有限元分析计算;进行结果后处理,分析结束。本方法可更充分地考虑到后轮转向节与其他结构配合的特征,使得有限元分析模型可以正更加准确的模拟后轮转向悬架转向节的受力特点,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可在设计阶段更加准确找到转向节结构薄弱位置,指导转向节结构优化设计,使得转向节设计周期大大缩短,提升转向节开发效率,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