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绝缘体上的硅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抗辐照的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73550C

    公开(公告)日:2008-03-05

    申请号:CN200510029396.3

    申请日:2005-0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基于绝缘体上的硅材料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抗总剂量辐射的场区加固方法,属于微电子技术领域。由此可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场效应晶管制作的工艺过程进行体注入时,采用先进行高浓度深注入,再进行较低浓度的浅注入的分步注入方法,在晶体管的体区、靠近顶层硅/隐埋氧化层界面的顶层硅部分,即背沟道引入重掺杂,通过分别调节前沟和背沟的阈值电压;在不影响前沟阈值电压的情况下,提高背沟阈值电压,使背沟区域的硅层很难反型形成沟道,降低背沟漏电流。本发明提供的加固方法能大幅度减少辐射引起的背沟漏电流,因此具有抗总剂量辐射的优越性能,适用于商业化生产。

    改进注氧隔离技术制备的绝缘体上的硅锗材料结构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0336172C

    公开(公告)日:2007-09-05

    申请号:CN200410093367.9

    申请日:2004-12-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注氧隔离技术制备的绝缘体上的硅锗材料结构及工艺,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是体硅锗层、注氧埋层和顶层硅锗,工艺依次包括离子注入、二氧化硅保护层生长、高温退火和二氧化硅去除。本发明利用锗在二氧化硅中扩散系数小的原理,在离子注入后引入二氧化硅层缓解高温退火下锗的外扩散和晶格质量恶化,得到锗含量高的绝缘体上的硅锗材料。离子注入的能量是15~80keV,注入后,在硅锗上生长二氧化硅层,层厚20~120nm;在1200~1375℃范围内退火,退火气氛为氩气或氮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最后去除二氧化硅保护层。制备的绝缘体上的硅锗材料埋氧层连续,锗含量高,全释放。

    抗辐射加固的特殊体接触绝缘体上硅场效应晶体管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79989A

    公开(公告)日:2006-05-31

    申请号:CN200510029987.0

    申请日:2005-09-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抗辐射加固的特殊体接触的SOIMOSFET及源漏极的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绝缘体上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中,源和漏的结深不同,漏极深度与顶层硅膜厚度一致,源极的结深小于顶层硅膜的厚度,体从源极下面与器件末端的体接触相连;对于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与源极相邻的是重掺杂p型区域,用作体接触;且源、漏极分步注入形成。在浅源极下面引入重掺杂的体接触,这种体接触结构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辐射引起的背沟漏电流,因此具有抗总剂量辐射的优越性能,而且不用特殊制备氧化埋层,适用于商业化生产。

    一种绝缘体上硅的电学参数的表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687800A

    公开(公告)日:2005-10-26

    申请号:CN200510025136.9

    申请日:2005-04-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绝缘体上硅(SOI)的电学参数的表征方法,属于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材料的一种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以四探针测试平台为基础,附加导电样品台,搭建起一套赝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系统,采用类似于MOSFET的分析手段表征绝缘体上的硅材料的埋层氧化物电荷密度,界面态密度等电学参数。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测试过程迅速等优点,可以作为SOI材料规模化生产的在线表征方法。

    一种SOIESD两级保护网络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409456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708799.X

    申请日:2014-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SOIESD两级保护网络,包括:第一级保护网络,由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组成;第二级保护网络,包括缓冲电阻、PMOS晶体管、NMOS晶体管以及偏置电阻,其中,所述缓冲电阻的第一端接保护网络的输入端,第二端接NMOS晶体管的漏极,所述PMOS晶体管的栅极及体区接电源线,源极接保护网络的输入端,漏极接NMOS晶体管的栅极及体区,并通过所述偏置电阻连接至地线,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接地线。本发明利用在ESD放电过程中在泄放通路中自然产生的电压降来迅速导通二级保护网络中的PMOS器件,从而触发动态阈值NMOS器件,提高二级保护网络的反应速度,大大降低内部电路栅被击穿的可能性。

    一种用于分析深亚微米器件总剂量辐射效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94988B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110403893.0

    申请日:2011-1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分析深亚微米器件总剂量辐射效应的方法,依据具有浅沟道隔离槽结构的深亚微米器件原型的测试数据初步构建器件模型,依据衬底掺杂浓度分布把所述器件模型的浅沟道隔离槽定位出顶部区域与底部区域,并依据经过辐射后器件的测试数据对所述顶部区域及底部区域添加不同的等效模拟电荷获得与测试数据拟合的模拟数据,以确定所述等效模拟电荷在所述深亚微米器件模型顶部区域及底部区域的作用,从而确定总剂量辐射效应在所述深亚微米器件原型顶部区域及底部区域的作用。本方法步骤简单,能较准确的模拟深亚微米器件总剂量辐射效应,并能反应总剂量辐射效应对器件不同部位的影响,为器件的抗总剂量辐射效应的加固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种抗总剂量辐射加固深亚微米器件的版图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437179B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110402796.X

    申请日:2011-1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总剂量辐射加固深亚微米器件的版图结构,包括具有源区、漏区及沟道区的有源区、位于所述有源区四周侧的浅沟道隔离槽、位于所述沟道区上且采用双边缘超出有源区结构的栅区、以及两个虚设浅沟道隔离槽,其中,所述两虚设浅沟道隔离槽间隔设置于所述有源区内且与所述栅区相互垂直。在原始的版图结构中增加了虚设浅沟槽隔离氧化物,使得器件沟道区边缘的栅延长到隔离氧化物区域宽度减小,阻止源漏之间形成漏电路径,从而达到抗总剂量加固的目的。本发明工艺简单,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一种实现碳纳米管薄膜阴极图形化场致发射显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46158C

    公开(公告)日:2008-12-24

    申请号:CN200510111624.1

    申请日:2005-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印刷法制备的CNT薄膜阴极的图形化场致发射显示,其特征在于首先将直接印刷整片的碳纳米管薄膜,通过热处理工艺去除印刷过程中的有机添加物得到整片的碳纳米管薄膜阴极,然后通过机械的表面图形转移法使需要显示的图形转移到碳纳米管薄膜阴极表面,从而实现印刷法制备的碳纳米管阴极图形化场致发射显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需图形化的印刷模版,也不需要复杂的后处理工艺,大大减少了工艺步骤和工艺成本,通过一次机械的表面图形转移就可以实现印刷法制备的CNT薄膜阴极的图形化显示。

    提高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场区抗总剂量的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73585C

    公开(公告)日:2008-03-05

    申请号:CN200610024846.4

    申请日:2006-03-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提高MOS晶体管场区抗总剂量辐射的加固方法,属于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中、半导体集成电路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制备工艺流程的刻蚀硅岛、场注入、去胶清洗、场氧化之后,以及预栅氧之前,在场区氧化层中室温下注入氮、氟、硅或锗离子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组合,在惰性气氛的保护下,于800~1000℃的温度退火30~60min,然后正常进行后续工艺,注入的能量和剂量根据场氧化层的厚度决定;在氧化层中引入深电子陷阱,避免了边缘漏电流,减小了辐射产生正电荷对器件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抗总剂量辐射的水平。而且这种方法不用特殊制备氧化埋层的方法,适用于商业化生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