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
    1.
    发明公开
    离合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241575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04061.9

    申请日:2023-02-2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自动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合器。该离合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外毂、内毂和导油板;所述外毂和所述内毂之间形成有离合腔室,用于容纳离合片;所述外毂包括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导油板为环形板,所述导油板沿其直径变小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间距逐渐变大以形成敞口结构。该离合器,通过导油板能够与外毂上的第一延伸部配合形成润滑油腔,对从传动轴上流出的润滑油导入到润滑油腔内,对润滑油进行初步收集,而且导油板通过自身的倾斜设置,形成敞口结构,在增加润滑油腔体积的同时,能够更快速地将靠近传动轴的润滑油导入到离合腔室,从而对离合腔室内的离合片进行冷却润滑。

    分离弹簧连接结构及应用的变速器及装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74802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110708853.0

    申请日:2021-06-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分离弹簧连接结构及应用的变速器及装配方法,包括弹簧组、活塞和平衡活塞,所述弹簧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多个弹簧,所述弹簧位于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之间,在弹簧的作用下,第一连接板抵靠在平衡活塞上,第二连接板抵靠在活塞上;所述第一连接板和平衡活塞之间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多个定位销,平衡活塞上设有销孔,所述定位销的一端固定在销孔内,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上的通孔并向弹簧内延伸。利用第一限位结构对平衡活塞和弹簧组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在满足弹簧的压缩行程的前提下将定位销的长度设置的尽量大,以达到最佳的弹簧定位效果,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限位凸起结构缺陷。

    变速器用活塞组件的安装结构及变速器

    公开(公告)号:CN113251084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769980.1

    申请日:2021-07-0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该变速器用活塞组件的安装结构及变速器,包括输入轴和套接在所述输入轴上的活塞底座,所述输入轴的端部设置有朝向所述输入轴的轴线塌陷形成的第一凹陷结构,所述活塞底座上设置有多组油孔,所述第一凹陷结构将所述活塞底座的端部和其中一组所述油孔连通,所述活塞底座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O型密封环,该结构能够通过第一凹陷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使活塞底座在安装到输入轴上更加方便,还能够把活塞底座上的油孔和活塞底座端面的油路连通,使润滑油路和平衡油腔油路的油体流动更加顺畅,提高润滑和冷却效率,并且还能使整个结构的工作更加可靠。

    用于变速器输入轴的测速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12349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590384.2

    申请日:2020-06-24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自动变速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速器输入轴的测速装置。该测速装置包括用于与行星架连接的感应圈,行星架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接,感应圈与行星架同轴设置,感应圈包括环形板,环形板朝向远离输入轴的方向延伸设有过渡段,过渡段的另一端设有环形底座,环形底座的外周设有多个磁体,变速器的壳体上设有用于检测磁体转动速度的传感器。本公开通过传感器检测磁体的转速,进而得到输入轴的转速,该种设计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输入轴的长度,使得输入轴平稳转动,且合理利用壳体的空间,结构紧凑,减少变速器体积,通过传感器测量磁体的转速,不会因为传感器与磁体之间的距离影响测量结果,确保测量输入轴转动速度的准确性。

    用于变速器的起步离合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609050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590406.5

    申请日:2020-06-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变速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速器的起步离合器。该起步离合器包括活塞装置和摩擦装置,摩擦装置包括摩擦片组、内毂和外毂,内毂与摩擦片组之间形成油腔;活塞装置包括主活塞和平衡活塞,主活塞与平衡活塞滑之间形成平衡活塞腔;主活塞设置在活塞支撑上,活塞支撑上设有供油部,供油部设有供油通道,活塞支撑的内侧设有密封钢套,密封钢套设有密封部。本申请供油时,液压油通过第一油路一部分进入到平衡活塞腔内,另一部分直接进入到摩擦片组的油腔内,增加液压油补充的效率,密封钢套延伸至供油部的内侧,并设置有第一密封件,防止液压油从离合器的间隙流走,避免液压油的浪费,同时,确保摩擦片组的供油量。

    离合器结构
    6.
    发明公开
    离合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146618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204057.2

    申请日:2023-02-2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自动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合器结构。该离合器结构包括:外毂、内毂、第一离合片、第二离合片和活塞组件;所述外毂和所述内毂分别与变速箱内的两根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一离合片通过周向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内毂上,所述第二离合片通过周向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外毂上,所述活塞组件位于所述外毂和变速箱壳体之间,所述活塞组件包括通过止推轴承连接的活塞环和顶件。该离合器结构,通过外毂上开设的通孔即可实现顶件从外毂的外侧对离合腔室内的第二离合片施压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外毂通过通孔可以带动顶件在周向上旋转,利用止推轴承解决了顶件需要旋转,还要保证活塞环不能旋转的问题。

    一种内毂及其加工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025644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713428.1

    申请日:2022-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毂及其加工方法,内毂包括内毂壳体,壳体内孔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油孔;内毂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内花键和外花键,内毂壳体内设有支撑部,支撑部上设有支撑轴,支撑轴内设有支撑孔;依次执行以下工序,工序一、通过挤压铸造制作内毂毛坯;工序二、使用内花键齿底圆周面对内毂径向定位,以卡簧槽基准面对内毂轴向定位;加工支撑孔及工艺基准面;工序三、以支撑孔对内毂径向定位,以工艺基准面对内毂轴向定位;加工内花键齿顶及卡簧槽。优化加工顺序及定位方式,可以保证零件的功能尺寸一致性,使尺寸的波动控制在合格范围内;保证零件尺寸的稳定性,提升工件的动平衡水平,避免出现零件偏摆磨损。

    变速器用离合器总成的安装结构及变速器

    公开(公告)号:CN113280054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725936.0

    申请日:2021-06-29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该变速器用离合器总成的安装结构及变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输入轴、转子轴和链轮,所述输入轴的表面设有外花键,所述转子轴上设有第一内花键,所述第一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配合连接,所述链轮上设有第二内花键,所述第二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配合连接,该结构能够实现链轮直接与输入轴传动连接,使安装转子轴时,不需要在和输入轴的外花键匹配的同时,又要调整转子轴上的外异形键与链轮上的内异形键使其配合,只需要将转子轴上的第一内花键与输入轴表面的外花键对齐插入即可,大大降低了安装难度,大幅度降低了转子轴的安装时间,提高整个装配工作的工作效率。

    用于深沟球轴承的润滑通道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10615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589791.1

    申请日:2020-06-24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自动变速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深沟球轴承的润滑通道结构。该润滑油通道结构包括油孔和润滑油通道,深沟球轴承的一侧设有卡簧,变速器的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环形槽,壳体上设有与环形槽连通的油孔,油孔的另一端与主腔体连通,卡簧的一侧设有缺口,卡簧的外圈与环形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通道流向深沟球轴承。本公开的润滑油通道结构包括油孔和润滑油通道,变速器在工作过程中,其内部部件高速转动,各部件上的润滑油形成油雾,油雾通过油孔进入到润滑油通道,进而润滑深沟球轴承,该种设计方式无需在行星架上开设油孔,结构简单,增加行星架强度,且合理利用变速器内部的油雾,有效节省润滑油。

    柴油机用飞轮壳的加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3707013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310723243.3

    申请日:2013-12-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柴油机用飞轮壳的加工工艺,所述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粗铣机体连接面;粗车飞轮止口和飞轮止口面;以飞轮止口定位,加工机体连接面;以机体面定位销孔定位,在立式回转工作台上加工止口面以及周边尺寸。本发明具有克服了传统加工工艺中设备、人员投入量大和生产成本高的弊端,同时还减轻了生产线的设备购买的资金投入,降低了生产前期投入资本的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