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0191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0564753.9

    申请日:2024-04-3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压缩机、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所述压缩机包括多个压缩单元,所述压缩单元包括相互配合的静涡盘和动涡盘,所述多个压缩单元的动涡盘传动连接,且至少两个所述压缩单元的动涡盘的转角具有相位差。能够减弱或抵消多个压缩单元的气体力,从而有效减小气体排气质量、流量、气体扭矩等脉动。

    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79583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0360339.6

    申请日:2024-03-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一换热件适于与车辆的电池包热交换;第二换热件,所述第二换热件用于调节储物箱温度;第一切换模块,所述第一切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相连以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串联或者并联。本发明提出的热管理系统,第一换热件与第二换热件的连接方式可以在串联和并联之间切换,有效增加了热管理系统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使得热管理系统可适应更多应用场景。

    一种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74916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752789.6

    申请日:2024-11-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尤其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用于降低热管理系统的能耗。该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10);冷却液循环回路(30)和与压缩机(10)连接的制冷剂循环回路(20);在第一模式下,冷却液循环回路(30)中的冷却液向制冷剂循环回路(20)中的制冷剂提供热量实现对乘员舱的制暖;在第一模式下,压缩机(10)的工作参数与冷却液的温度相关。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58318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310632131.0

    申请日:2023-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包换热系统,电池包换热系统用于对电池包加热或冷却;热泵空调系统,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车内冷凝器、车外冷凝器、换热器、第一四通阀和储液罐,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排气口和回气口均与第一四通阀连通,车内冷凝器和电池包换热系统均与第一四通阀的一端连通,车外冷凝器和换热器均与第一四通阀的再一端连通,车内冷凝器、车外冷凝器和换热器相互连通,储液罐和车内冷凝器串联设置。在车外冷凝器后增加储液罐,低温制热工况下,系统冷媒需求量较多,使储液罐中液态冷媒气化逸出至压缩机中参与制冷循环,配合压缩机补气可以提升热泵在极低温下的制热效果。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5714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487865.9

    申请日:2024-04-2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热管理系统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被配置为与车辆外环境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换热器,从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与连接在第二换热器流出口的冷媒管内的冷媒换热,以提升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如此,从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与连接在第二换热器流出口的冷媒管内的冷媒换热,以提升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实现效率更高的降温工况。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0617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743162.8

    申请日:2024-06-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热管理系统包括:车内换热器,车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用于与压缩机相连;并联连接的第一换热器和蒸发器,第一换热器连接于车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压缩机之间,蒸发器连接于车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压缩机之间。由此,通过使得第一换热器和蒸发器并联设置在车内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有利于减小热管理系统中的流阻以及压力损失,提高热管理系统的低压压力,从而增加热管理系统中冷媒的流量,有利于防止压缩机的转速受限,保证压缩机的性能,使得热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制热需求,并且有利于防止因蒸发器温度过低而出现结冰的情况,同时无需设置用于热补偿的加热件,以简化热管理系统的结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