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增压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17529B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510259416.X

    申请日:2015-0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增压装置,其可以抑制液状物流入到旁通通路。旁通通路(15)与加压前流路(11)的连接部(16)避开加压前流路(11)的流路截面中的最下表面部(111)而配置。可以抑制从涡轮增压器(5)的进气流上游侧的进气管(3)由通气管回收的油成分或由结露引起的冷凝水等液状物流入到旁通通路(15)。因此,液状物难以流入到旁通通路(15),难以积存在设置于旁通通路(15)的中途的调节阀(15c)的附近。其结果是,液状物不会冻结在旁通通路(15)内,可以良好实施进气的回流。并且,在调节阀(15c)的开阀动作时液状物不回吹,可以良好地进行空气流量计(31)等的检测。

    车辆的进气音传递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971783B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610069503.3

    申请日:2016-02-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5/1294 G10K1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音传递装置。防止回流到了进气系统的气体燃料经过声音发生系统而流入车厢内。将搭载于车辆上的内燃机(3)的进气音向车厢(4)传递的进气音传递装置(1)具有与内燃机连接的第1进气系统(10)和第2进气系统(20)。燃料回流系统(30、40)的一端(30a、40a)与内燃机(3)或燃料箱(35)连接,燃料回流系统(30、40)的另一端与第1进气系统(10)连接。声音发生系统(50)具有被设置成隔开导入通路(51a)与传递通路(53a)、且通过进气脉动而振动的声音发生器(52),声音发生系统(50)的一端与第2进气系统连接,声音发生系统(50)的另一端(50b)与车厢(4)连通的。由此,即使声音发生器(52)破损,也能够抑制从燃料回流系统回流的气体燃料流入车厢内。

    车辆的进气音传递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971783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069503.3

    申请日:2016-02-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5/1294 G10K1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音传递装置。防止回流到了进气系统的气体燃料经过声音发生系统而流入车厢内。将搭载于车辆上的内燃机(3)的进气音向车厢(4)传递的进气音传递装置(1)具有与内燃机连接的第1进气系统(10)和第2进气系统(20)。燃料回流系统(30、40)的一端(30a、40a)与内燃机(3)或燃料箱(35)连接,燃料回流系统(30、40)的另一端与第1进气系统(10)连接。声音发生系统(50)具有被设置成隔开导入通路(51a)与传递通路(53a)、且通过进气脉动而振动的声音发生器(52),声音发生系统(50)的一端与第2进气系统连接,声音发生系统(50)的另一端(50b)与车厢(4)连通的。由此,即使声音发生器(52)破损,也能够抑制从燃料回流系统回流的气体燃料流入车厢内。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支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569792B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510436977.2

    申请日:2015-07-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3/1822 F01N13/009 F01N13/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支撑结构,在从排气系统到动力装置或车体侧的紧固部为止的距离远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支撑排气系统而不会产生破损。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支撑结构(1)具有:主体紧固部(40L),其设置于位于左侧排气管(30L)的侧方的变速器(4)上;排气紧固部(33L),其设置于左侧排气管(30L)的外侧上部;托架(12),其紧固于主体紧固部(40L);以及支柱(11L),其紧固于排气紧固部(33L)且刚性低于托架(12),托架(12)与支柱(11L)凭借连接部(5)而彼此紧固,该排气系统支撑结构构成为,排气紧固部(33L)与连接部(5)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1)大于主体紧固部(40L)与连接部(5)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2)。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支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569792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10436977.2

    申请日:2015-07-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3/1822 F01N13/009 F01N13/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支撑结构,在从排气系统到动力装置或车体侧的紧固部为止的距离远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支撑排气系统而不会产生破损。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支撑结构(1)具有:主体紧固部(40L),其设置于位于左侧排气管(30L)的侧方的变速器(4)上;排气紧固部(33L),其设置于左侧排气管(30L)的外侧上部;托架(12),其紧固于主体紧固部(40L);以及支柱(11L),其紧固于排气紧固部(33L)且刚性低于托架(12),托架(12)与支柱(11L)凭借连接部(5)而彼此紧固,该排气系统支撑结构构成为,排气紧固部(33L)与连接部(5)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1)大于主体紧固部(40L)与连接部(5)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2)。

    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33110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400952.3

    申请日:2012-10-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3/008 F01N13/10 F01N13/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排气装置,降低在排气通路中通过了废气传感器的检测部的废气碰撞壁面而产生的噪音,提高静音性。该排气装置包括:排气歧管(22),其将从内燃机(1)的多个气缸延伸出的各排气口(21a~21f)汇集,以使从多个气缸排出的废气汇集;锥形部(23),其与排气歧管连接,并相对于从各气缸排出的废气的排出方向以在中途改变方向的方式弯曲,所述锥形部使废气从排气歧管向下游流通;LAF传感器(26),其设置在锥形部的远离排气歧管的外侧壁面,所述LAF传感器的检测部(26a)向锥形部内突出以检测废气的成分;以及肋(23c),其设置在锥形部的比配置有LAF传感器的外侧壁面靠下游侧的位置,且沿与废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外侧壁面上延伸。

    排气净化过滤器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61304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0063312.6

    申请日:2023-01-18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排气净化过滤器,设置于内燃机的排气通路,捕捉并净化前述内燃机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所述排气净化过滤器具备:过滤器基材,由多孔隔壁划分形成有多个隔室且交替配置有流入侧隔室及流出侧隔室,所述多个隔室从前述排气流入的一侧的端面延伸至前述排气流出的一侧的端面,所述流入侧隔室的前述排气流出的一侧的端面被封闭,所述流出侧隔室的前述排气流入的一侧的端面被封闭;及,排气净化催化剂,担载于前述多孔隔壁的表面,前述过滤器基材的气孔率为55%以上且70%以下,前述过滤器基材的多孔隔壁的平均厚度的外周部相对于中央部的比为1.08以上且1.80以下,担载有前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述多孔隔壁的平均厚度的外周部相对于中央部的比为0.95以上且1.05以下,前述外周部是在与前述隔室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从外周起算小于10个隔室的区域,前述中央部是在与前述隔室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除前述外周部以外的区域。

    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33110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210400952.3

    申请日:2012-10-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3/008 F01N13/10 F01N13/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排气装置,降低在排气通路中通过了废气传感器的检测部的废气碰撞壁面而产生的噪音,提高静音性。该排气装置包括:排气歧管(22),其将从内燃机(1)的多个气缸延伸出的各排气口(21a~21f)汇集,以使从多个气缸排出的废气汇集;锥形部(23),其与排气歧管连接,并相对于从各气缸排出的废气的排出方向以在中途改变方向的方式弯曲,所述锥形部使废气从排气歧管向下游流通;LAF传感器(26),其设置在锥形部的远离排气歧管的外侧壁面,所述LAF传感器的检测部(26a)向锥形部内突出以检测废气的成分;以及肋(23c),其设置在锥形部的比配置有LAF传感器的外侧壁面靠下游侧的位置,且沿与废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外侧壁面上延伸。

Patent Agency Ranking